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進
遼寧醫學院附屬第三醫院康復科,遼寧錦州 121001
乳腺癌是世界上高發腫瘤之一,嚴重威脅著婦女的健康[1]。手術仍是目前治療乳腺癌的主要方法。但乳腺癌行根治術后,36%~65%發生患側肢體功能障礙[2]。癌癥患者本身即會出現緊張、恐懼、抑郁和焦慮等負性情緒,而乳腺癌患者術后不僅喪失了患側乳腺及本身的生理功能,導致了性征及女性形體方面的變化,更重要的是術后患者肢體功能障礙對日常簡單自理活動:如拉背部拉鏈、梳頭等造成影響,重者導致無法工作。此種影響甚至比乳房切除術更令患者緊張、情緒低落[3],降低患者生存質量。2006年10月~2007年12月我院通過對乳腺癌根治術后的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和肢體鍛煉護理干預,對改善患者患肢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2006年10月~2007年12月在我院施行乳腺癌根治術的患者66例(均為女性),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3例,年齡36~69歲,平均54.1歲;對照組33例,年齡34~68歲,平均51.2歲。兩組患者均經病理學檢查證實為乳腺癌,其年齡、文化程度、臨床分期及手術方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按根據患者的年齡、性格特點、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及本人接受能力,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并根據患肢功能鍛煉計劃進行個性化訓練指導;對照組進行常規術后康復護理。
1.2.1 心理康復護理干預
1.2.1.1 術前疾病認知宣教:向患者及陪護家屬講解相關的乳腺癌醫學知識,說明手術治療的目的、重要性及術后最常出現的并發癥的表現和應對措施;消除患者對乳腺癌的恐懼、焦慮情緒。糾正其錯誤認知,使患者及家屬正確對待病情,對術后可能出現的情況有充足的心理準備,避免由于對病情及手術不知不解而術后產生的巨大心理落差和悲觀情緒。
1.2.1.2 術后情緒疏導:患者術后由于手術創傷及疼痛而產生煩躁、悲觀等情緒,甚至拒絕配合肢體的康復治療。此時應針對患者的情緒特征給予疏導,避免延誤治療影響肢體功能康復。親情關懷——情緒疏導:護理人員首先應鼓勵患者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適時指導患者家屬積極主動地關心理解和愛護患者,引導患者正視現實,盡快適應術后康復治療;傾訴交流——情緒疏導:通過病友之間的傾訴,交流發泄自身焦慮、煩躁、抑郁等情緒,緩解心理壓力;音樂——情緒疏導:在患肢鍛煉中配以柔和的音樂,轉移注意力,使患者心情放松。
1.2.2 肢體康復護理干預
在此鍛煉過程中,由于患者年齡、性格及文化程度不同,掌握鍛煉內容的快慢及程度各不相同。有的急于求成,力度和活動量過大;有的怕痛、怕影響傷口愈合而不敢鍛煉。針對這些情況進行護理干預,采取個別指導,講清正確及時鍛煉的意義,糾正各種偏差,如姿勢偏差、鍛煉時間偏差等,消除患者思想顧慮,保證完成這一關鍵性康復階段的鍛煉任務。觀察組功能鍛煉具體內容如下:
1.2.2.1 術后當天在護士指導下即可開始臥床期間功能鍛煉,以掌腕關節運動為主。先進行患側肢體的握拳和轉腕運動,每次1~2 min,每日2次;指關節屈伸運動,以兒童游戲“石頭、剪子、布”交替進行;握彈力球運動;逐個交替屈指運動。
1.2.2.2 術后第1天開始增加肘關節屈伸運動,感到疲勞時,將前臂及手放于體側的枕頭上休息;握放毛巾運動;用患肢梳頭,盡量不運動肩關節,每次3 min,每日4~5次,逐日增加時間及次數。
1.2.2.3 術后3~5d開始練習用手掌摸對側肩部關節,每次3min,每日4~5次。
1.2.2.4 術后5~7 d可用患肢的手指順著貼在墻上的標尺漸漸向上爬行,逐步提高,每次2 min,每日3~5次;雙手于胸前握球,壓縮球運動。
1.2.2.5 術后7~10 d逐日進行梳頭練習,并逐漸患肢手掌越過頭頂,盡可能摸到對側耳朵,每次3~5 min,每日3~5次。
1.2.2.6 術后10~15 d,加強肩關節活動,如鼓勵患者自己進餐;做畫圈及滑輪運動。
1.2.2.7 術后16 d以后,由被動肩關節訓練逐漸過渡到主動活動。囑其兩眼平視,頭不動,用患側手經頭頂捫及對側耳廓,也可以做廣播操;直立,上體前傾,雙手前后左右擺動;雙手合并向前,向上伸直練習;手臂外展旋轉練習等,以增加肩關節活動范圍,鍛煉和恢復患肢功能[4]。
采用肩關節活動度(ROM)對上肢功能進行評定[5]:優,肩關節前屈 160°~180°,外展 160°~180°,內外旋各 90°,后伸40°~50°;良,肩關節前屈 140°~160°,外展 140°~160°,內外旋90°,后伸 30°~40°;一般,肩關節前屈<140°,外展<140°,內外旋各 90°,后伸<30°。 6 個月后統計患肢功能障礙發生率[6],肌力5級為康復;測量上肢臂圍>健側為水腫。
應用SPSS 11.5統計軟件,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 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 χ2檢驗,以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上肢功能障礙的發生率為12.12%(4/33),對照組上肢功能障礙的發生率為36.36%(12/33)。觀察組上肢功能恢復明顯優于對照組(χ2=6.82,P<0.05)。 見表1。

表1 患側上肢功能障礙發生情況比較(例)
觀察組淋巴水腫發生率為6.1%(2/33),對照淋巴水腫發生率為27.27%(9/33)。觀察組淋巴水腫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χ2=5.35,P<0.05)。 見表2。

表2 患側上肢淋巴消腫發生結果比較(例)
觀察組上肢內收、外展、前屈和后伸功能活動角度恢復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患側上肢活動度恢復結果比較(±s,°)

表3 患側上肢活動度恢復結果比較(±s,°)
t值 P值組別 內收33.25±3.12 30.01±2.16 2.893<0.05觀察組(n=33)對照組(n=33)外展103.53±18.67 72.71±10.24 3.947<0.05前屈118.38±18.55 92.35±13.67 4.235<0.05后伸41.27±1.38 25.37±1.22 3.547<0.05
乳腺癌的術后恢復是一個長期而又復雜的過程,除需要醫務人員高水平的治療外,更需要體現以人為本的個性化護理。個性化的專業護理能夠為患者做出有針對性的指導,更有利于患者建立配合治療的決心及回歸社會的信心。本文觀察組33例患者通過術后護理人員的積極護理干預可以有效地減輕患者身心痛苦,增強患者生活的信心,從而更有利于患者配合治療,促進患肢功能恢復,提高術后患者生活質量,幫助患者實現軀體、心理和社會上的整體恢復。
[1]林毅,劉曉雁.乳腺癌生命質量及其測量工具的研究概況[J].國外醫學:社會醫學分冊,2002,19(3):118-121.
[2]張佳佳,黃喆,張小菊.乳腺癌患者術后康復期的影響因素[J].上海護理,2009,9(5):346-347.
[3]譚愛梅,吳月鳳,玉梅.康復訓練應用于乳腺癌術后患者的實踐[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1):824-826.
[4]張振路.臨床護理健康教育指南[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2:224-225.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中國康復醫學診療規范(上冊)[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253-255.
[6] 王玉龍,杜繼雙,周和嶺,等.康復評定[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