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可人
直面老齡化
文/吳可人
化危機為機遇,促使老齡化成為倒逼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推手
“銀發浪潮”正在席卷世界,浙江老齡化尤為突出。根據剛剛公布的浙江省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浙江60歲及以上人口756.0萬人,占常住人口總數的13.9%,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6個百分點,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5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508.3萬人,占常住人口總數的9.3%,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0.5個百分點,也比全國水平高出0.5個百分點。浙江已經成為繼上海之后,中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省份。
老齡人口是個寶庫,如果應對得當,也能產生積極的“人口紅利”。筆者最近去臺灣考察,感觸最深的是,所到之處都活躍著老年義工的身影。比如,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有老年義工維持秩序;在機場,有老年義工引導旅客;在醫院,有老年義工運送病人,等等。臺灣是亞洲較早進入老齡社會的地區之一,目前全島65歲及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比重約為11.0%,在亞洲僅次于日本。
受省外人口尤其是省外年輕人口大量流入的影響,浙江13.9%的老齡化程度有一定低估,戶籍人口老齡化程度則更高。如果剔除外來人口因素,2010年底浙江60歲及以上人口已占戶籍人口16.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3個百分點,且這一幅度仍在逐年擴大。預計未來一段時期,伴隨全國性人口紅利下降,進入浙江的外來人口規模增長將逐步趨緩甚至下降,浙江老齡化將進一步加劇。
據權威預測,未來10-30年間,浙江將迎來兩次人口老齡化的高峰。預計至2015年,60歲及以上人口將達到991.2萬,占全省總人口的20.5%以上。而至2040年左右老年人口將達到最高峰1460多萬,約占全省總人口的32%。這意味著,30年后,浙江每3個人當中有一個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這一老齡化水平和當下國際老齡化程度最高的日本相當。
“十二五”期間,浙江養老形勢更加嚴峻。積極應對老齡化,應著力推進“一個轉變和兩個創新”,即轉變理念、制度創新和產業創新。
轉變理念是指正確認識和理性對待老齡化的存在。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呼吁放松計劃生育來緩解老齡化,而筆者認為,放松計劃生育雖然在理論上可以在中遠期緩解老齡化,但是對于人口基數已然非常龐大的中國和浙江而言,這顯然不是明智之舉。放松計劃生育在短期內帶來撫養比提高、勞動力撫養負擔加重等更加嚴重的問題。若按照保持人口規模不變的世代更替水平是每個婦女生育2.1個孩子的標準實行生育政策,浙江人口自然增長量至少是現在的1.5倍以上。20年后,當現在的孩子走上工作崗位,浙江人均享有公共服務水平至少要比實施計劃生育狀態下低1/10。而且這還僅僅是個開始,隨著時間推移,人口呈幾何級數遞增,人均享有公共服務水平銳減。

制度創新是指整體優化老齡社會的保障制度體系。養老制度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其重點是要破解養老保障的城鄉差異和區域差異,推進養老保障覆蓋全民。同時,要進一步優化收入分配,調整完善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等政策,促進社會公平,為老齡化作好準備。
產業創新是指全力拓展面向老齡群體的新興產業。基于浙江資源優勢和市場基礎,發展以養老養生為重點的度假產業將成為浙江老齡產業的重點和亮點。2002-2009年,來浙江旅游的65歲以上老人占國內游客的比重從4.1%提高到9.5%。同時,浙江養老度假資源供給豐富,臨安、安吉等地受到大批上海、南京、蘇州等都市老年朋友的追捧,已成為長三角地區的避暑度假勝地和養老旅游首選地,而浙江還有大量可供養老度假開發的臺地、山區、峽谷、海島、湖泊等優質資源。
人口老齡化是全球經濟社會高度發展的客觀規律,是浙江未來難以回避的問題。日本、歐洲發展經驗表明,老齡化危機并非無法克服,而老齡化社會的市場機遇更應進一步挖掘和充分利用。化危機為機遇,促使老齡化成為倒逼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制度建設和產業轉型的有力推手。
(供稿: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