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左顯蘭 沈時仁
服務外包的風險及防范
文/左顯蘭 沈時仁

外包活動同時涉及到發包方和和承包方,任何一方的風險都直接或間接來源于另一方,并直接或間接對另一方產生影響。對此,課題組通過對服務外包企業的實地調研、網絡問卷調查及文獻資料查詢等多種方式,對企業承接服務外包的具體風險做了深入分析,具體如下:
源于接包項目的戰略風險:接包的項目本身是有問題的或殘破不堪的流程或活動;接包的項目中含有國家法律不允許或違反行業規定的內容;如果接包的項目作為影響顧客購買決策的活動,就涉及到企業是否合適接包的問題。
源于發包商的風險:首先,在簽訂合同前,發包商未給項目足夠的關注,發包商的期望沒有清楚地讓接包商了解;其次,發包企業管理層把業務功能外包之前,沒有建立衡量績效的基準;最后,發包商以各種理由終止合同。
源于接包商的風險:接包商對接包的成本估計不足(尤其是隱含的協調成本和售后服務成本)導致財務風險;接包商對外包流程所帶來的挑戰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接包商人員流失,導致技術與信息的泄密;接包商可能存在“隱藏行為”的道德風險。
源于發、接包商交易過程的風險:發、接包商對合同文本術語理解偏差;簽訂的合同不夠完備,合同缺乏相關責任義務和懲罰的規定;合同缺乏必要的外包退出機制;發、接包企業在合同執行的過程中缺乏有效的溝通。
源于外部環境的風險:匯率風險,人民幣持續升值擠占接包商的利潤空間;國外發包企業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存在信任危機;發包國政治機會主義風險;全球經濟動蕩的風險。
接包企業是服務外包活動執行的主體,針對上述兩個階段和五個風險來源的分析框架,課題組認為,接包商可以針對不同階段、不同的風險來源,有選擇地采取不同的方式來規避特定類型的風險。
——對擬接包項目應有充分的了解和認識。接包商應就擬接包的項目與發包商進行充分探討,了解完成該項目所需的專有知識、技術、設備以及相關法律規范,尤其是該項目在原發包企業內部運營或實施的狀況,預期達到的結果以及是否為與顧客購買決策密切相關等。
——發、接包企業可以嘗試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如此,不僅可以規避接包企業“隱藏行為”的道德風險和發包企業隨意中斷合同的風險,還使得服務外包不僅僅停留在發包企業尋求成本優勢、獲取市場的戰術層面,更能讓服務外包成為發、接包雙方獲取競爭優勢、提高供應鏈效率,尋求企業間長期合作的一種重要戰略。
——制定一份盡可能周詳,又富有足夠彈性的合同。在雙方充分參與討論的基礎上制定一份盡可能周詳、又富有足夠彈性的合同。其中應包括的協議有:一個完整的服務水平協議(SLA),定義績效、監控、衡量與報告的架構;作業層級協議(OLA),或稱“規則手冊”,用來說明雙方應遵循的運作規則;退場協議,載明了聘用合約在什么情況下可能被終止,相關的福利、薪酬、紅利、退職金等等事項應該如何處理。
——合同執行過程中,設立業務移交過渡期。業務轉移期是整個外包過程最花錢的一個階段,而且要把工作完全交給新的接包商或合作伙伴,可能耗費三個月到一年的時間。為了盡可能減少移交的時間和成本,可以根據項目的難易程度設置一個過渡期。過渡期間,接包商成立一個作業小組,到發包商總部工作現場和他們的員工一道工作,切身體會對方真實的工作任務和需求。
——匯率風險防范。一般來說,涉外企業在出口商品、勞務或對資產業務計價時,要爭取使用匯價趨于上浮的貨幣,在進口商品或對外負債業務計價時,爭取用匯價趨于下浮的貨幣。此外,在進出口貿易中,出口商品收匯還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選用合適的結算方式,即要求能夠及時安全的收匯。一般而言,即期L/C最符合安全及時收匯的原則,遠期L/C、D/P、D/A安全性依次減弱。或者運用套期交易進行避險。
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本文為2010年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承接服務外包的風險及防范措施研究”(課題編號10CGYD24YB)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