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聿文
個稅改革須利于中產階級成長
文/鄧聿文
無論是個稅改革還是整個國家的稅制改革,都應該從有利于培育中產階級有利于人民幸福和國家發展的角度去認識和推動,切不可依其表面呈現的那樣去做
自 4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公布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見后,迄今已收到反饋意見20多萬條,創下全國人大法律征求意見的新高。民眾對個稅改革的高度關注和參與,正是公民意識的體現。如何來認識這次個稅改革,個稅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民眾最為關注的是個稅的免征額問題,現行的個稅設計和調整方案有什么缺陷,這些都需要好好研究。
個稅設置除了為國家籌集財政收入外,主要是對收入分配進行調節。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國外常把個稅稱為“羅賓漢稅種”,也就是說,個稅在體現社會公平的同時,帶有更多“劫富濟貧”的色彩。
中國恰好相反,中低收入者已成為該項稅收的主要負擔群體。1994年中國設立個稅時,免征額是800元,不過那時實行低工資,800元的免征額是一個相當高的水平,所以可把個稅看作是對高收入者的征稅。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鎮職工的收入普遍提高,個稅也先后于2006年、2008年兩次上調,目前起征點為2000元。2010年,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大約為2754元左右,個稅免征額與勞動報酬的比率為0.72︰1,免征額的提高低于工薪階層的勞動報酬增長,使得本來應免繳個稅的中低收入勞動者被推入了納稅者行列,成為個稅的主要來源。統計表明,在我國個稅納稅人中,中低收入家庭人數最多,約為3億人。在全部個稅收入中,65%來源于中低收入家庭。這也是為什么人們對此次個稅改革反響如此強烈。

個稅在中國的變異,沒有成為“劫富濟貧”的“羅賓漢稅種”,反而在某種程度上淪為“劫貧濟富”,反映了個稅設置的不合理。中國現行個稅實行的是分類征收辦法,將個人所得分為11個應稅項目,并相應規定了每個應稅項目的適用稅率、費用扣除標準及計稅辦法。這種稅制已難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除了免征額過低外,亦不能全面、完整地體現納稅人的真實納稅能力,容易造成所得來源多且綜合收入高的納稅人反而不用交稅或少交稅,而所得來源少且收入相對集中的人卻要多交稅的現象。從而在總體上難以實現稅負公平的目的,與個稅的主要目標產生沖突。另外,累進稅率級數過多,最高邊際稅率過高,既加重了中低收入者的稅收負擔,也助長了高收入者的逃稅動機。。
從財政部代表國務院向全國人大提交的改革方案看,今次改革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將現行免征額提高到3000元,二是將現在的工薪所得九級累進稅率減為7級,取消15%和40%兩檔稅率,擴大5%和10%兩個低檔稅率的適用范圍,并擴大最高稅率45%的覆蓋范圍。經測算,調整后月入1.9萬元為個稅負擔增減的臨界點,在這以下都能享受到減稅的好處,工薪所得納稅人占全部工薪收入人群的比重,也將由目前的28%下降到12%左右。但從民眾的反應來看,說明該方案對現行個稅的缺陷改進不大。
個稅改革必須要有利于促進中產階級的發展和壯大,要有助于擴大居民的消費比重,促進增長動力從投資轉向消費,走出“中等收入國家發展陷阱”。從上述目的出發,個稅改革首先要做的是,免征額在現有基礎上必須有一個較大提高,筆者的看法是,4000元比較適宜。
客觀而言,免征額從2000元提高到3000元,提高的幅度已達50%,再扣除各項保險,一個月薪4000元的人基本不用交個稅,月薪5000元的人所交個稅也不會超過100元。而現在多數民眾對免征額不滿,原因就在于對通脹的預期。從世界各國來看,個稅一般扣除額應該隨工資水平、物價水平以及各種社會保障因素的變化進行適當調整,并允許物價指數和生活水平偏高的地區生計費用適當上浮。以此來看,在高房價、高物價的情況下,3000元的免征額確實有些低。
不過,免征額也不能像一些人主張的那樣,提高到8000元甚至10000元。按照財政部門的說法,免征額若上調到5000元,納稅人則只有3%,個稅存在的意義就不大。經合組織的資料顯示,發達國家個稅占國家稅收收入總額的平均比重達到51%,而我國這一比例大致在6%-7%之間,雖然近年來個稅增長速度很快,但其總額遠不能和商品稅和增值稅相比。從最近10多年看,發達國家對個稅的調整,趨勢是拓寬所得稅稅基,即將原先被排除在稅基之外的收入重新歸入綜合所得之中,換言之,個稅的免征額是逐步下降的。如發達國家個稅起征點一般只為人均國民收入的10%-30%之間??紤]到這些因素,筆者認為,4000元應是一個既能體現個稅“羅賓漢稅”性質,同時又兼顧各方利益的恰當選擇。
