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鷹
差異化構建浙江創新服務平臺
文/郭鷹
浙江已建設了7個創新基礎條件平臺、25個行業創新服務平臺和21個區域創新服務平臺
浙江創新服務平臺的總體架構主要包括基礎條件服務平臺、行業創新服務平臺和區域創新服務平臺。截至2010年底,浙江已啟動建設了7個創新基礎條件平臺、25個行業創新服務平臺和21個區域創新服務平臺。但是,除了特征鮮明的條件平臺外,行業與區域的創新服務平臺趨同化傾向明顯。
按總體架構的初衷,行業平臺與區域平臺的定位應存在一定的差異。行業平臺的定位是指結合浙江省高新技術發展,結合行業和領域科技創新需要的專業創新服務平臺,如集成電路設計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新藥創制科技服務平臺等,該類平臺的建設經費由政府和平臺建設參加單位共同投入,目的是根據省內高新技術和產業發展需求,通過整合科技資源,建立由若干家具有明顯科技優勢的科研單位、中介組織和相關機構等組成的科技創新載體,提供公共科技創新服務并開展從科研到產業化的一系列科技創新活動。而區域平臺的定位是結合浙江省塊狀經濟發展和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需要的區域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經費以地方和企業投入為主,省財政適當補貼,主要針對浙江省塊狀經濟和區域特色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塊狀經濟中的區域創新服務中心、龍頭企業、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為基礎,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資源,推動區域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增強區域創新能力,如現代紡織及裝備創新服務平臺、五金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等。
按上述功能定位的分工,行業平臺的服務對象應主要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而區域平臺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兩者的創新行為特點差異主要表現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目的以核心技術突破為主,創新形式主要表現為以導致技術、產業革命、取代現有產品和工藝的基本技術創新,創新內容以開發新產品為代表的產品創新為主,創新的不確定性較高;而傳統產業的創新以降低成本和產品差異化為主,創新形式主要表現為在基本技術創新所提供的技術軌道下進行的漸進技術創新,創新內容以研究和采用新的(或改進)的生產方法為代表的過程創新為主,創新的不確定性較低。

根據創新服務對象所存在的差異性,行業平臺和區域平臺應體現不同的特征。在行業平臺與區域平臺的管理上,要加強分類指導,充分關注兩者定位的差異性,使全省創新服務平臺整體構架體系的脈絡更加清晰,這樣才能既有助于浙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也有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而行業創新服務平臺的服務內容應以促進產品創新和基本技術創新應用研究為主,由于其自我發展機制尚不成熟,應以政府投入為主。區域創新服務平臺的服務內容應以促進過程創新、漸進技術創新和應用研究為主,同時積極探索新技術以實現產業升級,其自我發展機制較成熟,在投入上可以多渠道進行籌集。在平臺的組織模式上,行業平臺建議以“虛擬組織”為主,區域平臺建議以“實體組織”為主。“實體組織”有三種不同的模式:一是在民政部門登記的民辦非企業法人單位。如以紹興輕紡科技中心為牽頭單位,浙江理工大學、浙江大學共同參加,成立了實體組織“浙江省現代紡織工業研究院”。二是在工商部門注冊的企業法人單位。如以浙江大學為牽頭單位的“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在資產權屬不變的前題下,組建了一家注冊資本500萬元、由個人出資的股份制公司,專門負責平臺的日常運行管理和科技中介服務。三是由人事部門批準的事業單位。如“海洋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經浙江省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復同意,建立了平臺運作實體組織“浙江省海洋開發研究院”。相對于“實體組織”而言,“虛擬組織”不具有法人資格,也沒有固定的組織層次和內部命令系統,而是一種開放的組織結構。如由浙江工業大學、省醫科院等共同建設的“新藥創制科技服務平臺”屬于“虛擬組織”形式。
(供稿: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