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起,孫 化,張 慧,單 巍,李保燦,郭炳倫,李玉舟,孔凡之,孟令武,高素花,蔡昊東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核磁共振科,河南商丘 476100
Ⅱ型神經纖維瘤病(NF-Ⅱ)是神經皮膚綜合征的一種,起源于神經上皮組織,常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多無皮損表現,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Ⅱ型神經纖維瘤病盡管表現多種多樣,并且不同的發病部位有不同的臨床癥狀,但仍有規律可尋,腦神經及脊神經損害較為常見。聽神經損害可引起聽力障礙,甚至導致聽力完全喪失;脊神經損害,高位者可引起四肢活動障礙、脊髓受壓變性所致的高位脊髓病損;低位者可引起下肢活動障礙,甚至導致大小便失禁等。因此,Ⅱ型神經纖維瘤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尤顯重要,本文旨在通過磁共振成像檢查總結出Ⅱ型神經纖維瘤病的MRI特征表現,為該病的早期診斷提供可靠依據。
本文采集到9例MRI表現符合并經病理證實的Ⅱ型神經纖維瘤,分析并探討Ⅱ型神經纖維瘤病的特點。
回顧性分析了我院自1997年11月~2009年8月的9例Ⅱ型神經纖維瘤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及其影像所見。9例患者中,男3例,女6例;年齡18~48歲,平均29歲。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掃、增強檢查。
MRI采用GE公司0.5Tsigna contour MR成像系統。正交頭顱線圈,頭部MRI序列包括SET1 WI、FSET2及FLAIR,層厚 5 mm,間距 2 mm,行 Sag、Ax、Cor三個軸向掃描,均行增強T1WI,使用先靈公司生產的釓噴酸葡胺。相控陣脊椎線圈,檢查序列包括SET1WI、FSET2WI及增強T1WI,層厚4 mm,間距1 mm,行Sag、Cor、Ax三個軸向掃描,所采集病例均行顱腦和全脊柱平掃和增強掃描。
采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會提出的NF-2型診斷標準[1],①CT或MRI顯示雙側聽神經瘤。②直系一級親屬患NF-2以及單側聽神經瘤或至少有以下病變中的兩個:神經纖維瘤、腦膜瘤、膠質瘤、雪旺氏細胞瘤(神經鞘瘤)、青少年晶狀體后包膜下渾濁。
聽力異常9例,顱壓增高2例,靜脈栓塞1例,無皮損表現9例,晶狀體后包膜下渾濁3例,跛行3例。
2.2.1 病灶大小及信號變化 兩側聽神經瘤大小不一,其中最大病灶直徑36 mm,有囊變,增強掃描不均一強化;最小病灶2 mm,T1WI為略低信號,T2WI為等信號,增強呈均一強化,于瘤體較大病灶之實體部分信號變化一致。
2.2.2 病灶的內部結構及特點 瘤體愈大愈易發生囊變,本組18 個聽神經瘤,其中 2~9 mm 4 個,10~16 mm 6 個,16~36 mm 8個,在>16 mm的病灶中均發現不同程度囊變區,其囊變區隨病灶增大而增大,且愈呈多房狀。
2.2.3 并發腦脊膜瘤特點 合并腦膜瘤3例,脊膜瘤3例,均為多發,呈類圓形,沿腦膜分布,大小不一,呈略長T1等T2信號,增強均一強化,均見有長短不一的腦膜尾征。
2.2.4 病灶分布特征 合并神經纖維瘤4例,呈結節狀,分布呈上下或左右、前后關系,均在一條直線上,其大小幾近一致,T1WI為等信號,T2WI為略高信號,實質部分增強明顯強化,囊變壞死區未見強化,呈多發。依據椎管內外的病變可見呈串珠狀強化,其中一例呈堆積的葡萄串狀,發生在椎間孔附近這可見椎間孔擴大。