其次,征收級數宜從方案的7級進一步調整為5級,稅率也要進一步降低。個稅級差過多過密,會加重個人收入增加時承擔的邊際調整,不利于鼓勵勞動者增加收入。現在的7級還是有些偏多,特別在取消15%和40%兩檔稅率的同時,擴大5%和10%兩個低檔稅率的適用范圍,實際上是擴大了這兩檔的稅基,從而增加了處于這兩檔的低收入者的負擔。從發達國家的實踐看,近10年的個稅調整也都是減少納稅級別,降低稅率。美國在2006年將個稅的最高稅率從39.6%降到35%。另外,方案對個稅的最高稅率還保持在45%的邊際水平,并擴大它的覆蓋范圍,表面看起來增加了高收入者的納稅負擔,但一來能達到這么高稅率的工薪族很少,因而實際意義不大;二來它會產生一種負激勵,促使高收入者想方設法逃稅或移民。所以,應像多數國家一樣,將工薪收入超額累進稅率級差減少到5級;同時,工薪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及財產性收入均實施5%-35%超額累進稅率。
第三,啟動個稅指數化聯動機制,將免征額的調整與中產階級的實際收入掛鉤,建立起免征額和納稅檔次的自動調節。現在的個稅調整還屬于壓力調整,即在民眾的壓力下做出被動調整。事實上,稅收指數化是發達國家的通行做法。個稅指數化主要包括免稅額和納稅檔次的指數化調整。目前的個稅調整方式受人為因素的干擾很大,如果政府的財政收入不好,即使免征額再低,可能也沒有動力進行調整;或者看各種力量博弈的結果,哪個利益集團的力量大,個稅的調整可能就偏向該利益集團的意見;另外,在調整過程中,一般考量的只是當時的一些具體情況,對未來可能影響個稅的因素估計不足,從而可能出現剛調整完就面臨再次調整的尷尬。因此,從培育、涵養中產階級和擴大消費的目的出發,一些學者建議,將納稅額的扣除和納稅檔次的調整與中產階級的實際收入掛鉤,這樣做的好處,一能充分體現個稅“羅賓漢稅”特征;二是中產階級的實際收入增長涵蓋了物價上漲因素;三是個稅免征額有了確定的標準依據。
第四,將目前以個人為主的分類征收模式變為以家庭為主的綜合征收模式,逐步向綜合稅制過渡。目前我國的個稅征收方式還是建立在個人基礎上的一種分類征收模式??紤]到中國的情況,在選擇綜合稅制方面,應實現以個人為單位向以家庭為單位轉變,以避免家庭人口負擔差別或者失業帶來稅負不公,同時加大對高收入群體的收入監管。當然,以家庭為單位征收個稅對監管的要求比較高,比較穩妥的改革是,先將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經營收益等經常性所得納入綜合征稅項目;其他所得,特別是對于一些不具有綜合性質的項目仍采用分類征收的辦法。也可考慮從現代信息體系比較健全的高收入行業如金融、電力等開始,逐步向其他高收入群體推進。
上述四項改革是針對個稅本身而言。要調節收入分配,發展和壯大中產階級,擴大消費,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僅靠個稅顯然不夠,需要盡快形成一個以個稅為主體,以財產稅和社會保障稅為兩翼,以其他稅種為補充的個人收入綜合調節體系。為此,還須對中國的整個稅制結構進行大的變動。
與中國相反,歐美發達國家在過去的近百年里,已基本完成了由商品勞務等間接稅為主向所得稅、社會保障稅等直接稅為主的轉換,直接稅占稅收總額的比重多在60%-80%之間。
與所得稅的累進性質不同,商品稅和社保稅(中國叫社保費)是一種累退性質的稅,也就是稅收主要靠中低收入的工薪階層來支付。比如社保稅(費),是收入越低交得相對越多,工薪若超過當地社會平均工資3倍則封頂,不必多交。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中低收入的工薪階層對普通商品和社保的需求更大。而調整稅制結構就是大幅降低大眾負擔的商品稅的稅率,并降低個人交納的社保份額,增加政府的保障責任,同時適當增加個稅在整個稅收中的占比,以真正起到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
總之,無論是個稅改革還是整個國家的稅制改革,都應該從有利于培育中產階級、有利于人民幸福和國家發展的角度去認識和推動,切不可依其表面呈現的那樣去做。
個稅改革四大舉措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秾W習日報》社副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