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鋼,張 靜
唐山職業技術學院臨床醫學系,河北唐山 063000
糖尿病是一種進展性疾病,其中大部分為2型糖尿病患者,而且發病率在逐年增加,對患者血糖控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應用胰島素,但是常規人胰島素對生理胰島素的分泌模式并不能完全模仿,導致餐后血糖控制不理想和夜間低血糖的發生,而血糖控制差與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并發癥發生關系密切[1],為解決這些問題,胰島類似物在臨床不斷涌現,為糖尿病的治療提供了更多方案。我院應用甘精胰島素聯合那格列奈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2009年1~8月在本院治療的60例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最小35歲,最大68歲,平均44歲;體重指數為(22.0±7.3)kg/m2;病程最短20個月,最長10年,平均5.5年。診斷依據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排除有嚴重心、腦、腎疾病及有糖尿病并發癥的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用甘精胰島素聯合那格列奈治療,對照組用優泌林30R治療,兩組年齡、性別、體重指數、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停用口服降糖藥物,接受正規的運動和飲食療法,在此基礎上兩組分別給予相應的治療。
觀察組:每天于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島素,起始劑量6 IU,同時每天3次服用那格列奈,起始劑量為60 mg,于飯前5~15 min口服。
對照組:于早、晚飯前30 min,每天2次皮下注射優泌林30R,起始劑量 0.4 U/(kg·d)。
治療期間密切監測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睡前血糖,根據血糖水平調整胰島素及那格列奈的用量,使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睡前血糖分別維持在4.0~7.0 mmol/L、6.0~10.0 mmol/L和7.0~10.0 mmol/L。在血糖達到指標要求后,劑量不再調整。每周隨訪1次。比較兩組血糖控制效果和低血糖發生情況。
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行組間比較,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兩組治療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睡前血糖均顯著降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后兩組比較,血糖水平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降糖效果比較(±s,mmol/L)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降糖效果比較(±s,mmol/L)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30 30空腹血糖治療前 治療后餐后2 h血糖治療前 治療后睡前血糖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11.8±3.1 11.9±2.9 5.3±1.1*#5.6±0.9*17.4±6.5 17.9±7.2 7.3±1.2*#7.3±1.4*16.8±8.1 17.4±8.6 7.1±1.3*#7.1±1.1*
血糖低于2.8 mmol/L即可診斷為低血糖,整個治療期間共17例患者有低血糖事件發生,其中,觀察組5例,對照組12例,低血糖事件發生率分別為16.7%(5/30)和40.0%(12/3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導致2型糖尿病發病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胰島β細胞功能衰竭,二是胰島素抵抗,在糖尿病整個的患病過程中都會有胰島素抵抗的存在,在糖尿病發生以后,胰島β細胞功能呈進行性下降,因此為使β細胞得到及時保護,減緩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早期開展胰島素治療成為最有效的方法[2]。
通過本研究發現,甘精胰島素聯合那格列奈組患者治療后血糖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說明其具有顯著的降糖效果,和其他文獻報道結果一致[3-4]。雖然對照組藥物也具有較好的降血糖效果,但是其低血糖發生率顯著高于觀察組,主要原因是甘精胰島素是一種長效胰島素類似物,能夠模擬人體正常生理狀態下胰島素釋放所具備的藥代動力學特征,比預混人胰島素具有更好的代謝動力學,作用平穩,無峰值[3]。那格列奈是目前唯一來源于氨基酸結構的非磺脲類促胰島素分泌劑,屬D-苯丙氨酸衍生物,它可以與胰島β細胞上磺酰受體選擇性結合,關閉和開放細胞膜上的三磷酸腺酸依賴性K+通道以及電壓依賴性Ca2+通道,由于Ca2+而增加細胞內濃度,促進釋放胰島素,那格列奈具有“快開-快閉”的作用特點[4],可以在15 s內與受體結合,其初相胰島素分泌在15 min內即可達到正常人體狀態,可以使用餐時的急性血糖增高得到有效控制。那格列奈促胰島素分泌的作用具有葡萄糖依賴性,在葡萄糖濃度較低時,也會相應減少胰島素的分泌,而甘精胰島素又沒有作用峰值,兩者聯用可以降低低血糖的發生率[5-6]。糖尿病發病年齡雖日趨年輕化,但仍以老年人居多,因此對于降血糖藥物的選擇應考慮降糖效果的同時盡量減少低血糖的發生率。
從本文結果來看,甘精胰島素聯合那格列奈的降糖效果是非常顯著的,而且低血糖事件發生較少,使用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更多應用。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低血糖發生率比較(例)
[1]金笑,江濤.糖尿病的藥物治療與進展[J].西北藥學雜志,2008,23(3):190-192.
[2]楊文英.如何選擇不同的胰島素治療方案以提高胰島素治療的技巧[J].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2006,26(3):195-197.
[3]盧昉,魏愛生,陳蘋,等.甘精胰島素聯合那格列奈與胰島素泵對2型糖尿病骨折患者圍手術期的療效觀察[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0,26(2):127-129.
[4]張鋼,許麗麗,王海芳,等.甘精胰島素聯合那格列奈治療2型糖尿病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25):3046-3047.
[5]穆攀偉,張國超,翁滔華,等.住院糖尿病患者使用甘精胰島素和NPH控制血糖達標的最小成本分析[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6,22(4):315-318.
[6]黃曉程,賢曉麗.新型降糖藥那格列奈的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J].中國新藥和臨床雜志,2005.24(2):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