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妮,井 翠
1.解放軍總醫院南樓臨床部神經內科一病區,北京 100853;2.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干部病房一病區,北京 100869
腦卒中是一種高死亡率和高致殘率的病癥,是繼心血管疾病、癌癥后的第三大死因,根據全國腦血管防治辦公室的抽樣統計分析,腦卒中后存活者中75%左右的患者不同程度地喪失勞動能力,其中40%系重度致殘[1]。因此,預防因腦卒中導致的并發癥、后遺癥,減少和降低致殘率,對患者進行自主功能恢復訓練,使其在精神心理上適應家庭和社會,提高生活質量是康復護理領域研究的重點課題。近年來的康復醫學實踐證明:康復治療開始越早,遺留殘疾的可能性越小,生存質量越高。我科按照康復原理,根據患者疾病的不同階段,為腦卒中患者及早制訂康復護理計劃,進行抗痙攣模式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效果。
選取2007年1月~2010年2月在我科住院治療的腦卒中患者80例。其中,男75例,女5例;年齡60~88歲,平均75.2歲;平均住院時間為37.5 d;病程1 h~5 d;腦出血34例,腦梗死4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4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規定的腦血管疾病診斷標準[2],均經腦CT掃描和MRI檢查證實;均意識清楚,存在腦卒中后所致肢體功能障礙,本次治療前未經過系統的康復訓練。本次研究是在上述所有病例及家屬知情并同意的情況下進行的。
首先由責任護理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全面的評估,讓家屬參與共同制訂科學全面實用的康復護理計劃。然后由責任護士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每日床邊指導訓練2次,每次20~30 min。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
1.2.1 患者良肢位的擺放及關節的被動活動
在發病3周內,生命體征穩定的情況下進行。
1.2.1.1 患側臥位 既患側在下,健側在上。斜側臥位約50°。枕頭穩固支撐后背,患側上肢前伸,使肩部處于前伸位。上臂前伸以免肩關節受壓和后縮。肘關節伸展,前臂旋后,手指張開,掌面朝上。健側上肢置于體上,患側下肢在后,健側下肢在前,屈膝,腳掌和小腿盡量保持垂直,這是重要的體位。由于患側臥位,增加了對患側的知覺刺激輸入,并使整個患側被拉長,從而減輕痙攣且健手能自由活動。
1.2.1.2 健側臥位 頭部枕頭約10~15 cm,以體位的舒適度,軀體正面與床面保持直角,即患者向前成半俯臥位,患側上肢下墊一個枕頭,肩關節屈曲100°,健側上肢以舒適的位置放置。雙下肢間墊一枕頭,患側骨盆旋前,髖、膝關節呈自然半屈曲位,置于枕上。患足與小腿盡量保持垂直位。健側下肢平放在床上,輕度伸髖,稍屈膝。
1.2.1.3 仰臥位 頭偏向一側,防止誤吸,在患側臀部及大腿下面墊枕頭,以便骨盆向前,以防止患側骨盆后縮,在患側肩部一個比軀干略高的枕頭,使肩上抬,肘關節伸直,腕關節被伸,手指伸開,為防止膝過度屈曲及對下肢靜脈不必要的壓迫,避免用枕頭在膝下或小腿下支持。
1.2.1.4 端正腳 患者仰臥位腳背翹起與床面垂直保持90°,患側下肢保持中立位不向外傾斜。
1.2.2 關節被動活動
關節被動活動既可預防關節活動限制,促進肢體血液循環,還能預防肌肉萎縮、關節攣縮,為即將開始的主動功能訓練做準備。①手指被動活動:握住患手伸直并攏的四指,拇指抵住手背,雙手分別握住患手四指與拇指,活動拇指掌指關節。②腕部被動運動:雙手握住患側手和腕,使手指屈曲。腕指關節被動活動,旋前、旋后、旋右、旋左,各50~100個/d,手法要輕柔,切忌粗暴。
1.2.3 肢體關節主動活動
發病后3~4周開始進行。活動由從近端到遠端,循序漸進,加強患肢主動活動和日常生活活動。①床上活動:健手帶動患手,上肢伸肘關節和肩關節作前屈和上舉運動;下肢交替作屈伸動作,全身做橋式運動,上肢伸直放于體側,雙下肢屈膝提髖,足平踏于床上,用力下踩將臀部抬起,并控制住,下肢保持穩定,盡可能達到充分伸髖,保持2~3 s。②坐位活動:上肢平伸,肘關節伸展與軀干成90°,腕背伸90°,左右作60°擺動。借助堆積木、扣紐扣、穿珠子等,訓練患者抓握、伸指的協調性。③站立活動:根據患側股四頭肌力量承受,科學安排運動次數和時間,協助患者進行患側下肢單腿負重訓練。④日常生活和運動性功能活動:逐漸增加室內外活動次數和時間,利用進食、穿衣等時機,鼓勵患者參與日常生活活動,加快肢體功能恢復,為患者回歸家庭和社會做準備。
1.2.4 被動按摩
發病后4~12周:采取正常運動模式和運動控制能力訓練,在使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配合被動按摩等方法。自急性期始,即可輔以從遠端至近端的手法按摩,采用安撫性的推摩、擦摩、輕揉和揉捏等手法,配合循經點穴,放松肌肉,緩解肌群張力。對骨隆突處,可采用紅花油按摩受壓部位以預防壓瘡。如果體力允許,要鼓勵患者進行自我按摩,效果更好。注意按摩手法,避免因過強刺激而加重肌肉痙攣。
1.2.5 語言和吞咽功能的康復訓練
腦卒中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和吞咽困難,會導致患者情緒低落、易怒、急躁等,因此語言和吞咽功能的康復訓練尤為重要。在語言功能訓練上,采取與患者對話、收聽廣播、讀報等辦法訓練患者發音。與患者對話時要語速緩慢、吐字清楚,給其充分的思考時間。在吞咽功能訓練上,要把呼吸控制和下頜、口面、舌以及軟腭的運動結合起來,同時進行。
1.2.6 心理護理
腦卒中患者經常會合并智能、性格和情緒的心理變化,易表現為激動和發脾氣甚至傷感,影響患者恢復和生活質量,與卒中的適應和調整有關,因此心理護理極為重要。通過為患者講解本病的有關知識,共同制訂康復計劃,明確短期、長期目標,舍身處地為患者著想,拉近與患者的心理距離,借助心理服務促進身體恢復。對情緒憂郁的患者,要采取疏導的方法,誘導患者傾訴自己的苦衷,達到改善情緒的目的。對有焦慮、憤怒心理的患者,要耐心細致地做好解釋工作。采取患者分組康復訓練和交流訓練體會等辦法,讓恢復好的患者以身說法,實現心理同頻共振、自我疏導。注重發揮患者家屬輔助功能,必要時根據患者卒中后的不同心理反應或障礙類型,給予支持性心理療法、心理分析療法、行為療法、心理疏導等[3-4]。
