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虹,李觀定,邢曉楓
廣州市海珠區婦幼保健院藥劑科,廣東廣州 510240
為了進一步探討我院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尋求避免或減少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的方法,確保臨床用藥合理安全。我們對海珠區婦幼保健院2004~2010年上報的藥品不良反應133例進行回顧性分析。
收集海珠區婦幼保健院2004年1月~2010年12月上報國家藥品不良反應中心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133份。
將收集到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按患者性別、年齡、給藥途徑、藥品類別、臨床表現類型等進行分析統計。
在133份報告中,男45例,占33%,女88例,占66%。不良反應患者中1~10歲最多,有54例,占 41%;其次是 20~40歲,有46例,占35%,這與我院的就診人群有關。不良反應患者的年齡分布及構成比見表1。

表1 不良反應患者的年齡分布及構成比
靜脈注射引起的患者最多,有113例,占78.3%;其次為口服,有14例,占9.7%。見表2。
在133份藥品不良反應報告中使用抗微生物藥品引起的藥品不良反應最多,占75.33%;其次是中藥制劑,占8.00%。見表3。

表2 不良反應涉及的給藥途徑及構成比

表3 不良反應涉及的藥品種類及構成比
抗微生物藥物中又以頭孢菌素類居多,共87例,占抗生素藥物的76.99%,見表4。
見表5。

表4 不良反應涉及的抗微生物藥種類及構成比

表5 不良反應累及的器官和系統
治愈病例為66例,好轉病例為67例,均屬于輕微傷害。
新生兒期、嬰幼兒期、學齡前期、學齡期和青春期,是生長發育最旺盛的群體,此年齡段人群一方面由于各器官、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免疫功能較低,對外界侵襲的防御能力較差,比成人更易罹患疾病;另一方面由于藥物代謝酶分泌不足或缺少,腎功能發育不完善,對藥物的清除能力差;同時他們缺乏自主意識,當藥品不良反應(藥品不良反應)發生時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因此他們更易發生藥品不良反應。在藥品上市前的臨床研究中,兒童不作為受試對象;藥物對兒童的作用和藥動學與成人有很大的差異;有些藥物尚未廣泛應用于兒童;藥物制劑中雖有適合兒童的成分,卻沒用適合兒童的劑量;疾病狀態和病程在成人和兒童之間藥品不良反應是不同的。因此,兒童有用藥過程中發生的所有可疑的藥品不良反應均應上報。
生育期女性因其生理原因,免疫力下降,接受藥物治療的機會增多,較易發生不良反應。
靜脈給藥較其他給藥方式更易引發不良反應。注射液的pH值、微粒、滲透壓、藥物稀釋濃度、輸液的滴速、藥物間的物理與化學配伍禁忌、內毒素、配藥操作不規范等都可能成為引發不良反應的因素。因此臨床應遵循“能夠口服不肌注,能夠肌注不靜脈”的用藥原則;應用輸液應充分振搖混勻,并檢查有無不溶性顆粒;給藥過程中應經常檢查藥液的狀態,當出現渾濁、結晶、顏色改變時及時停藥。
表3 分析結果提示,抗微生物藥物是本組病例中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的,為75.33%,其中以頭孢菌素類藥物最常見,占抗微生物藥物不良反應的76.99%。頭孢菌素類藥物因其抗菌譜廣、殺菌力強、半衰期較長、生物利用度好、血漿蛋白結合率低、耐酸、耐酶、過敏反應少等優點,臨床在婦科和兒科使用非常廣泛。頭孢菌素類藥物可引起凝血功能障礙,有研究頭孢哌酮大劑量與小劑量比較,大劑量組約25%發生低凝血酶原血癥,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有的甚至出血。機制可能是大劑量頭孢哌酮大量從膽道排泄,從而對腸道主要合成維生素K的細菌有明顯的抑制或殺滅作用,導致維生素K反應性低凝血酶原血癥的發生,產生血尿。
中藥制劑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本組中有2例是口服小兒豉翹顆粒引起嘔吐。中藥制劑中多存在苦味和異味,兒童對中藥的依從性較差,容易引起嘔吐等不良反應,中藥安全性和依從性問題不僅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且阻礙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進程。
以皮膚及附件損害最為常見,其次為全身性損害。皮膚及附件損害的臨床表現主要為全身各部位的皮疹、瘙癢、紅腫等,臨床上較易發現和觀察,故此類不良反應上報數最多;同時我們注意觀察較為隱匿的其他系統或器官傷害,如神經系統損害、心血管系統損害、肝腎功能損害,應避免嚴重不良反應發生。
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有助于提高醫護人員、藥師和患者自身對藥品不良反應的認識和警惕,注意用藥安全性,提高公眾合理用藥的水平。彌補藥品上市前研究病例少、時間短、范圍局限等不足,為遴選、整頓和淘汰藥品提供依據,為藥品上市后風險管理提供技術支持。有利于及時發現重大藥害事件,防止藥害事件的蔓延和擴大,保障公眾健康和社會穩定。因此醫務人員應重視對藥品不良反應的監測。
[1]中國國家處方集編委會.中國國家處方集(化學藥品與生物制品卷)[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987-988.
[2]常麗,關亮,胡秀霞.416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27):81-83.
[3]柏冬紅,方琦,臧旭杰.2008年我院152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16):1802-1804.
[4]楊麗君,鄧劍雄,林國良,等.323例兒童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物警戒,2008,5(2):108-113.
[5]張燕,謝雨洮,陳瑾歆,等.117例中藥不良反應/事件報告分析[J].中國藥物警戒,2010,7(4):237-239.
[6]盛紅彬,黃登笑,陸逸雁,等.藥品不良反應傷害分級的初步研究[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29(12):1515-1517.
[7]鄭虹,何秀瑩,李觀定.基層醫院藥物不良反應監測的難點與解決方法[J].今日藥學,2008,18(3):83-84.
[8]趙鴻,許娟.我院113例藥品不良反應回顧性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36):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