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霞
山東省聊城市中醫醫院,山東聊城 252000
過敏性紫癜(schonlein-henoch purpura,HSP)是兒科常見的一種全身性小血管炎,以非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關節炎或關節痛、腹痛、胃腸道出血及腎炎為主要臨床表現,具有病程長、遷延不愈、反復發作的特點,易并發胃、十二指腸炎或潰瘍、腸套疊、腸梗阻、腸淤張、關節炎及腎炎等[1-2],而過敏性紫癜腹型主要為紫癜和消化道癥狀,目前控制復發、預防并發癥的出現成為HSP痊愈的關鍵[3],筆者用運脾理氣活血法在降低HSP的復發率及并發癥發生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06年3月~2010年3月兒科住院及門診過敏性紫癜腹型患者66例,其中,男35例,女31例。診斷標準:西醫診斷符合諸福堂《實用兒科學》(第7版)[1]過敏性紫癜新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年齡<3歲或>15歲者;②就診前曾用免疫抑制劑及非甾體類抗炎藥物;③并發嚴重腎功能不全及泌尿系統疾病者;④中重度貧血及血小板明顯減少者。采用隨機分組法將患兒分對照組組33例,年齡(8.0±2.3)歲,治療前臨床評分為(3.78±1.57)分;治療組 33 例,年齡(7.11±1.36)歲,治療前臨床評分為(3.84±1.51)分。 兩組患兒年齡、性別及治療前病情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66例患兒均避免接觸可疑過敏原注意休息,清淡飲食,對照組采用常規藥物治療(抗組胺藥物、西咪替丁、潘生丁口服等,有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療);治療組在常規藥物基礎上加用運脾活血方治療,方藥:木香9~15 g、茯苓 6~10 g、陳皮6~12 g、白術 6~12 g、紫草 6~12 g、牡丹皮 6~12 g、赤芍 5~12 g、白芍6~12 g、山楂肉 6~9 g;每日 1劑,水煎,分 2次服,4周為1個療程;治療過程中辨證施治,隨癥加減:腹痛劇烈者加延胡索;便血者加地榆炭、槐花。兩組療程均為4周。
療效觀察指療程中皮膚紫癜、腹痛平均復發頻次,并發癥發生例數,復發緩解所需平均天數,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及大便隱血檢測每周2次,腹部B超。
判定標準參考Huang等和Fessatou等的方法略做修改(表1),記錄不良反應及療效反應。療效指數=(治療前總評分-治療后總評分)/治療前總評分×100%;療效指數>90%為基本治愈,療效指數為60%~90%為顯效,療效指數為30%~59%為有效,療效指數<30%為無效,基本治愈加顯效的百分比為有效率。

表1 患兒臨床病情評分標準表
采用SPSS 11.5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兩組治療前后臨床評分比較采用t檢驗,組間有效率比較用χ2檢驗,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 2。
表2 兩組臨床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臨床評分比較( ±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對照組33 33 3.84±1.51 3.78±1.57 1.69±1.40*△2.07±0.98*
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見表 4。
兩組治療后經B超診斷,治療組中,3例出現腸淤張,其余未發現異常;對照組中,9例出現腸淤張,3例腸梗阻,4例腸套疊。兩組并發癥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住院天數明顯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5。

表4 兩組復發率、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緩解所需平均天數比較[n(%)]

表5 兩組并發癥及住院天數比較(例)
HSP腹型是過敏性紫癜的一種類型,胃腸道的小血管炎為本病的病理基礎,而免疫調節功能異常是本病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HSP腹型的治療主要以常規對癥治療為主,且常涉及到免疫抑制劑如糖皮質激素及質子泵抑制劑,這種治療方法不僅復發率及并發癥發生率高,而且此類藥物還會對兒童產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因此尋找一種可降低復發率及并發癥發生率且安全性更高的治療方法成為多學科關注的焦點。而本方法注重辨證論治,祛病與扶正并舉,明顯降低復發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并且可避免免疫抑制劑的副作用。
HSP 屬于中醫“發斑”、“斑疹”、“癮疹”等名稱,《幼幼集成·卷之四》記載“癮疹多屬于脾,以其隱隱在皮膚之間”。中醫理論認為脾統血,血不循經,則溢于脈外,故本病的主要病機特點為本虛標實,本虛為脾虛,標實為風熱、濕毒、瘀,濕熱、毒瘀貫穿于本病的全程。據此筆者用運脾理氣活血方治療本病,療效確切,方中以“木香”為君,運脾理氣,補而不滯,現代醫學證明木香有調節腸蠕動,緩解腸痙攣,減少腸套疊發生的作用;白術、茯苓、車前子為臣,以健脾利濕為主,以提高胃腸消化吸收功能,大量車前子利尿以緩解腸黏膜之水腫[4],佐以紫草、牡丹皮以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前者偏重于涼血之功,后者則側重活血化瘀之效,涼血而不留瘀邪,牡丹皮可改善微循環,促進炎性滲出物的吸收[5],配伍白芍以緩解止痛,山楂肉運脾化滯兼以散瘀,諸藥合用使邪祛而不傷正,補虛而不留邪,標本兼治,切中病機。另外,從現代醫學觀點看,本病的病理基礎主要是胃腸道的小血管炎,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血小板活化在內皮細胞損傷,微循環障礙、炎癥反應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且HSP存在血小板活化亢進狀態[6]。而據此采用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的具有解除血管炎癥的中藥組方,有效降低了血管通透性,并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隨著免疫學研究的進展,人們已明確免疫機制是本病發生、發展的主要因素,表現為免疫調節功能異常的免疫性疾病。認為HSP的發病機制是由于抗原和抗體反應,免疫復合物沉積損傷血管導致毛細血管和小血管壁及其周圍產生炎癥,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從而產生紫癜和各種局部或全身癥狀[7],而活血化瘀中藥不僅具有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和改善毛細血管脆性,改善微循環作用,而且可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具有抑制體液免疫反應,從而起到調節免疫系統等作用,對病情的改善有重要幫助。因此,早期應用活血化瘀藥物對減輕并發癥,縮短療程和防止復發,都能起到積極作用[8],故對其治療應以活血化瘀貫穿始終,同時配以健脾利濕,這一治療思路也符合免疫學的研究進展。這種臨證組方模式符合中醫學理論又結合現代病理、藥理研究結果,臨證有明顯的優越性[9]。
總之,本研究證明本法可降低HSP近期、遠期的復發率及并發癥的發生率,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故治療HSP以中醫辨證施治為主,注重運脾理氣涼血,兼以利濕化瘀,同時辨證與辨病有機結合,宏觀與微觀密切聯系,從而達到了提高療效的目的。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688-689.
[2]張立文,陳恕.以腹痛為首發癥狀的小兒過敏性紫癜的觀察與護理[J].現代醫院,2009,9(9):76-77.
[3]盛燕.兒童過敏性紫癜腹型的辨證治療[J].北京中醫,2001,(3):22-23.
[4]鋸瑋,葛湄菲.現代中醫兒科診療全書[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5:489.
[5]李明.中醫現代組方模式探討[J].浙江中醫雜志,2002,(2):48-51.
[6]Corash L.Measurement of paltelt activation by fluorescence activate flow cytometry[J].J Blood Cell,1990,(16):97.
[7]孫典清,柳堯花.過敏性紫癜與免疫[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3,3(2):203-204.
[8]向魏坪,王永霞.復方丹參注射液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療效觀察[J].河北醫藥,2003,25(7):500.
[9]王階,王永炎.基于病證結合的中藥組方模式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9,3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