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紅旗
自擬祛風化痰醒腦湯對急慢性腦卒中臨床療效觀察
鄧紅旗
腦卒中,中醫又名中風,是由于陰陽失調,氣血逆亂,上犯于腦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斜,不經昏仆,僅以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語不利,偏身麻木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證。西醫相當于急性腦血管病范圍,包括腦梗死、腦栓塞、腦出血等。目的探索中醫藥對腦卒中的臨床療效,為腦卒中患者找到一條良好治療途徑。方法 對腦卒中患者的治療進行探索,并制訂治療方案。結果對臨床上腦卒中患者固定常規治療方案的基礎上聯合自擬祛風化痰醒腦湯治療。結論自擬祛風化痰醒腦湯對腦卒中患者有明顯療效。通過對抗腦血腫、對抗腦水腫、對抗腦組織變性壞死、改善腦卒中的臨床癥狀和減小后遺癥。
祛風化痰醒腦湯;腦卒中
急慢性腦血管病俗稱中風、卒中,臨床表現以突然昏倒(或不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語困難為主要特征。嚴重的可昏迷,抽搐,甚至喪命。中風與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組成現今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是屬于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殘率高的所謂“三高”疾病。特別是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困難較多,而治療藥物和方法卻較少,嚴重影響健康和壽命。我科重點對三年以來的211例中風病急性期和恢復期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在常規治療的同時采用本科協定中藥處方祛風化痰醒腦湯,利用CT或MRI檢查結果,與證候的得分均值等方面進行相關的分析。研究結果提示:采用祛風化痰醒腦湯治療的中風患者,CT檢查結果與中風證候的得分均值高于對照組(P<0.001)。
1.1 一般資料 2007年9月至2009年2月間連續住院、有明確病灶的急慢性腦卒中患者,除外入院時昏迷、癡呆者共211例(男113例,女98例);平均年齡63歲(36~85歲);本組211例急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患者均符合文獻[2]的標準及其他有關文獻[1]制訂的急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診斷標準,缺血性卒中82例,出血性卒中18例;病灶部位:雙側27%,右側37%,左側31%,腦橋小腦5%。入院時距發病平均為41 h(2~70 h),平均住院25 d(10~44 d)。最后隨訪距發病時間平均68 d(45~98 d)。合并高血壓者占66%,合并心臟病者占39%,合并糖尿病者占17%。發病前生活完全自理。入院后神經科常規檢查和治療。
1.2 方法 211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108例和對照組103例:兩組均用川芎嗪160 mg,加入生理鹽水250 ml中靜脈滴注;胞二磷膽堿注射液0.75 g加5%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滴注,1次/d,15 d為1療程。并常規應用抗血小板、他汀類藥物應用、神經保護、調控血壓血糖、控制腦水腫、并發癥及合并癥處理等。治療組同時應用科室協定處方:祛風化痰醒腦湯,天麻15 g,生赭石(先煎)30 g,鉤藤(后下)20 g,遠志15 g,大貝母12 g,懷牛膝15 g,生牡蠣(先煎)30 g,橘紅10 g,膽南星10 g,竹茹15 g,石菖蒲各10 g,酸棗仁15 g,白芥子6 g,川楝子12 g,全蝎6 g,水煎服或鼻飼。另用竹瀝汁60 ml,兌入生姜3~4滴,分2次隨湯藥服。每日一劑。據病情選加:生大黃,炒枳實、桃仁(打)、全瓜蔞、黃連、竹茹、玄參、生地、石斛、白芍、川芎、水蛭等。
1.3 觀察指標 患者患側肌力恢復級別,麻木疼痛減輕的程度,意識、語言改變情況,CT同時對治療過程中患者的精神狀況、飲食情況以及密切觀察血糖以及其他常見并發癥。
1.4 “評分標準”[4]采用Fugl-Meyer評價法作為腦卒中后偏癱的一種綜合軀體功能評價法。
見表1。
表1 Fugl-Meyer各項目積分(±s)

表1 Fugl-Meyer各項目積分(±s)
周后治療組(108例) 34.55±10.36 42.38±10.12 56.14±25.01 76.11±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2周后 4周后 6 15.15對照組(103例) 36.01±9.38 39.11±9.05 45.13±10.15 56.21±10.12兩組比較P值 P>0.05 P>0.05 P<0.001 P <0.001
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腦卒中屬于祖國醫學“中風”范疇,本病主要病因病機是臟腑功能失調,風、火、痰、血內擾清竅(大腦),竅閉神匿。針對以上病機,我們在長時間的臨床觀察治療疾病過程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祛風化痰醒腦湯:其中天麻為君藥,消風化痰、清利頭目,鎮靜,鎮痙,鎮痛,補虛,平肝息風。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富含天麻素,香莢蘭素,蛋白質,氨基酸,微量元素。其性辛、溫、無毒,有抗癲癇,抗悸厥,抗風濕;鎮靜,鎮痙,鎮痛功效。生赭石(先煎)、鉤藤(后下)、生牡蠣(先煎)佐天麻熄風寧肝。橘紅、膽南星、竹茹、石菖蒲、白芥子化痰醒腦。中醫認為,痰濁蒙蔽腦竅是中風患者昏迷的因素。現代研究認為,此類化痰藥物含有氨基酸及肽類化合物,另含鈣、磷、鋁、鋅等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鎮靜作用。天南星煎劑給大鼠和家兔腹腔注射,能使其活動減少、安靜、翻正反射遲鈍。給小鼠腹腔注射能顯著延長環己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亦有明顯的止痛有抗驚厥作用,能顯著增加呼吸道黏液分泌,提示其有明顯的祛痰作用,該作用可能與其所含皂甙有關。這些作用對中風患者發病急性期煩躁,痰多癥狀都是至關重要的。對于確診為腦梗塞的患者,加入川芎、水蛭等活血化瘀藥,可以改變血液流變性,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生大黃,炒枳實、黃連通腑泄熱,可使穢濁之氣及痰濁借腸道而下,促進新陳代謝。排除毒性產物,也降低了顱內壓和減輕了腦水腫,改善了腦細胞的缺血和缺氧狀態[4]。臨床中發現腦卒中病多數有大便秘結,隨著腑氣通暢,患者神志轉清,血壓逐漸正常。大量的臨床實踐證實,保持大便通暢是提高腦卒中療效的重要保證。更重要的是,本方切中了“中風病”風、火、痰、血的病例機制,諸藥合用共奏祛風清火化痰醒腦之效。
[1] 揚啟東.神經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18.
[2] 中華醫學會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的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3]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2.
[4]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381-383.
[5] 凌方明,陳景亮.祛痰化瘀通腑法治療急性腦出血30例臨床觀察.中國中醫藥科技,2002,9(1):51.
471800 河南省新安縣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