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麗敏,孫俐俐,王麗娜,張 新
大慶油田總醫院心內科,黑龍江大慶 163001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種病因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的嚴重或終末階段,是心內科疾病治療的難點之一。近年來,慢性心力衰竭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因此,采取合適的治療藥物是控制和或減少心力衰竭發生的關鍵。目前較多文獻報道,他汀類藥物可抑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神經內分泌系統的激活,逆轉心室重構,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患者遠期的預后[1]。本文對我院2007年6月~2010年6月應用辛伐他汀治療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及白細胞介素(IL-1)、腦鈉肽(BNP)水平變化進行探討,旨在為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與治療提供進一步的指導依據,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07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76例作為入選對象,均經病史、體檢、X線胸片和超聲心動圖等檢查確診。76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8例,其中,對照組38例者中,男20例,女18例;年齡51~82歲,平均63.6歲;其中,冠心病19例,擴張型心肌病11例,風濕性心臟病4例,高血壓心臟病4例;根據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心功能Ⅱ級7例,心功能Ⅲ級12例,心功能Ⅳ級19例。觀察組38例患者中,男17例,女21例;年齡52~80歲,平均62.4歲;其中,冠心病17例,擴張型心肌病10例,風濕性心臟病6例,高血壓心臟病5例;根據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心功能Ⅱ級6例,心功能Ⅲ級14例,心功能Ⅳ級18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種類、病史、病程及心功能分級等臨床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76例入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8例,所有患者均排除腦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腫瘤、肝硬化及急、慢性感染,近2個月未服用任何調脂藥。兩組均給予常規治療,包括吸氧、利尿劑、血管擴張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及洋地黃等。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辛伐他汀20 mg,每晚1次,療程為3個月。治療前1 d及治療后12周做心臟超聲測心功能,包括: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收縮末內徑(LVSD)、左室舒張末內徑(LVDD)、左室內徑縮短率(FS),并檢測血清 BNP、IL-1。
空腹采靜脈血5ml注入含抗凝劑的真空抽血管中,置37%水浴箱,離心后采用微粒子酶聯免疫化學發光法測定血清BNP、IL-1。超聲心動儀為美國AQCus0Nxp/10彩色多普勒儀測定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及末期內徑并通過teichohz修正公式獲得。
顯效:心力衰竭的癥狀和體征明顯減輕,心功能改善2級;有效:心力衰竭的癥狀和體征一定程度減輕,心功能改善1級;無效:心力衰竭的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或死亡[2]。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2.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應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則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如表1所示,觀察組的顯效率為65.8%,總有效率為92.1%,對照組的顯效率為44.7%,總有效率為86.8%,兩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分別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n(%)]Tab.1 The clinical efficacy comparison of group and control group[n(%)]
見表2。如表2所示,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收縮末內徑(LVSD)、左室舒張末內徑(LVDD)、左室內徑縮短率(FS)均有顯著變化,且觀察組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分別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心功能變化(±s)Tab.2 The change of heart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s)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心功能變化(±s)Tab.2 The change of heart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t值分別為 6.343、3.586、2.483、3.023;與對照組比較,﹡P<0.05,t值分別為 2.143、2.895、2.469、2.901
組別 例數38 38 LVEF(%)治療前 治療后FS(%)治療前 治療后LVDD(mm)治療前 治療后LVSD(mm)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35.2±4.7 34.3±5.1 47.2±6.2﹡#42.4±5.6 16.1±0.7 15.4±0.8 20.5±0.4﹡#17.4±0.7 60.2±4.6 62.6±3.7 55.3±4.4﹡#59.2±5.7 43.5±5.2 44.1±4.0 36.3±4.8﹡#40.3±3.9
見表3。如表3所示,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后IL-1、BNP水平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降低水平優于對照組,兩組分別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慢性心力衰竭時多種細胞因子如IL-1等被激活,它們通過多種途徑促進心肌肥厚、心肌間質纖維化,促進心肌細胞凋亡、壞死,降低心肌收縮力,促使心力衰竭的進展[3]。
他汀類藥物可抑制調節編碼細胞因子、細胞黏附因子等表達的快反應轉錄因子、炎性核轉錄因子的活化,致使IL-1等多種細胞因子分泌減少,達到抗炎的目的。本組中,治療后觀察組的IL-1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降低水平優于對照組(P<0.05)。
表3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IL-1、BNP水平變化(±s)Tab.3 The change of IL-1,BNP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s)

表3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IL-1、BNP水平變化(±s)Tab.3 The change of IL-1,BNP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38 38 IL-1(ng/L)治療前 治療后BNP(ng/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25.3±4.2 24.6±5.4 19.6±6.5﹡#22.7±5.2 590.3±67.9 585.7±64.3 260.4±123.0﹡#327.3±121.1
他汀類藥物還可以減弱炎癥細胞向斑塊內趨化和聚集,抑制巨噬細胞、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及基質金屬蛋白酶的表達,從而減緩心肌損傷的進程,保護和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辛伐他汀對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機制主要為:①阻止神經內分泌的過度激活,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減少交感神經興奮,恢復心臟自主神經功能,減少心力衰竭猝死的發生,改善預后。②逆轉心室重構,抑制心肌肥大,減輕心肌間質纖維化,延緩心力衰竭發生。③抑制炎癥細胞因子的產生[4]。本組資料顯示,觀察組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治療組,且觀察組的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收縮末內徑(LVSD)、左室舒張末內徑(LVDD)、左室內徑縮短率(FS)均有顯著改善(P<0.05)。
1988年腦鈉肽(BNP)首先由日本的Sudoh從豬腦中分離出來。隨后被證實腦鈉肽(BNP)廣泛分布于大腦、脊髓、心肺等組織,其中以心臟含量最高。長期以來,心力衰竭患者的診斷依靠臨床、超聲、心動圖和X線,而生物醫學和檢驗醫學的發展給心力衰竭的早期診斷、判斷預后、指導治療提供了一種“新型武器”—腦鈉肽(BNP)[5]。研究報道,血漿中的BNP水平與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和心輸出量呈負相關關系,可以間接反映患者的心功能水平,尤其在心力衰竭處于失代償期的患者中,BNP水平最高[6]。柯偉良等[7]的研究顯示,在常規抗心力衰竭治療基礎上聯用辛伐他汀1年后,CHF患者的心功能及心肌重構得到顯著改善,同時血清BNP水平顯著降低[7]。本組資料也證實了這一點,治療后觀察組的BNP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降低水平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辛伐他汀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療效確切,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IL-1、BNP水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張繼雁,葛曉冬.他汀類藥物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機制[J].醫學綜述,2009,15(2):276-279.
[2]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12):1076-1095.
[3]楊樹國,田玲玲.辛伐他汀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腦鈉肽及LVEF的影響[J].吉林醫學,2009,30(15):1576-1577.
[4]吳曉娟,盛國安,許崢貴.辛伐他汀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高敏C-反應蛋白和心臟功能的影響[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0,13(2):197-198.
[5]張衛紅,劉愛平.辛伐他汀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室重構及心功能的影響[J].醫學信息,2009,1(12):53-54.
[6]劉軍利.辛伐他汀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腫瘤壞死因子-α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08,5(25):67-68.
[7]柯偉良,柯毅萍,李上海.辛伐他汀聯合纈沙坦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TNF-α、IL-1、BNP水平和心功能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09,4(19):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