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源沈國飛李博
項目稽察的新模式、新方法
文/孫源沈國飛李博

隨著余杭區城市化快速推進,二、三產業迅速發展,重大項目的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2008-2010年余杭區每年均安排政府投資項目100多個,共安排政府資金約370億元,主要投向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城建、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及社會事業等公共服務領域。自2008年起,余杭區開展了重大項目稽察監管工作。從重大項目稽察監管工作來看,快速發展的背后也暴露出了不少監管不力的現象,包括政府投資項目在內的各類建設項目問題依然不少。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前期工作不夠扎實。部分建設單位總認為前期工作只是一種形式,審批程序更是一種關卡,以“通過制”為準則。有些項目的建設內容包括規模和標準及其投資估算都是人為拍腦袋。有些項目勘察粗糙、不仔細,勘察成果不能準確地指導施工圖設計,造成在施工過程中大量地修改施工設計圖。有些市政項目道路、橋梁工程初步設計時,與之配套的綜合管線工程、綠化工程等未予同步考慮或規劃不周。
——約束機制不夠健全。由于目前還沒有投資決策失誤責任追究的具體規定,有些單位和部門實施項目建設不進行科學論證,導致投資規模失控、投資結構不合理等現象發生。同時,參與政府投資項目的咨詢、評估、設計、施工等部門和單位,也沒有納入政府投資責任約束制度中,對這些部門和單位應履行的義務、應達到的工作標準、出問題應負的責任等也沒有制度上的規定。
——監督機制不夠完善。一方面監管部門多,職能交叉,致使權責不明確,監督難以到位;另一方面有些部門不聘請有資質的專門監理部門實施監督。這項工作是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監督,一般人員去檢查,基本上是“老虎看盲車”看不懂;再由于信息不公開,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工期進度、資金安排等管理行為,社會公眾很難實施有效的監督。
上述情況表明,積極、穩妥和有效地開展重大項目稽察監管工作,需要進一步探索和思考對政府投資有效監管的新模式、新方法,來解決在監管工作中碰到的各類問題。為進一步推動重大項目稽察監管工作,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加強稽察力量。進一步研究理順體制,逐步建立起適合稽察監管工作特點和滿足工作需要的特派員選派制度。在探索初期,可設立稽察監管領導機構,成立相應的工程建設稽察監管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重大項目稽察監管辦公室。充實思想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的專業人員到一線稽察隊伍,著力建立起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和精干的稽察隊伍。
完善法律法規。盡快完善或出臺與《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稽察辦法》、《浙江省重大建設項目稽察辦法》和《浙江省政府投資項目管理辦法》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有效解決投資決策、管理和監督定位不清楚、職責不明確等突出問題。
加強部門聯動。要處理好與專業科室的關系,確定年度稽察、聯合監管項目名單和稽察整改意見;處理與政府相關部門的關系,與相關監管部門加強溝通,與行業主管部門及時互相配合,開展項目稽察、監管信息共享等;處理好與上下級稽察機構的關系,促進系統建設。不斷建立、健全信息機制,充分利用好政府投資項目管理信息系統和網絡互聯、數據共享的優勢,建立快速的監管信息反饋機制。
明確目標責任。要讓項目單位感覺到項目稽察監管的意義不是在找茬和制造麻煩,而是在服務,項目監管的目的是規范項目和幫助推進項目建設。要注重稽察與指導并重、稽察與服務并重,做到在稽察監管中指導、在稽察監管中服務、在指導和服務中完善。稽察監管重點內容上,突出土地的審批、程序和資金的到位、管理的規范有效和項目成果質量;稽察主攻方向上,放在基建程序執行、工程建設“五制”落實、概算控制和財務制度執行,做到有所側重。同時,還要對重大項目監管工作進行考評激勵。
余杭區重點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