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楚蘭 堯春茂
60例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心肌酶譜檢測的臨床分析
林楚蘭 堯春茂
目的探討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心肌酶譜檢測的臨床意義。方法 選取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60例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患兒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由其他病因引起腹瀉的60例患兒為對照組,測定兩組小兒的心肌酶: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乳酸脫氫酶(LDH),并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的心肌酶CK、CK-MB、AST、LDH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經我院治療后CK、CK-MB、AST、LDH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5)。結論小兒輪狀病毒腸炎常合并心肌損害,早期診斷、及時處理,有利于改善患兒的預后。
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心肌酶譜;檢測
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是小兒常見的胃腸道疾病,以大便次數增多、大便呈稀水樣或蛋花湯樣,易合并脫水,出現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秋冬季節發病較多[1]。若患兒未得到及時治療,造成嚴重脫水的可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小兒致命性腹瀉最常見的病因。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除了以上的消化道癥狀以外,還常合并有心肌受損出現[2]。心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其損傷會嚴重影響到泵血功能,危害性較大。但以往臨床醫生對腸道損害關注較多,容易忽略其心肌損害。為探討輪狀病毒性腸炎對心肌的損害性,現對我院60例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患兒進行心肌酶檢測,并將其與其他病因引起的腹瀉患兒的心肌酶進行比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期間收治的60例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患兒為觀察組,且既往無心臟病史,無嚴重的肝、腎疾病及肌肉疾病,無中毒性腦病,不伴有其他感染性疾病,如肝炎、腎炎或肺部疾病等。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6個月~2歲,平均(1.2±0.2)歲,入院前病程均1~5 d;臨床表現為發熱、惡心、嘔吐、大便呈稀水樣或蛋花湯樣,所有患兒有脫水癥狀,無黏液及膿血,有或無明確的不潔飲食史,細菌培養陰性,大便常規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驗出小兒輪狀病毒腸炎(RV)抗原呈陽性,無感染性休克、驚厥及心功能不全表現。并發輕度脫水45例,中度脫水11例,嚴重脫水4例。另選取同期由其他病因引起腹瀉的60例患兒為對照組(痢疾桿菌、大腸桿菌感染及消化不良等的患兒),其中男33例,女27例。5個月~2歲,平均(1.1±0.3)歲,且既往無心臟病史,無嚴重的肝、腎疾病及肌肉疾病,無中毒性腦病,不伴有其他感染性疾病如肝炎、腎炎或肺部疾病等。兩組小兒在年齡、性別上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 該組患兒均糾正電解質紊亂,給予靜脈補液,根據脫水的程度決定補液量,脫水的性質決定液體的種類,脫水的程度和腹瀉繼續丟失體液的速度決定補液的速度[3],有發熱癥狀的患兒采取物理降溫,必要時口服退熱藥(布洛芬及對乙酰氨基酚等),并及早采取保護心肌免受損害。采用西咪替丁治療,劑量15~20 mg/(kg·d)分2次靜脈推注,磷酸肌酸納,劑量0.5 g靜脈滴注1次/d。
1.3 檢測指標及測定 測定對照組及觀察組治療前后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乳酸脫氫酶(LDH)的含量。具體方法為采集空腹12 h肘靜脈血5 ml,在不加入抗凝劑的情況下1500 r/min離心10 min,10 min分離出血清,置-70℃冷藏貯存待檢。檢測在日立7170A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進行。CK、CK-MB、AST、LDH及考馬斯亮蘭測試盒購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輪狀病毒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驗,試劑由北京萬泰生物藥業有限公司提供。
2.1 兩組小兒心肌酶檢測結果比較 觀察組的心肌酶的含量CK、CK-MB、AST、LDH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治療前后小兒心肌酶檢測結果比較 觀察組小兒經我院治療后CK、CK-MB、AST、LDH較治療前顯著下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小兒心肌酶檢測結果比較(±s,U/L)

表1 兩組小兒心肌酶檢測結果比較(±s,U/L)
注:*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P<0.05
CK CK-MB AST LDH觀察組 60 330±159* 65±23* 70±25* 330±82組別 例數對照組*60 113±50 11±6 35±14 157±87
表2 治療前后小兒心肌酶檢測結果比較(±s,U/L)

表2 治療前后小兒心肌酶檢測結果比較(±s,U/L)
注:△治療前與治療后相比,P<0.05
CK CK-MB AST LDH治療前 330±159△ 65±23△ 70±25△ 330±82組別△170±69 21±10 42±12 180±72治療后
輪狀病毒為RNA病毒,是小兒腹瀉的主要病原體,主要侵襲小腸絨毛上成熟的帶有刷狀緣的上皮細胞,不僅可以導致腸道感染,還可累及其他臟器如心肌,造成心肌損害。輪狀病毒對心肌的損害可因病毒直接作用所致,亦可由毒素作用引起。當心肌發生損害時,心肌酶的含量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CK、CK-MB、AST、LDH都是存在于心肌中,比較敏感的酶,其改變為心肌損傷的特異指標。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組的心肌酶 CK、CK-MB、AST、LDH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輪狀病毒性腸炎可致心肌損害,亦有研究表明,其對心肌的損害程度與其病情輕重密切相關,特別與脫水和酸中毒密切相關[4]。結果還表明,該組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經過治療后,CK、CK-MB、AST、LDH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5)。這表明心肌酶也可作為監護腸炎患兒病情和轉歸的重要指標。本研究治療中應用的對輪狀病毒腸炎的治療采用西咪替丁。西咪替丁屬H2受體拮抗劑,近期發現它有免疫調節和抗病毒作用,機制是競爭性拮抗組胺。阻斷抑制性T細胞表面的H2受體,抑制小血管通透性增加,減少體液滲出,還能使抑制性T細胞活性降低而提高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直接作用于肥大細胞抑制,從而減輕炎癥及過敏反應[2]。且采用磷酸肌酸鈉治療防止細胞產生氧自由基對細胞的損害,減輕細胞膜的損害,保持細胞膜完整性和電生理性質,發揮對心肌的保護作用,穩定缺血心肌細胞的電生理狀態。兩者聯用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合并心肌損害療果顯著。
綜上所述,心肌酶的改變可作為診斷輪狀病毒性腸炎心肌損害的重要依據,小兒輪狀病毒腸炎常合并心肌損害,早期診斷、有效的治療,有利于改善患兒的預后。
[1] 馬雪萍.小兒輪狀病毒腸炎心肌酶譜檢測及其臨床意義.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05,15(4):646-647.
[2] 盛曙君.60例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心肌酶譜檢測及分析.臨床醫學,2007,27(11):63-64.
[3] 孫大宏,夏穎,竇秀芳.消旋卡多曲治療嬰幼兒中重型急性水樣腹瀉.中國現代醫生,2007,45(4):9-10.
[4] 孫琦.小兒輪狀病毒腸炎心肌酶譜檢測的臨床意義.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6(21):4159-4160.
516600廣東省汕尾市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