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欣 江梅
企業專利引進與信息服務
文/王欣 江梅
構建公益服務和商業服務相互支持、政府推動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協同發展的專利信息服務體系是努力的方向

知 識產權是衡量自主創新能力的主要標志。由于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的支撐,許多企業仍停留在簡單模仿和低附加值的貼牌生產上,國際專利水平低已經成為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主要制約因素。日本戰后50多年來迅速從二戰后的工業癱瘓狀態一躍而成為世界工業強國,韓國在短短30多年的時間里一舉成為新興工業國家,善于引進和利用國際專利是一個很重要因素。把引進與利用國際專利作為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知識產權引導下實現更加有效的創新,這是企業實施自主創新這一核心戰略亟待突破的一個重要課題,而引進與利用國際專利的基礎在于對專利信息的深度分析。
筆者對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山東、臺灣、浙江等經濟較發達的省、直轄市2006年至2010年5年間中國大陸發明授權的有效專利進行檢索分析,從發明專利前5位申請人的情況看,除了臺灣和廣東地區,全國總體高校和研究院所申請的比例比較高,而企業卻偏低,這種現象典型地體現在江蘇、浙江等省(見表1)。
目前各省市專利結構問題相當突出,體現在以自主創新能力基礎的發明專利比重低。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2006年至2009年間全國有效專利總量為138.96余萬件,其中發明專利僅占12.24%。2009年發明專利所占比重較多的省、直轄市依次為臺灣、北京、上海、廣東、山東、江蘇、浙江。浙江、江蘇、山東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約占全國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的19.89%,其中專利權人為企業的,比例更少,而同期三省經濟總量約占全國經濟總量的25%。
同時,標志自主創新能力的國際專利數量更少。在世界經濟論壇 (WorldEconomicForum)全球競爭力報告中,美國專利是區分“創新型經濟體”和“非創新型經濟體”的關鍵指標。從美國專利局公布的美國專利授權情況來看,中國雖然近年增長比較快,但絕對量還是很低,與韓國等2000年后成為核心創新型經濟體的地區和國家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與老牌核心創新型經濟體國家日本、美國的差距更顯著(見表 2)。

表1 2006-2010年主要省、直轄市授權發明專利申請人情況

表2 美國發明專利數(件)
近年來,一些企業以較低的成本、較短的時間引進和利用國際專利,縮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增強了企業市場競爭能力,如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分別從意大利、美國等引進菌種與生產工藝配方技術,迅速提升了市場競爭力。但從總體上看,企業引進和利用國際專利的規模普遍不大,國內缺乏為企業引進和利用國際專利服務的機構,尤其最缺乏專利信息服務。
一是專利信息服務體系不完善。廣大中小企業引進和利用國際專利,由于專利信息檢索的專業性強,需要有專業的中介機構提供服務。當前由于缺乏專利信息服務機構的專業服務,有的企業在研發過程中造成重復或無效勞動,導致科研經費的浪費;有的企業在赴國外考察或引進國外技術前沒有事先檢索專利文獻,結果引進的技術落后或侵犯了他人的專利權。從廣義上講,專利信息服務的范圍和內容應該包括專利法律狀態及同族專利檢索、專利信息統計、專利申請前的新穎性檢索、專利開題之前的查新檢索、專利信息分析、專利文獻翻譯服務、專利技術評估、專利預警服務、專利維權服務、專利交易服務等。但是目前浙江省還沒有形成完善的專利信息服務體系,服務的內容也比較單一。
二是免費專利信息利用風險大。企業在缺乏系統、全面、專業的專利信息服務的情況下,一般通過各國專利局網站公開免費的數據查詢專利信息,但是各國專利局公布的專利文獻的數據沒有經過深加工;沒有同族專利歸并的功能;沒有對企業或機構名稱進行歸并。比如,申請人為了麻痹競爭對手,往往在專利權人項目上做文章,故意以子公司、分公司等名稱申請,如果僅用主公司名稱去檢索原始專利文獻,就可能會漏檢很多專利。根據這些原始數據做出的分析,可能是不準確不全面的,有可能會給企業研發、市場決策帶來巨大的損失。
建設和完善公共專利信息檢索和服務平臺。2010年10月發布的全國專利事業發展戰略(2011—2020年)中明確指出:“構建和完善基于互聯網、功能和訪問負載設計合理、以信息化技術為手段的國家專利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為社會提供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專利信息公共服務。到2015年,完成國家專利數據中心、5個區域專利信息服務中心和47個地方專利信息服務中心的建設。”目前國家級的有國家重點產業專利信息服務平臺、高校專利信息服務平臺、中外專利數據庫服務平臺等。上海、重慶、南京、濟南、廣州五個區域專利信息服務中心正在建設,已開通的上海知識產權(專利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收集了近80個國家、國際組織和地區的5000余萬條專利文獻數據(占全球所有專利文獻的90%以上),整合專利分析、評估、預警、轉化和管理等服務功能,滿足不同用戶對專利信息應用的需求。廣東省專利信息服務平臺根據自身產業特點設置廣東省信息產業主要領域專利信息統計系統、在線專利檢索分析預警(專利分析、活躍指數預警)、在線專利技術路線圖制定、廣東省知識產權宣傳培訓應用系統、廣東省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應用系統。但更多的省市沒有一個完善的專利信息公共服務的集成平臺,比如浙江目前主要依托浙江省科技文獻共建共享平臺,服務的內容范圍窄、深度不夠,需要大力發展專利信息檢索和服務平臺,突出用戶“無障礙”獲取專利數據的理念,提高專利信息服務工具的靈活性和產品的合理性。
豐富專利信息檢索和服務內容。針對專利信息服務項目不夠豐富,沒有形成完善的服務體系的問題,政府應大力拓展專利信息公共服務,除了常規的服務內容以外,應從深度上加以考慮。尤其應重視專利預警分析服務,形成圍繞產業、地區、申請人、發明人、申請類型的多層次分析服務內容,給企業提供相關研發領域技術的總體走向,同時為避免權利糾紛,要求在專利許可、尋找合作伙伴、調整經營策略等方面提供有益幫助。
引進、學習、吸收國外高質量專利數據庫分析系統。目前在專利深加工領域,國外具有優勢的是美國的DerwentInnovationsIndex(簡稱 DII)、由原 IBM公司的知識產權網與InternetCapitalGroup(ICG)聯合重組的Delphion公司、ThomsonInnovation等,這些公司對晦澀難懂的專利數據進行全面加工和深度標引,將大量無序的數據轉化為有用的信息,同時對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幫助企業建設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利用知識產權情報制定企業發展戰略。雖然很多國內企業已經意識到深加工數據庫的價值,并嘗試著使用專利分析系統,但是國外此類服務商的費用相當昂貴,對中小企業來說目前大多還沒有這樣的能力和意識。國內目前較好的專利分析平臺有國家知識產權局的中外專利數據庫服務平臺等。應借鑒韓國由政府出資積極幫助企業引進、學習、利用這些大型的專利數據庫分析系統的做法。
培育專利服務人才培訓機構。在創新的知識產權領域,由于大多數中小企業對知識產權還比較生疏,沒有形成規范的知識產權部門,甚至沒有專業的知識產權人才,給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有效保護帶來了困難。企業不僅需要技術創新人才,還需要配備相關的知識產權人才。因此,要建立培養從事專利信息服務的人才培訓機構,培養專利信息服務的創新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壯大專業化的專利信息服務人才隊伍。
浙江工業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