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雁麗
(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古城鎮人民政府,安徽 亳州 236835)

圖1是譙城區2005年和2010年農業牧漁業總產值及農、林、牧、漁業產值及占總產值的比例。
從數據中,不難看出,農業依然是占比例最大的一項,只有林業所占的比例略有上升。所以說,實行單一的農業種植經濟已經遠遠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而應堅持農、林、牧、漁多業并舉,狠抓農業內部調整。引導農民努力增加優良品種覆蓋率和高科技含量產品的比重,增加優良雜果,特精蔬菜、花卉、畜牧業的比重,推進農業由谷物向果菜、由種植向養殖、由單純發展糧食生產向培植旅游資源、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轉變。
農業產業化是生產力發展的迫切要求,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調查發現,多數鄉村農業生產局限于落后的小農經營模式,農業生產規模化、機械化進展較慢。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少、規模小,農產品初級加工多、深加工少、產品增值率低。結合我們農業的發展現狀,我們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設施農業和標準化農業。農業產業化方面準備建設農副產品批發市場,解決賣菜難等問題,這些問題是制約農業發展的關鍵環節。
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和土地經營的合理化流轉,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通過調查了解,我們發現:農村勞動力出外務工呈增加趨勢,在這些農民工中,多數是初高中畢業生,屬于農村中的知識水平較高的人群,他們文化素質高,思想觀念新,不滿足于農村現狀,希望走出家鄉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留守農村土地的大多數為老弱和婦女,文化素質低,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低,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2005年在我區被調查的460戶農戶,期中勞動力1,342人,當年轉移的勞動力有200人,占到14.9%;2010年被調查的常住人口1466人中,當年轉移的勞動力有294人,占到20.05%;而2005年工資性收入占農民全年總收入的18.67%,2010年比例則上升到26.31%。從而說明勞動力轉移在農村已形成了相對穩定而又舉足輕重的勞務經濟。而農民家庭日常開支中的85%是務工收入,65%的生產資料購買是靠務工收入支付。所以在農村外出務工收入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2005年譙城區地方財政支出為43,267萬元,其中農業支出為2317萬元,所占比例為5.35%;2010年地方財政支出為165,830萬元,其中農業支出為22,190萬元,所占比例為13.38%。從數據中看來,農業支出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調查中,筆者發現農村的水塘、攔水壩、機井、抽水站、水庫以及配套水渠,大多是80年代以前所修,90年代后逐漸轉變為私人投資經營或承包經營等經營模式。目前的突出問題是,由于年久失修,加之這些農村水利設施由于管理不善、維修缺乏資金、水渠人為破壞等問題日趨嚴重,抗災能力減弱,發展現代農業基礎不穩。最近幾年特別是2011年,國家由中央到地方,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強,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各類水利工程不斷修建,耕地有效灌溉面積比往年不斷提高,農業生產耕、播、收主要環節機械化水平逐年提升,為農業穩產高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對此,筆者建議:繼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組織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工程。突出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切實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農業抗災能力。不斷加強現代農機裝備建設,積極做好先進適用農機具的示范推廣,認真落實好各級農機補貼政策,堅持用現代物質條件不斷裝備農業,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
針對目前農資市場經營戶增加、無照經營嚴重、進貨渠道混亂、政府監管不力等問題,我建議,從事農業公益機構的服務人員實行職業資格準入制度,保證持證上崗,建立績效掛鉤的考核制度,使收入與實際工作成績掛鉤,做到責、權、利相結合,并適時進行繼續教育和職業培訓,形成以崗定酬、獎優罰劣的分配激勵機制,倡導服務人員不再從事任何經營創收活動,切實為農業服務。
總之,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業今后發展的方向。各級政府要切實制訂好農業發展規劃,明確近期和遠期發展目標,在發展過程中,盡量避免盲目發展、無序發展的傾向,要堅持與區域范圍內的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新農村建設等結合起來,為建設新農村和推進城鄉一體化作出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