神經皮膚綜合征發生在胚胎2~4個月神經元增殖、組織發生和分化階段,主要累及皮膚、周圍神經和中樞神經系統。常并發特征性皮膚斑痣,NF是其中一種。在基因研究的基礎上,人們發現NF的兩個不同類型,NF-1型、NF-2型。二者的根本區別在于NF-1患者的顱內新生物來自中樞神經系統的主要成分,如星形細胞和神經元;NF-2患者的顱內新生物來自中樞神經系統的覆蓋物,如腦膜和雪旺氏細胞。
Ⅱ型神經纖維瘤病即雙側聽神經瘤,其致病基因位于22號染色體短臂的1區1帶2亞帶,在正常人群中的發病率為1∶50 000[2]。由于大多數NF-2患者缺乏皮膚及眼部表現,故發病年齡較晚,常見于20~40歲[3],本組病例與之報道相近。
MRI平掃+增強掃描可見發現較小之聽神經瘤,尤以增強掃描對病變的檢出率較高,腫瘤愈大愈易囊變,符合神經鞘瘤的生長規律,兩側腫瘤可大小不一。沿神經走行分布,有向阻力較小處生長之趨勢。聽神經瘤的毛細血管無血腦屏障,所以增強易強化,愈小愈均一。可發現1~2 mm而未任何癥狀的病變,因此增強檢查應作為神經纖維瘤病的常規檢查項目,與文獻[4-5]得到了相似的結論。腫瘤愈大占位效果表現愈明顯,腦干、小腦及第四腦室均可受壓移位或變形,也可引起梗阻性腦積水。
腦膜瘤通常為多發,可發生在顱內任何位置,多依附于硬腦膜生長,與硬腦膜寬基相連,增強有腦膜尾征之表現。若生長在腦靜脈竇及附近,常引起靜脈竇栓塞,引起腦組織淤血水腫。本組病例可見1例出現此種情況。發生在椎管內脊膜瘤,占位表現明顯,壓迫癥狀多見,信號變化與腦膜瘤相似。
多發神經纖維瘤,可發生在神經根,也可發生在椎管內,常為多發。本組病例發現腫瘤多發一條直線上,或為上下走向,或為左右走行,或為前后走形,以上下走形最為多見,具有沿神經纖維走行分布之規律。
檢查范圍應包括顱腦和全脊柱,當患者僅發現一處或兩處病變時,及時暫時未發現神經損害征狀,也應對顱腦、顱頸交界處以及全脊柱進行平掃掃描和增強掃描,以免遺漏病灶,與 AKESON[6]、馬強華[7]等,有相似的觀點。
綜合上述,Ⅱ型神經纖維瘤病在臨床表現上,尤其在MRI表現上具有特征性,雙側聽神經受累、伴發腦脊膜瘤、神經纖維瘤以及沿神經纖維分布等特征,有助于對該病的診斷。
[1]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onsensus development.Neurofibromatosis[J].Arch neurol,1988,45(5):575-578.
[2]Baser ME,Revans DG,Gutmann DH.Neurofibromatosis 2[J].Current opinon of Neurology,2003,16(1):27-35.
[3]張淑清,劉連祥,吳晶,等.神經纖維瘤病MR表現[J].實用放射雜志,2003,19(1):12-16.
[4]Aokis,Barkovich AJ,Nishimurak,et al.Neurofibromatosis types land 2:cranial MR findings[J].Radidogy,1989,172(8):527-534.
[5]Eyans DG,Sainio M,Baser ME.Neurofibromatosis type 2[J].Jmde Genet,2000,37(10):897-904.
[6]AkesonP,HoltasS.Radiologicalinvestigationofneurofibromatosis type2[J].Neuroradiology,1994,36(2):107-110.
[7]馬強華,楊曉萍,葉建軍,等.神經纖維瘤Ⅱ型的磁共振診斷價值.醫療衛生裝備,2008,29(6):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