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梅 黃九齡 廖伯年
原發性骨質疏松中醫證型與性別及年齡的相關性研究
張麗梅 黃九齡 廖伯年
目的探索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中醫證型與性別及年齡之間的相關性。方法 根據西醫放射診斷和中醫癥候辨證標準,對287例川北地區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的中醫證型進行判定,統計分析中醫證型與性別、年齡是否具有相關性。結果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中醫證型的分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原發性骨質疏松中醫證型,男性主要以腎陽虛型為主,且明顯多于女性,女性主要以腎陰虛型為主,且明顯多于男性;50~59歲以腎陰虛和瘀血痹阻型為主,60~69歲以腎陽虛和腎陰虛型為主,70歲及以上以腎陰虛型為主。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中醫證型;性別;年齡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primary osteoporosis,POP)是以骨質減少,骨的微觀結構退化為特征的致使骨脆性增加以及易于發生骨折的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1],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大,其高發病率、高致殘率而備受人們重視,并逐步成為世界范圍內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本研究對就診于我科287例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從中醫證型、性別、年齡方面進行分析,探索其證型與性別及年齡的分布規律,從而為中醫辨證治療不同性別和不同年齡段的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提供理論基礎。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本院中醫科門診及住院收治原發性骨質疏松癥346例,從中篩選病例287例,其中男89例,女198例;年齡50~59歲61例,60~69歲117例,70歲及以上109例。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人骨質疏松癥建議診斷標準(第二稿)》[2];②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虛證辨證參考標準”(中西醫結合虛證與老年病研究專業委員會)、《中醫臨床診療術語》(國家技術監督局發布 GB/T16751-1997)、中醫診斷學教材第6版及參考文獻[3]。
1.3 辨證分型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根據中醫辨證理論分為:①腎陽虛型:腰脊冷痛,膝軟無力,腰彎駝背,舌淡,苔薄白,脈沉無力;②腎陰虛型:腰背疼痛,腰膝酸軟,手足心熱,頭暈耳鳴,口干咽燥,舌紅苔少,脈細而數;③脾胃虛弱型:腰脊酸軟疼痛,神疲體倦,乏力,納呆,腹脹便溏,少氣懶言,面白少華,舌淡苔白,脈細無力;④肝郁氣滯型:腰脅脹痛,急躁易怒,易抽筋,肢體麻木,舌淡紅,苔白,脈弦;⑤瘀血痹阻型:腰背酸痛,固定不移,手足麻木不仁,舌暗或有瘀斑,脈沉細澀。
1.4 納入標準 ①女性絕經1年且年齡在50歲及以上,男性年齡在50歲及以上;②骨密度檢查符合骨質疏松癥診斷;③能夠收集到較為齊全的資料者。
1.5 排除標準 ①患有能引起繼發性骨質疏松癥的各種內分泌疾病者;②其他嚴重疾病干擾骨代謝者;③臨床相關資料收集不全等其他情況者。
2.1 骨密度檢測方法 雙能X線放射檢查(DEXA)(美國通用(GE)公司生產的第四代筆尖式線束雙能X線骨密度儀):測定髖部、脊柱和全身的骨密度。
2.2 資料采集 制定表格,進行臨床調查。表格包括姓名、性別、年齡、體重、骨密度測量,相關癥狀、體征及舌脈等。收集符合標準的資料,填寫好表格,由中級職稱以上的高年資臨床中醫師和專科醫師通過望聞問切對每個納入病例共同進行辨證分型,最后整理分析資料。
2.3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對原發性骨質疏松中醫證型、性別、年齡等采用統計學構成比、χ2檢驗進行綜合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不同性別中醫證型的分布有差異(見表1);不同年齡段中醫證型的分布有差異(見表2)。

表1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中醫證型與性別的關系(例)

表2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中醫證型與年齡分布的關系(例)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是一種隨著年齡出現的常見老年性疾病,尤其以女性最為多見。這是由于骨骼是雌激素作用的重要靶器官,雌激素通過促進1,25-(OH)2D3及降鈣素產生和分泌來影響骨的形成,但絕經期后女性卵巢的功能減退,雌激素水平低下。有研究顯示,卵巢切除的婦女要比自然絕經婦女骨礦物質丟失要大得多[4]。目前全球約有2億人患者骨質疏松癥,約33%的絕經后婦女及58%的65歲以上老人患有此病[2]。本研究中的287例患者均是確診為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患者,并根據中醫辨證理論,分為5個證型。研究顯示,不同性別中醫證型的分布有差異(P<0.05),男性主要以腎陽虛型為主,且明顯多于女性,女性主要以腎陰虛型為主,且明顯多于男性,符合男女中醫腎虛特點。不同年齡段中醫證型的分布也有差異(P<0.05),50~59歲以腎陰虛和瘀血痹阻型為主,60~69歲以腎陽虛和腎陰虛型為主,70歲及以上以腎陰虛型為主,可見老年患者多有腎虛,且不同年齡段腎陰虛型均占主要位置,可能因為骨質疏松癥的發病以女性為常見,而女性又以腎陰虛型為主要證型。中醫認為腎為臟腑之本,十二經之根,《素問·宣明五氣篇》云:“腎主骨,生髓。”《靈樞·瘓論》中曰:“腎氣熱腰脊不舉,骨枯而減,發為骨瘓。”因此,機體生長衰老過程中腎精對骨的影響最直接。研究認為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預防比治療更重要,針對臨床上的,我們要仔細的望聞問切,嚴格按照中醫理論進行辨證論治,并結合詳細的臨床資料和各項檢查,做出確切的診斷和病證分型。然而老年患者,還應多從腎虛入手,準確辨別陽虛和陰虛,調節其陰陽平衡,有助于患者病情的穩定和恢復。
[1] 張智海,沈建雄,劉忠厚.中國人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回顧性研究.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4,10(3):255-287.
[2] 肖建德,實用骨質疏松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3] 閻德文,肖建德.淺談中醫學對骨質疏松癥的認識.湖北中醫雜志,2005,27(7):17-18.
[4] 邱明才,骨質疏松研究的現狀與展望.中華醫學雜志,2001,81(14):833-835.
川北醫學院苗圃基金(項目編號:MP-ZK-29)
637000 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中醫科
張麗梅 Email:meiyujian197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