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匡培根教授

我國著名神經病學專家,解放軍總醫院創始人之一、教授、博士生導師,匡培根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11年7月26日7時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匡培根教授1924年12月出生于江蘇無錫市,1960年9月參軍,1973年6月入黨。1949年畢業于國立上海醫學院并留校任教,在華山醫院神經內科任住院醫師,后調至北京協和醫學院任助教、主治醫師。1954年奉調解放軍301醫院創建神經內科,歷任科副主任、主任、教授、醫院專家組成員,歷任中華醫學會神經精神科學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名譽委員、國際疼痛學會中國分會副理事長、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兼頭面痛學組組長、中國阻抗血流圖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發明協會發起人及理事、中國老教授協會心腦血管病專家委員會主委等職務,還兼任許多雜志的顧問與編委。
匡教授在醫療、教學、科研及保健工作等方面奮斗了60余年,為我國的醫學事業發展付出全部心血,系我國臨床神經介質與頭面痛醫學開拓者之一。在20世紀50年代,她建立了我軍第一個神經內科,還培養了許多組建軍隊神經內科的骨干和學術帶頭人。在“文革”末期,她白手起家,創建了國內第一個神經介質實驗室;在改革開放初期,為組建我軍神經內科專業組,她奔走、呼吁,并親自組織了全軍第1、2、3屆神經內科專業學術會議,為成立全軍神經內科專業學會創造了條件。她還積極帶頭參與全國電阻抗學會和中國疼痛學會的組建,參加國際疼痛學會中國分支的活動,系這些學會的奠基者之一;特別是為了促進我國頭面痛醫療與學術事業的發展,不遺余力地組織開展全國頭面痛學術活動,為我國臨床疼痛醫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匡教授長期從事神經介質與神經系統疾病關系的研究,造詣很深。特別是在針剌和中藥對癲癇、頭痛、腦血管病、記憶障礙、帕金森病等疾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中,有獨到的發現與見解。她用英文撰寫了《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神經系統疾病針灸治療學)于1991年出版,此書不僅填補了國內外在該領域中的空白,并深受國外學者好評,還被譯成德文在德國發行。她主編的《神經系統疾病治療學》是她組織國內許多神經病學和其它學科的著名專家共同編寫的,2002年出版后受到同行的歡迎,2008年再次修訂編寫第二版。她還主編了國內第一本《藥物引起的神經精神不良反應》專著,為臨床醫師正確用藥提供很好的參考。她在國內外雜志發表論著300余篇,其中,英文論著65篇;先后獲得科技獎30余項,其中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1項,榮獲“總后勤部先進科技個人獎”。
作為最早的神經病學女博士生導師,她培養了28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她學識淵博、治學嚴謹、甘為人梯、辛勒耕耘、熱心培養人才,桃李滿天下。“文革”結束后,她為了快速培養學科人才,積極把優秀人才送出國外學習深造,為人才培養和學術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她特別注重培養德才兼備臨床醫學人才,主張以德為主,以醫為主,大膽放手、具體指導、嚴格要求;她甘做鋪路石,甘為登云梯,孜孜以求,誨人不倦;為軍內外培養了許多優秀學科學術帶頭人,為我國神經內科事業的人才建設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為此,她先后獲得國家教委“從事高校科技工作四十年成績顯著獎”、“總后勤部優秀科技人才建設伯樂獎”、“北京醫學會成立88周年醫學成就獎”等。
匡教授從醫60余年,一直在臨床一線工作;她學術造詣深厚,臨床診治經驗極為豐富。她對醫療與保健工作不厭其細,不厭其煩,診治疾病慎思熟慮、務求精確;對待病人,不分高低貴濺,一視同仁。她具有高尚的醫德醫風,一絲不茍、全心全意為傷病人服務的崇高品德。深受病人及家屬的好評。
晚年的匡教授更加關心公益事業,提倡預防為主的社會醫學策略。她在82歲高齡時在中國老教授協會醫藥專業委員會的領導下創建了心腦血管病防治專家委員會,她經常深入社區,提出采用多種疾病診治指南聯合應用于防治心腦血管病,創建“立體綜合防治體系”,為我國的超大人群心腦血管病防治開辟新的思路。
匡教授一生光明磊落,她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軍隊;她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嚴于律己,有很強的組織紀律觀念和原則性;她謙虛謹慎,為人正直,對人誠懇、胸懷坦蕩;她作風正派,淡泊名利,不慕虛名、廉潔行醫;她工作勤奮、任勞任怨、鞠躬盡瘁。她在醫療與科研工作方面,實事求是,堅決反對浮夸與造假。她生活極為低調、非常儉樸、平易近人、助人為樂;她工作數十年如一日,從不休假,病倒前一天還在查看病人,她確實做到了為醫療與保健事業貢獻畢生精力。匡培根教授的一生,是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的一生,是為黨和軍隊服務的一生,是為祖國醫學事業無私奉獻的一生,是全心全意為傷病員服務的一生。她的逝世,是我國和我軍醫學界的一個重大損失。
雖然匡培根教授和我們永別了,但她無私奉獻、求真務實的共產主義精神和崇高品德,將永遠激勵我們為醫學事業發展而努力奮斗;她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匡培根教授永垂不朽!
1003-2754(2011)08-076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