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獻忠
江蘇省邳州市人民醫院骨一科,江蘇邳州 221300
現代交通事業的發展,高能量損傷所造成的髖臼骨折也日益增多,這類創傷所致的髖臼骨折病情復雜,大多合并其他臟器的創傷,骨折分類困難,非手術治療難以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而且手術治療并發癥多,致殘率和死亡率高。對此,如何選擇適宜的手術入路、和手術復位內固定治療,是骨科常面臨的難題。我院從2001年1月~2009年12月,手術治療高能量損傷髖臼骨折72例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72例患者中,男 49例,女 23例;年齡 21~73歲,平均36.2歲;72例均系交通事故傷。按Letournel-Judet的方法,骨折分類為:前柱骨折9例,前壁骨折14例,后壁骨折15例,后柱骨折6例,后壁加后柱骨折7例,雙柱骨折13例,“T”形骨折5例,橫行骨折3例;合并股骨頭后脫位7例,中心型脫位3例,股骨頸骨折2例,股骨粗隆間骨折4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36例,失血性休克12例,顱腦損傷7例,胸腹部臟器損傷6例,下尿道損傷5例,周圍神經損傷3例;患者常規攝髖正位、髂骨斜位、閉孔斜位X線片,行CT三維重建檢查27例;傷后至手術時間8~19 d,平均8 d。
1.2.1 手術方法 入院后行股骨髁上牽引6~8 d,股骨頭中心脫位加患髖股根部側方牽引。插管全麻或硬膜外麻醉,術中備血充足。取漂浮體位,即斜仰臥位進行前路手術,斜俯位進行后路手術。后柱后壁骨折和臼頂骨折取行K-L入路,“T”形、雙柱、前柱合并后半橫形骨折取前后聯合入路,前柱、前壁、橫形骨折取髂腹股溝入路,或延長髂股入路。若臼頂骨折則行后半大轉子截骨顯露臼頂骨塊,予以固定;若股骨頭脫位、骨折,或粗隆間骨折,先復位與固定骨折,或者下肢骨折,最后固定髖臼骨折。非同側肢體骨折,待變化體位再處理。坐骨神經損傷者同時探查。采用髖臼重建鋼板、加壓螺釘、中空拉力螺釘單獨固定或聯合固定。術中盡可能解剖復位,減少軟組織的損傷和剝離骨膜。術畢C形臂機檢查復位、固定情況。1.2.2術后處理 術后常規放置負壓引流24~48 h,應用抗生素7 d,不用止血藥。前方引流管置于髖窩內及恥骨后間隙內,后方引流管置于坐骨大切跡內。髖關節脫位者術后骨牽引2~4周。其余或者患肢置于屈髖屈膝位,從屈髖30°起逐漸過渡,術后7 d開始 CPM功能鍛煉,2周達到90°,4周后扶雙拐下地,8周后傷肢開始部分負重,10周后逐漸安全負重。
優:無疼痛,步態正常,關節活動范圍>75°,X線片關節面正常,或輕度狹窄、硬化;良:行走輕度疼痛,步態基本正常,關節活動范圍>50°,X線片關節面有硬化、間隙狹窄、骨贅生成;可:行走中度疼痛,步態輕度跛行,關節活動范圍<50°,X線片關節面硬化、骨贅生成;差:行走明顯疼痛和跛行,關節僵硬或畸形,X線片有關節炎改變、關節脫位。
本組64例獲得隨訪,隨訪時間13~37個月,平均19.2個月。術后3~6個月,平均4.2個月患髖達到對側水平。6例出現異位骨化,3例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髖臼骨折均達骨性愈合未發現骨折再移位。依Matta等[1]標準:解剖復位(骨折移位<1 mm)46 例,滿意復位(移位 2~3 mm)12 例,復位不良(移位>3 mm)6例,滿意復位率(解剖或滿意復位)為90.63%。本組關節功能優41例,良16例,可4例,差3例,優良率為89.06%。3討論
高能量髖臼骨折病情嚴重復雜,多合并其他損傷,出血多,死亡和致殘率高。既往多強調其他嚴重損傷的治療,延誤了髖臼骨折的治療時機,給日后的治療帶來極大的困難,特別是復雜的骨折治療。有的學者[2]認為:手術最佳時間一般在4~10 d,此時骨折較易復位,反之難度增加。筆者也贊同這一觀點,本組前期48例新鮮骨折顯露和復位難度小,牽及單柱、單壁的簡單骨折,復位較容易,均達到解剖復位,而一些粉碎、牽及雙柱等復雜骨折,刮除骨痂時出血多,失去原有骨端復位參照物,復位困難,易損傷重要結構,造成缺血性壞死。本組1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就是傷后19 d手術,復位困難剝離過多造成。
