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麗燕
(山東省榮成市人民醫院 ,264300)
早期抑郁癥心理干預的療效觀察
夏麗燕
(山東省榮成市人民醫院 ,264300)
為探討心理干預對早期抑郁患者的療效觀察,我們采用了藥物聯合心理干預治療進行觀察,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對象:選取2007年10月~2008年12月在本院的79例早期抑郁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入組標準:①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抑郁癥診斷標準;②排除器質性疾病及有軀體疾病。將患者出院順序隨機分為干擾組39例,對照組40例。干預組男19例,女20例;年齡18~60歲,平均(38.5± 9.65)歲。對照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17~61歲,平均(37.5±9.23)歲。兩組間一般資料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
兩組患者均給予藥物治療,并定期到本院門診復診,干預組在藥物治療的同時,由本院專業心理咨詢師進行心理干預治療,每周1次,每次50 min,治療8次。2個月后改為每月2次,每次50 min,治療14次。共治療9個月。
心理干預:主要通過元認知療法結合宣泄放松訓練積極暗示治療,第一階段主要建立良好的治療關系,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癥狀,不自主的想法及情緒反應,治療者與患者共同分析不自主的想法的非客觀性、非理性,指導患者放棄自己非理性的認知,接受科學、客觀、理性的認知。第二階段采用Wells設計的元認知問卷,對患者的認知水平進行評定,結合放松訓練技術,對患者元認知活動采取適當的矯正性或補救性措施,包括糾正錯誤、排除障礙、調整思路等,使患者了解到問題形成的心理機制及其循環過程。放松訓練如漸進性肌肉松弛療法、引導想象、沉思、深呼吸、音樂、瑜伽等,使患者達到精神和情緒的無緊張狀態,讓其身體、心理和精神重新恢復平衡和協調,幫助患者以更健康的方式對待生活,減輕患者的緊張或焦慮。第三階段主要是強化患者的積極認知經驗,充分調動患者的積極情緒體驗,幫助其建立理性的認知結構。
療效評定:由2名經過一致性訓練的心理咨詢師與入組前以及心理干預9個月末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定分析。
兩組干預前后SDS、HAMD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干預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SDS、HAMD評分
表1顯示,干預9個月末,干預組SDS、HAMD評分比較干預前均有顯著下降(P<0.01),對照組SDS評分較干預前有升高(P<0.01),HAMD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間干預后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
復發率比較:干預組復發9例(23.1%),對照組復發17例(42.5%),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
抑郁早期表現為睡眠障礙,尤其是早醒。身體不適但醫生又檢查不出具體原因。患者常常感覺頭部悶痛,腸胃不適、胸悶憋氣、肢體乏力等,情緒波動大,出現情緒失控。此觀察提示心理干預對早期抑郁癥患者的復發具有積極的預防作用。這可能與元認知療法和放松訓練有利于患者識別消極信念,提高對擔憂的監測和控制能力,為患者提供了適宜的問題解決策略,指導其擺脫擔憂控制,改變對擔憂的不良認知和行為反應,打破了對擔憂的評價、行為和情緒反應之間的惡性循環有關。認知行為治療是治療抑郁癥的重要手段,在患者注意抑郁的過程中,鼓勵其勇敢地面對此時的情景,在出現強烈的抑郁反應時以放松訓練后加積極情緒暗示治療,從而使患者的不良情緒減少或消失。認知療法旨在幫助患者識別自動性思維和認知性錯誤,檢驗并挑戰錯誤信念,及時發現患者的一些不合理信念,采取相應的方法去改換這些思維和對疾病性質歪曲的認知,重新建立自我評價,從而有效地減輕了抑郁患者的不良認知,減低了復發率。
201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