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華
湖南省血防所附屬湘岳醫院婦產科,湖南岳陽 414000
受精卵在子宮體腔以外著床稱為異位妊娠,習慣稱宮外孕。根據受精卵種植的部位不同,異位妊娠分為輸卵管妊娠、宮頸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闊韌帶妊娠等,其中以輸卵管妊娠最常見(90%~95%)[1]。輸卵管妊娠多發生在壺腹部及峽部,傘部及間質部妊娠少見。少見部位異位妊娠是指除輸卵管壺腹部及峽部妊娠以外異位妊娠,因臨床表現不典型,易被誤診或漏診,現將我院近10年來收治的少見部位異位妊娠31例分析如下:
我院2001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異位妊娠病例485例,其中少見部位異位妊娠31例,占同期異位妊娠6.39%,均結合臨床與病理確診,均有一次以上的人工流產史。31例妊娠部位及臨床特征見表1。
本組病例中除3例宮頸妊娠及1例宮角妊娠采用保守治療成功外,其余27例少見部位異位妊娠最終需剖腹探查手術治療。見表2。
31例均痊愈,但入院時誤診23例,誤診率高達74.2%,只有3例宮頸妊娠、2例宮角妊娠及3例輸卵管間質部妊娠入院時被正確診斷。12例輸卵管間質部妊娠中有9例誤診為輸卵管壺腹部妊娠,9例卵巢妊娠誤診為輸卵管妊娠5例、黃體破裂4例,3例宮角妊娠中有1例誤診為宮內正常妊娠,1例闊韌帶妊娠誤診為妊娠合并卵巢腫瘤蒂扭轉,2例腹腔妊娠均誤診為輸卵管妊娠破裂,1例輸卵管傘部妊娠誤診為卵巢黃體破裂。

表1 31例少見部位異位妊娠臨床特征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血β-HCG及經陰道彩超的廣泛應用,異位妊娠的早期診斷率明顯升高,但少見部位異位妊娠因其發病率低,臨床表現不典型,常被誤診。本文就幾種少見部位異位妊娠的臨床特征及誤診原因分別加以分析討論:
未破裂者往往表現為患側腹痛輕,彩色B超可見患側宮角明顯外突,且周邊血彩豐富。間質部因子宮及卵巢血管匯集,妊娠往往持續到3~4個月才發生破裂,如發生破裂,則短時即可出現休克。因此,宜早期診斷,及時手術。本組12例中有3例誤診為輸卵管壺腹部妊娠,采取藥物保守治療失敗,最終需手術治療。
李光儀[2]報道發病率約占異位妊娠的2.6%。本文中發病率約占異位妊娠的1.9%,略低于該報道。未破裂者臨床上很難確診,易發生早期破裂,破裂后內出血難以自止,本組9例中血β-HCG定量均較低,B超顯示腹腔大量積液,盆腔未見明顯包塊,均剖腹探查及病理檢查確診。
系胚囊種植于子宮角部,向宮腔內生長。B超顯示孕囊在宮內,明顯偏向一側宮角處。未破裂者,如強烈要求繼續妊娠,可期待治療1個月后復查B超,本組例中有1例未治療,1個月后復查B超顯示為正常妊娠;未破裂型宮角妊娠,可先試行B超引導下吸宮術,如不成功,則手術治療,本組中有1例因誤診為宮內正常妊娠行人工流產術時出血難止,未吸出絨毛樣組織,后經剖腹探查確診為宮角妊娠。
臨床上多為繼發性腹腔妊娠,來源于輸卵管流產或破裂后孕卵落入腹腔種植于腸系膜或腹腔某一臟器。本組2例術前診斷異位妊娠,剖腹探查術中見子宮及雙側附件外觀無異常。仔細探查,發現妊娠物分別種植于腸系膜及腸管,為繼發性腹腔妊娠。清除妊娠物后,局部間斷縫合止血,術后以米非司酮及甲氨喋呤聯合治療,均治愈。
多形成子宮旁包塊,因無正常生理結構支持、固定,易形成蒂扭轉。本組1例誤診為妊娠合并卵巢腫瘤蒂扭轉。
多表現為妊娠早期無痛性陰道流血。本組3例均因停經后無痛性陰道大量流血入院,婦科檢查發現宮頸膨大,宮體大小及硬度正常,子宮呈葫蘆狀,B超顯示妊娠囊在宮頸管內。采用局部注射甲氨喋呤并宮頸搔刮術,陰道填塞紗條止血,繼以米非司酮及甲氨喋呤聯合化療,均保守治療成功,均需輸血。
本組1例因一側輸卵管妊娠破裂在外院行患側輸卵管部分切除術,術后病理診斷為輸卵管壺腹部妊娠,術后半個月出現內出血,剖腹探查發現同側輸卵管傘部妊娠。因此,異位妊娠手術治療術中應徹底清除妊娠物,避免持續性異位妊娠。
此外,我院對少見部位異位妊娠采取手術治療時,均采用剖腹探查術,未采用腹腔鏡手術,皆因腔鏡手術器械有限所致。有報道稱異位妊娠休克的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均獲成功[3-5],但是否采用腹腔鏡手術取決于腹腔鏡設備及技術水平。
[1]豐有吉,沈鏗.婦產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70.
[2]李光儀.異位妊娠腹腔鏡保守手術[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6,22(4):198-200.
[3]谷香珍,郭家彬,汪桂蘭.腹腔鏡在異位妊娠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6,22(2):156.
[4]張淑莉.異位妊娠腹腔鏡保守手術62例臨床觀察體會[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32):130-131.
[5]王天環.腹腔鏡診治異位妊娠31例臨床分析[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0,15(3):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