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華,李淑香,丁 琳,張忠敏,趙祖安
北京民康醫院,北京 102206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科最常見、最嚴重的疾病之一,最終結局一半左右患者出現精神殘疾,為社會以及患者和家屬帶來沉重的負擔[1]。而康復治療是治療精神分裂癥的一項重要治療方法。尤其系統的、全面的康復治療將在重塑患者的工作、家庭和社會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2]。近年來國內外精神衛生工作者采用各種康復治療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陰性癥狀,提高其社會功能,并取得了肯定的療效。為此筆者對在我院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了為期6個月的綜合康復治療,現報道如下:
選擇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80例。入組標準:①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3]慢性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②經抗精神病藥物足量足療程治療病情穩定;③無嚴重軀體疾病及精神活性物質依賴;④年齡20~50歲;⑤所有患者均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利培酮。將上述80例患者采用隨機排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研究組中,男19例,女21 例,平均年齡(36.6±6.2)歲,平均病程(8.6±6.5)年,平均受教育年限(9.5±3.1)年,利培酮平均劑量(5.1±1.2) mg/d;對照組中,男 21 例,女 19 例,平均年齡(35.4±5.9)歲,平均病程(9.1±5.6)年,平均受教育年限(8.8±2.9)年,利培酮平均劑量(5.0±1.1)mg/d。兩組間性別、年齡、病程、受教育年限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北京民康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或其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
本研究為隨機前瞻性自身及病例對照研究。
1.2.1 治療方法 研究組藥物治療合并綜合康復治療,對照組采用單純藥物治療。兩組均要求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利培酮。具體措施如下:①日常生活性工作療法:由工作人員指導患者更換衣服、整理床鋪、打掃室內外衛生、洗碗和筷等,使之恢復自理生活的能力。②集體心理治療:為患者講授疾病癥狀及復發表現,維持用藥的意義,抗精神病藥物的副作用及應對技巧,維持用藥的意義等,以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針對康復過程中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組織患者進行討論,講授一些精神衛生知識,力求使患者樹立對疾病康復的信心,增強主動性。每周1~2次,每次1 h。③文體治療:通過音樂聆聽、歌曲演唱、樂器演奏、體操訓練、書法繪畫、下棋、打球、打撲克、看電視等多種方法對患者進行康復治療,每周5次,每次1 h。④定崗職業康復治療: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安排到洗衣房、環衛綠化、食堂、鍋爐房、縫紉車間,由工作人員帶領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每周5次,每次2 h。⑤行為治療:采用代幣治療法對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良好行為、工療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進行培訓,以墻報的形式公布每個人的成績表現,并獲得相應的小紅旗,按小紅旗的數量換取物質獎勵。
1.2.2 評定方法 兩組患者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由2位經過量表測評一致性培訓的主治醫師(Kappa值=0.83)獨立進行陰性癥狀量表(SANS)[4]、住院精神病人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SPI)[5]和自知力與治療態度問卷(ITAQ)[6]的評定。
采用SPSS 12.0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資料分析采用 t檢驗。
治療前研究組和對照組SANS、SSPI、ITAQ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評分下降明顯,較對照組有顯著差異,組間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01)。治療后,研究組SANS、SSPI、ITAQ評分較治療前下降明顯,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01)。治療后,對照組SANS、SSPI、ITAQ評分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精神分裂癥是慢性難治性疾病,患者的預后往往欠佳。其殘留的精神癥狀以陰性癥狀和一般精神病態多見。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面臨兩大難題,一是社會功能衰退,二是易復發。一方面精神癥狀使患者的社會功能受損,另一方面對疾病的不良認知則使其社會功能進一步下降[7]。雖然近10多年來多種新型抗精神病藥物的推廣使用對改善患者的陰性癥狀和認知功能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臨床實踐表明單純藥物治療的康復效果難以令人滿意。有關資料顯示:恢復期只停留在單純藥物鞏固治療的水平上,對患者的全面康復是有限的[8]。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三個量表分值變化均較治療前顯著下降,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01),與對照組比亦有統計學意義(P<0.001),對照組與治療前相比,各量表分值無明顯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通過對慢性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綜合性的康復治療,其陰性癥狀得到了進一步改善,自知力進一步恢復,社會功能逐步提高,取得了單純藥物治療難以達到的效果。