以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作為機體狀況恢復的主要評價指標。心理的康復采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評定。
1.3.1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
采用修訂的Barthel指數評定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5]進行評定, 分 10 項(進食、入廁、梳頭、洗漱、更衣、轉移、行走、上下樓梯、小便控制、大便控制)每項10分,總分共100分。根據得分的高低可分為三組:>60分者為良;60~41分為中,有功能障礙,稍依賴;≤40分者為差,依賴明顯或完全依賴。
1.3.2 心理評定
采用抑郁狀態問卷(depression status inventory,DSI)和自評抑郁量表(sel-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的方法[5]評定干預前后患者的心理狀態。DSI與DSD內容和評分標準相同與抑郁嚴重程度之間的關系也相符,DSI是在DSD的基礎上改自評為他評,該方法總分80分,<50分為正常,分數越高,說明抑郁程度越重。責任護士分別在干預前和干預后1個月對患者進行評定。
所得資料用SPSS 13.0進行統計分析,采用t檢驗。
由表1所示,入院時患者MBI及DSI、SDS得分與抗痙攣模式護理干預后1個月相比,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
表1 抗痙攣模式護理干預前后患者MBI、DSI、SDS評分比較(±s,分)

表1 抗痙攣模式護理干預前后患者MBI、DSI、SDS評分比較(±s,分)
干預前干預后t值P值時間 MBI 39.19±11.51 70.10±10.91 4.539<0.01 DSI 76.29±4.87 53.08±3.57 6.628<0.01 SDS 74.46±5.08 51.65±4.34 6.247<0.01
腦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肢體癱瘓,偏癱后分為六期:遲緩期、痙攣期、連帶運動達到高峰期、出現部分分離期、出現分離運動、正常[6]。發病至12周時出現肢體肌肉痙攣,導致肢體疼痛,關節活動度減少,影響日常生活能力。由于常規護理模式,康復時間晚,訓練方式不正確,導致不可逆的廢用綜合征。而采取抗痙攣護理模式,由于康復時間早加之此模式處處都在抵抗肢體肌肉痙攣,因此可有效的預防肢體攣縮,明顯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
腦卒中患者特別是老年患者容易出現抑郁情緒,從機制上來講這與腦損傷后體內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之間的平衡失調有關,再加上卒中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如果患者得不到有力的家庭和社會的支持,就可能導致各種病態心理[7],影響患者整個康復治療的順利進行。因此,對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護理不是簡單的日常生活動作的訓練,而應從生物-心理-社會全方位地進行,確保其能夠得到較好的治療和護理。正是基于這一點,抗痙攣模式護理干預對老年腦卒中患者進行康復治療的同時,注意了加強心理因素的影響、變化及肢體功能改變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從表1明顯看出,抗痙攣模式護理干預1個月后,患者MBI、DSI、SDS評分與抗痙攣模式護理干預前相比,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肢體功能有明顯改善。心理測試表明,抗痙攣模式護理干預前后測評值差異也具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這類患者存在有各種心理障礙,經過心理護理或者心理治療后,心理狀況可得到明顯改善。綜上所述,抗痙攣模式護理干預有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心理狀態,能有效促進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也是促進腦卒中患者康復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患者ADL降低致殘率的有力保障。
[1]錢信忠,呂維善,邱保國.中國老年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54-57
[2]黃如訓,梁秀齡.臨床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259-261.
[3]杜文東,陳力.醫學心理學[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8:143-147.
[4]魯龍光.心理疏導療法[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45-159.
[5]南登昆,郭正成.康復醫學臨床指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43,68.
[6]葉任高.內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97.
[7]Grimsley SR,Jann MW.Paroxetine,sertraline and fluvoxamine:new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J].Clin Pharm,1992,11:93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