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紅,王營池
(西南科技大學,四川綿陽621010)
大學校園景觀作為調節師生生理及心理的工程愈來愈受到重視。如何創造適合時代發展,適合大學生學習、生活及心理需求的大學校園景觀意象,凱文·林奇的城市設計五元素為我們提供了學習和借鑒的藍本。
西南科技大學位于中國綿陽科技城,規劃總面積約182.24 hm2。新校區西鄰原校區,東臨綿江公路,南臨規劃中的綿陽市二環路,北為規劃的科教文化區,周圍為綿陽市科技創業園區,如圖1所示。

圖1 西南科技大學規劃總平面
新校區包括山嶺坡地與平壩兩大部分,院系科研區和體育場館位于學校外圍,充分體現了高校的開放性特征。教學區位于校園中心,生活區南鄰教學區,環境清雅;東側與運動場和體育館相鄰,方便學生學習、生活。各功能分區之間以景觀綠化連接過渡,形成整體風格統一的校園意象。
九洲湖景區位于校園核心部位,既是校園內的一個重要節點,更是一片宜人的休閑區域。景區東臨科技廣場,與校前階梯水景形成景觀互動;南北西三個方向,分別由行政辦公大樓、教學樓群以及逸夫圖書館呈半圓形三面圍合,形成典型的半開敞空間。景區與周邊建筑群之間通過建筑物小廣場和人行道路連接過渡。景區包括植被綠化與景觀水體兩大部分,湖水引自農灌渠——龍西堰,與校內其他水體景觀之間相互連通,形成循環的活水系統。景區與科技廣場結合,整體平面形態為一個不規則的太極圖案,完美地將我國的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園景觀設計中,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寓意,景觀基質“虛實相生”、“軟硬結合”,讓人充分領略我國道家思想的精髓,形成“道法自然”的主觀意象。
《The Image of the City》(城市意象)是有關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響的著作。作者凱文·林奇(Lynch·K)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通過實例調查分析研究和對各階層、各行業等的城市使用者的探訪與交流,提出了“意象”的概念,即“意象是觀察者和被觀察事物之間雙向過程作用的結果”,并總結出了城市設計的原則性以及城市設計五元素,即道路、邊界、區域、節點、標志物。

圖2 九洲湖景區景觀道路
3.2.1 道路
九洲湖景區道路主要由邊界道路及內部林蔭小道組成。道路網絡將景區內外有機地連接起來,形成意象分明的景觀環境,使周邊建筑物產生強烈的向心感。
景區東臨人行道為拉毛水泥板道,道路縱貫南北,方向性強。道路在平面上連接科技廣場與九洲湖景區,同時又起到空間劃分作用,行走其中,使觀察者形成統一、雅致的景觀意象。西面是圍繞九洲湖、順應教學樓群弧形走向而設的濱湖道路,道路由青石板塊鋪設而成,作為教學樓群廊道空間(灰空間)的延伸,與九洲湖形成良好互動。景區內部沿九洲湖駁岸設有一條蜿蜒青色片石鋪設的石板小道,如圖2所示。漫步其中,自然之氣使人了然于心,為觀察者和使用者提供了一處放松身心的場所。
3.2.2 邊界

圖3 教學區濱湖道路
凱文·林奇將邊界定義為:“除道路以外的線性要素,他們通常是兩個地區的邊界,相互起側面的參照作用。”在九洲湖景區西側沿湖的弧形帶上,如圖3所示。設置了親水石板凳,景觀照明設施,觀賞植被等結合周邊空間及教學、辦公樓群,給同學們營造了人性化的學習、休閑地帶,或晨讀、或三兩討論,或觀景賞魚,將學習與生活完美結合。
凱文·林奇認為:“道路有時也充當邊界元素。”結合圍湖小品,周邊道路更加強了景區的邊界意象,使娛樂、休閑與工作、學習之間分區明確。景區東側作為整個景區唯一的開放空間,其毗鄰的人行道低矮的路邊石隱藏于綠化中,無明顯空間劃分設施,使二者之間既界限分明,又密切相連。景區內部以青色石板鋪設的景觀道路,沿九洲湖卵石駁岸設置,一衣帶水,使九洲湖與旁邊草坪綠化區之間形成明顯邊界,意象清晰。景觀道路寬窄適宜(2.5 m),漫步其中使人飽覽周身景色,給人一種身處自然的深切意象。
3.2.3 區域
整個景區作為行政辦公大樓、教學樓群以及逸夫圖書館圍合而成的半開敞式(亦即內向性)景觀區域,以四川當地卵石鋪設的近水駁岸,“雖為人造,宛若天工”,體現出我國傳統的造園手法。喬恩·郎在《城市設計:美國的經驗》一書中提到:“城市設計是一個由人組成的與自然有復雜關聯的環境和文化現象,建造環境的過程是一種進化和產生產品的歷程。”這一理念置于走在時代發展前列的大學校園建設,在內涵上有許多契合之處。