本組患者多為高能量損傷髖臼骨折,由于損傷機制可以說無一例相同,骨折表現也就不盡相同,現在通常用Judet-Letournel分型分為5種簡單骨折和5種復雜骨折,共10型。髖臼骨折系關節內骨折,非手術不能解剖復位關節面,手術效果與關節面能否解剖復位關系密切,解剖復位與否與骨折復位關系密切,骨折復位與手術入路關系密切。至今尚無任何一種入路能滿足各類移位的髖臼骨折暴露的要求[3]。單一入路很難很好地解決前后雙柱的顯露、解剖復位、內固定問題。生物力學研究表明,采用單一入路時,選用拉力螺釘固定,無法顯露髖臼前柱或后柱,其固定強度低于鋼板螺釘[4]。髖臼負重區的構成方面作用后柱重于前柱,而骨盆環的穩定方面作用前柱重于后柱,因此,前后柱的復位固定同等重要。前部骨折一般采用髂腹股溝入路或髂股入路,后部骨折采用K-L入路,雙柱的復合骨折采用前后聯合入路。髂腹股溝入路、K-L入路能很好地顯露簡單骨折,但復雜骨折暴露欠滿意難以達到解剖復位。一些學者[5]設計了聯合入路,聯合入路可以更充分地顯露骨折,可以直視下對髂骨翼,骶髂關節,髖臼前柱、前壁、后柱、后壁進行復位,使復位、固定更加,從而提高了內固定的可靠性。筆者認為,髂腹股溝聯合K-L入路適宜治療雙柱型髖臼骨折,可以獲得滿意的解剖復位。前后聯合入路因為暴露廣,適合對單一切口完成復位與固定的橫形骨折、T形骨折、橫形+后壁骨折、前柱+后半橫形骨折、雙柱骨折,復雜嚴重的髖臼骨折效果較好。本組對復雜的髖臼骨折采用前后聯合入路19例,可以顯露髖骨內、外側面,能通過方形區前后貫通,同時對前柱和后柱精確復位。術中可先復位一側后臨時固定,然后再復位另一側,前一側若不滿意還可調整,復雜的骨折也可前后同時復位而分別固定??傊?,術者術前要仔細閱讀影像資料選擇切口入路,術中根據骨折具體情況復位和固定。
髖臼部位解剖形態不規則,加之骨折破壞,常規的X線片不能完整地顯示骨折的移位全貌,應于術前充分掌握影像學資料,常規拍攝患髖前后位、髂骨斜位、閉孔斜位X線片。CT掃描及三維重建檢查可以發現X線檢查不能顯示的骨折移位、粉碎、重疊、缺損情況,CT三圍重建可以立體再現髖臼骨折的部位、類型和骨折片的移位,髖臼頂和髖臼壁的損傷,清楚判斷復雜骨盆髖臼骨折的病理解剖全貌,為手術入路的選擇提供依據。因此,CT三圍重建是髖臼骨折影像檢查的首選[5]。
髖臼骨折的并發癥主要有感染、坐骨神經損傷多見,其次是異位骨化、創傷性關節炎、股骨頭壞死或脫位等。如果采用后入路,術中應保持患髖關節外展、膝關節屈曲位;采用前路,術中保持髖膝關節輕度屈曲位,使松肌肉弛,減少對神經的牽拉,本組病例無坐骨神經損傷。無一例發生感染并發癥,分析主要是暴露時不要損傷過多軟組織,止血徹底,術后保持引流通暢,合理使用抗生素有關。本組術后發生異位骨化6例,其中5例發生在聯合入路的患者,可能與術中骨膜剝離范圍大軟組織損傷程度重有關。本組3例發生股骨頭壞死,1例為傷后19 d手術,術后14個月出現股骨頭有壞死跡象;2例為合并髖關節脫位,分別為術后11個月和17個月MRI檢查發現股骨頭有壞死,可能與髖臼骨折股骨頭脫位破壞關節周圍血供有關。因此,術前全面、認真閱片,選擇適宜的入路與內固定,滿足顯露的情況下盡量減少手術創傷和剝離范圍,骨折應解剖復位,選擇合適體位避免坐骨神經損傷,術后仔細止血和術后充分的引流,早期進行髖關節的功能鍛煉,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1]Matta JM,Mmerritt PO.Displaced acetabular fractures[J].Clin Orthop Relat Res,1988,230:83-97.
[2]Ceunnar A.Hip assessment:a comparison of nine different methobs[J].J Bone Joint Surg(Br),1972,54(4):621-634.
[3]禹寶慶,張春才,蘇佳燦,等.改良聯合入路治療復雜髖臼骨折[J].中國骨傷,2007,20(7):465-466.
[4]王慶賢,張英澤,潘進社,等.髖臼橫斷骨折不同內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學研究及臨床意義[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5,7(3):259.
[5]徐偉,沙廣釗,繆昌杰,等.高能量創傷髖臼骨折78例治療分析[J].中國骨傷,2007,20(7):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