■王春華

據報載,2011年5月份,廣東湛江全市共發生道路交通死亡事故6宗、造成7人喪命,其中摩托車涉案事故4宗、占67%,造成5人死亡、占71%。二輪摩托車作為農村的主要代步工具在近年發展越來越快,但隨之摩托車涉案交通事故越來越多,摩托車己成了出名的“馬路殺手”。筆者認為,當前農村摩托車安全事故頻發,原因與管理工作的認識誤區有關。
(1)“法不責眾”誤區。在汽車駕駛技術日益成為人們一種必備技能的今天,有些人認為摩托車操作簡便、不像汽車那樣具有嚴重危害性,且駕駛者多屬于中低收入人群,以致管理也放松了標準。特別是在一些偏遠農村的路段,無證駕駛、無牌上路、酒后駕車等違法現象泛濫,管理執法機構也“法不責眾”,交通安全監管在這些路段成為了盲區。
(2)“抓大放小”誤區。當前,農村地區摩托車無證駕駛、無牌上路之“兩無”現象之所以得不到根本遏制,與管理部門存在的“抓大放小”管理思路有關。對轎車、大中型機動車及駕駛人關注度高,而對摩托車、電動車等這類小型機動車輛關注度則明顯不夠。忽視了龐大的摩托車駕駛人群對道路交通安全的影響作用。因而對摩托車事故規律積極探究不夠,因地制宜制定防范措施不力,由此導致摩托車事故的屢禁不止。
(3)“以罰代教”誤區。在農村道路日常管理工作中,有的執法者對有違章違規甚至違法行為的摩托車駕駛人,逮住了就采取簡單的罰款或扣車處理。認為只要對違章違法人重罰,經濟條件不好的駕駛人就能夠從思想上高度重視,而缺乏日常的法制教育與引導。
(4)強化監管三項措施。農村摩托車管理工作存在的上述誤區,導致了對摩托車監管的弱化。必須轉變思想認識,強化管理措施。一是嚴把源頭關。以提高摩托車掛牌辦證率為手段和突破口,進村入戶開展調查摸底工作,摸清本轄區摩托車和駕駛人的數量,建立和完善管理檔案,重點提高駕駛人的法制意識。二是強化動態糾違。要把握重點和管理觸角延伸到偏遠農村,杜絕管理盲區。通過對酒后駕駛、無證駕駛、無牌上路、不按規定年檢等行為進行嚴查,凈化農村道路交通環境,消除安全隱患。三是提高村民安全行車意識。按“先沿線、后偏遠”的原則,積極開展農村道路安全宣傳教育活動,對轄區摩托車駕駛人分期分批進行培訓,提高摩托車駕駛人安全意識和駕駛技能,降低交通安全事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