圖4 九洲湖景區景觀
景區的整體設計汲取我國傳統園林景觀意象及空間營造方法,如圖4所示。內植被設置也多采用當地花木,如香樟、垂柳、竹子等,湖內養殖觀賞錦鯉等,靈活運用中國傳統造園要素,與毗鄰區域界限分明,并具有鮮明的區域特征。這也正契合了凱文·林奇在《the image of the city》(城市意象)一書中提到的:“區域是一個具有相似特征的地區,因為具有與外部其他地方不同的連續線索而可以識別。”
九洲湖正是嚴格按照這種設計理念,將我國傳統園林景觀營造手法引入其中,無論是在二維平面內,還是三維空間形態上,都清晰的詮釋了我國傳統美學意蘊及哲學思想,展示給人一種意象分明的景觀性格特征。
3.2.4 節點
“節點是指觀察者可以進入的戰略性焦點,是某些特征的集中點。”凱文·林奇這樣定義節點。對照定義,九洲湖景區作為一個完整的區域,東側與科技廣場之間形成鮮明的性格差異,并作為行政辦公大樓、教學樓群及逸夫圖書館的視覺及休閑中心,從地理區位關系上講,明確的界線,風格統一的空間形態,植被處理、人群活動等,都使其具有空間節點的典型特質。
景區設計的巧妙之處還在于準確的捕捉了人群的視覺出發點,人群主要通過俯視與平視的角度形成對景區的認知與意象。借助于周邊建筑物,觀察者將整個景區盡收眼底,在綠化區的襯托下,九洲湖本身無論是仿自然的駁岸,明鏡般的湖面,還是樹木的倒影,都使人的視覺聚焦在此;即便是在景區邊界的地方,人群的親水天性,其視覺焦點也都不約而同的聚集在湖面空間。值得一提的是景區的南面與北面均設置建筑物小廣場,通過鋪裝材料的選擇或連貫的材質紋理設置連接周邊道路,這作為整個景區的一部分,也契合了區域的概念。在次一層級的區域范圍內,給人預留出足夠的停留、觀賞及活動交流空間,豐富了人對景區的整體意象。
3.2.5 標志物

圖5 九洲湖景區觀賞石

圖6 九洲湖景區銅像雕塑
整個九洲湖景區與遠處科研樓群遙遙相望,與周邊極具現代感的建筑物、廣場、雕塑等形成鮮明對比。從周圍任何一個角度看,九洲湖景區都因其“道法自然”的空間形態及景觀設計給人以獨特意象。凱文·林奇說:“標志物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應具有唯一性和可識別性特征”,柔緩的湖水對比周邊建筑、道路、廣場等大面積石材、玻璃;清新自然的綠化對比毗鄰的鋼筋水泥構筑物,都使其自身形成清晰的意象特征。從包括九洲湖在內的更大的區域范圍來講,景區的空間形態特征個性鮮明,平面規劃充分體現鮮明的“底圖對比”。在群體意象中,九洲湖景區無疑是一處最具標志物特征的校園景觀。景區內部沿駁岸設置的景觀道路旁設置景觀小品,如觀賞石、銅像雕塑,作為景觀標志物,如圖5、圖6所示。亦具有了標志物的唯一性和可識別性特征,既增加了景區的趣味性和教育意義,又給人鮮明的意象。
以上用凱文·林奇在《the image of the city》(城市意象)一書中總結出的城市意象五元素來分析校園景觀意象,雖然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存在很大差異,但校園景觀規劃作為校園整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將其營造為適宜特定人群使用的可意象性空間,通過某種意象特性調節緊張、快節奏的校園學習生活,從而為使用人群傳達一種舒緩、閑適的景觀意象。對營造具有特色的校園景觀具有積極的意義。
[1](美)凱文·林奇.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M].方益萍,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2](美)喬恩·郎.城市設計:美國的經驗(Urban design:The A-merican experience)[M].王翠萍,胡立軍,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3]吳家驊.景觀美學比較研究——景觀形態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4]付軍,張維妮,王燕.從城市意象角度探討高科技園區景觀環境設計[J].北京農學院學報,2003(2)
[5]劉青.把握校園空間意象塑造良好育人環境[J].工程建設與設計,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