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良定:英雄到老終歸佛
如今,吳良定的性格再次轉向——從原先“不破樓蘭誓不還”臥薪嘗膽式的堅忍霸氣,回歸到“英雄到老終歸佛”的看破放下
如果生活在兵荒馬亂諸侯割據的年代,吳良定一定是一位稱雄一方的軍閥;如果生活在家族豪門時代,吳良定一定是一位三妻四妾而且說一不二的權威族長。生活在當下的吳良定一點也不遺憾,他一樣指揮千軍萬馬打江山,一樣擁有一個超人氣的大家族——五位子女、三家集團公司、二家上市公司的企業家族。
作為中寶系事業創始人,吳良定不幸很早就被媒體的“聚光燈”罩住——在胡潤第一次發布的《福布斯》富豪榜上,他就名列全國第二十幾位,是上榜浙商的前幾位。可是他成功地避免了使自己成為名人的風險,是為數不多的被媒體盯上而后又逃出大眾視線的資深富豪之一。
吳極為自信,對自己的人生經歷亦頗為自得——解放前出生,改革開放前吃苦,云開霧散后大展拳腳。早年生活的磨難和命運的捉弄,讓他后來的性格迥異于早年。創業后他的個性低調而霸氣,在公司年產值只有五千萬的時候,他就敢跟縣領導立軍令狀:“做不到十個億,提頭來見!”試想一下,從五千萬到十個億,中間有多少變數啊!
雖然因為家庭出身被政審關卡住,吳良定年輕時的從軍夢想未能實現,但這個挫折卻培養了他驚人的忍耐力和克制力,他的生活嚴謹而自律。只是,吳良定還是有些管不住自己的口——他一張嘴火力實在有些猛,批評起來針針見血,聽者痛快淋漓。因為怕“闖禍”,吳對媒體的采訪和會議論壇的邀約索性一概謝絕。這其實也是一種自制力,卻使我們失去了分享的機會。
如今,吳良定的性格再次轉向——從原先“不破樓蘭誓不還”臥薪嘗膽式的堅忍霸氣,回歸到“英雄到老終歸佛”的看破放下。現在的吳良定,喜歡跟高僧居士打交道,談的是因果輪回和行善積德,他正在籌劃建一座可以澤被世人流芳后世的寺廟。雖然還是跟原來一樣每天都在做投資決策,但他說已經不適合再跟年輕人談創業——當年那種執著于成功的念頭已經沒了。
現在的吳良定,是多次受到各級政府表彰的慈善家。作為企業家,他在“三次分配”上都拿到了高分。
第一次分配是創造利潤,帶有自發性,講的是能力;第二次分配帶有強制性,講的是法制和規則意識;第三次分配講自覺,比的是境界。
第一次分配講效率,這是企業家的基本功。市場經濟有兩個基本原則:一個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個是資源面前人人平等。資源就是人才、資金、技術、原料市場等經營要素,企業家是資源配置的“設計師和建筑師”。能夠從市場上獲取最大的份額,是衡量企業家成功的基本條件。就好像戰場,勝仗多的將軍占的地盤就大。所以,第一次分配以競爭效率為原則,誰的資源配置效率高,誰就擁有更多的資源。
第二次分配講公平,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并不適用于成熟的經濟體系。僅憑市場機制本身,弱勢群體與強勢群體的關系難以有效協調。需要通過稅收、社會政策等手段,對社會資源進行“再分配”,通過體制化的“財富轉移”,調整利益關系、實現社會公平。而對企業來說,只有守法經營,照章納稅,按照游戲規則辦事,才能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第三次分配講責任,權利義務責任是現代社會公民的三個基本維度,所以每個公民都有其相應的社會責任,不獨企業家如此。只不過他們的社會責任更大,因為他們擁有比普通人更多的資源。“老板階層”作為社會上和社區里更有影響力的人,他們有更多的責任怎么做一個“富人”。安德魯·卡內基說:企業家是財富的保管員,你的財富越多,你的責任就越大。
所以,能賺到錢,只是完成了一半任務,用好錢,才是完整的人生。俗話說“富潤屋,德潤身”,只有“德財兼備”,三次分配都做得很好的,才算成功的企業家。他們將得到社會更多的尊重和認同,而這一點是金錢買不來的。

楊軼清,現任浙商研究會執行會長、浙江工商大學浙商研究院副院長。提出浙商概念第一人,商業思想和企業策略學者。長期致力于轉型期中國民營企業的研究和實踐,關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與市場經濟的沖突與交融。先后任職于傳媒集團、知名企業集團高管和工商大學學術研究工作,對民營企業的甘苦冷暖和表癥暗疾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準確的把握,被譽為知曉企業家酸甜苦辣的浙商貼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