大量研究表明自知力是影響治療依從性的重要因素,改善自知力是提高患者依從性的重要途徑[9-10]。本研究結果提示治療后研究組較對照組自知力改善明顯,這也從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患者能進一步參加各種康復治療,減少復發,逐步恢復社會功能,回歸社會。
本研究要求兩組均使用新型抗精神病藥物維持治療是為了避免傳統藥物對認知功能影響等不良反應,從而減少試驗誤差。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各量表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各量表評分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 t=4.38,aP<0.001;t=4.96,bP<0.001;t=6.63,cP<0.001;t=0.18,dP>0.05;t=0.09,eP>0.05;t=0.86,fP>0.05
組別SANS治療前 治療后SSPI治療前 治療后ITAQ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n=40)對照組(n=40)t值 P值67.95±8.36 68.37±8.52 0.66>0.05 48.28±5.70a 69.56±8.60d 4.56<0.001 12.30±3.38 13.21±4.30 1.035>0.05 7.10±5.20b 13.68±4.73e 5.10<0.001 5.21±3.36 5.16±3.28 0.07>0.05 13.11±5.23c 5.51±3.80f 6.08<0.001
本研究結果進一步提示對于恢復期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需要進行以藥物治療為基礎的全面綜合性康復治療,一再強調藥物治療是因為一方面慢性精神分裂癥的精神癥狀常是造成功能殘損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只有精神癥狀得到有效控制才能完成其他康復治療,故而藥物維持治療本身就是康復措施的一大部分。早在20世紀80年代Liberman就提出,需將生物、心理和社會干預巧妙結合起來,才有利于精神分裂癥康復者重返社會[11]。本研究正是依照這個治療理念,研究結果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12]。
綜上所述,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維持藥物治療的同時實施綜合性的康復治療,改善了患者的人際交往和適應能力,增加了主動性,增強了體質,激發了對生活的情趣,提高了生活質量;在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中可使患者轉移病態的思維糾纏,改善不良情緒,減輕精神癥狀,延緩衰退,促進精神康復。實行多方位的院內康復治療,符合精神病管理的新方法,也符合康復醫學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心理行為等綜合性治療形式多樣,應用靈活,可收到比單純藥物治療無法收到的療效,值得進一步探索[13]。
[1]舒良.精神分裂癥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7:1.
[2]楊德森.長期住院問題及康復對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739-743.
[3]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編.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M].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5-78.
[4]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95-102.
[5]郭貴云.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社會功能評定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檢驗[J].中華精神科雜志,1995,28(1):16-18.
[6]劉華清,張培琰,尚嵐,等.精神分裂癥的自知力:自知力與治療態度問卷表的應用[J].上海精神醫學,1995,7(3):158-161.
[7]梅其一,朱雄偉,沈建紅.利培酮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研究[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1,11(2):83-85.
[8]杜宏群,陳玉民,馬秀青.集體心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作用[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1,10(5):446-448.
[9]RebeccaSW,MarkusJ,FlorianS,etal.Attitudetowardsadherencein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t discharge[J].J Psychiatr Res,2009,Epub ahead of print.
[10]Llorca PM.Partial compliance in schizophrenia and the impact on patient outcomes[J].Psychiatry Res,2008,161(2):235-247.
[11]Liberman RP,Mueser KT,Wallace CJ.Socialskillstrainingforschizophrenic individuals at risk for relapse[J].Am J Psychiatry,1986,143(1):523.
[12]方潤領,孫富根,張玉娟,等.綜合干預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及愈后影響[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10):687-689.
[13]呂新華,趙新平,裴靜云.綜合性心理行為治療對慢性衰退性精神分裂癥108例院內康復療效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09,21(17):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