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喆卿 楊玉葉 王建華 韓新濤
三級監控管理在院外帶入壓瘡治療中的應用
文喆卿 楊玉葉 王建華 韓新濤
三級監控;壓瘡治療
壓瘡是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持續缺血缺氧,營養缺乏,導致皮膚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組織破壞和壞死,又稱壓力性潰瘍[1]。壓瘡的預防治療是危重患者,老年臥床患者基礎護理中的重要環節,等級醫院評審標準規定壓瘡發生率為零,所以護理人員對壓瘡預防的重視力度很大,但筆者發現護理人員對院外發生的壓瘡重視力度不足,認為壓瘡恢復情況與自己的工作績效關系不大,使院外帶入壓瘡的恢復效果不理想。為此,我院通過對 2008~2009年院外帶入壓瘡 52例實行三級監控管理,取得良好效果,提高了治愈好轉率,最大限度地減輕了患者痛苦。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 2008~2009年院外帶入壓瘡 52例作為觀察組,男 18例,女 34例,2007~2008年上報 45例院外帶入壓瘡作為對照組,男 21例,女 24例。
1.2 方法
1.2.1 建立三級監控組織 護理部,壓瘡管理小組-三級;病區護士長 -二級;責任護士-一級;第一級由本科責任護士組成,二級由病區護士長組成,三級由壓瘡小組及護理部組成,壓瘡小組成員由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呼吸科,骨科,普外科,ICU,燒傷科護士長組成,并設組長一名。小組成員每人分管幾個科室。
1.2.2 建立壓瘡登記報告制度及流程 設計壓瘡評估表,采用改良后的 Braden量表。新患者或轉入的壓瘡由責任護士首先評估,填寫壓瘡上報表(一式兩份)并報告病區護士長,病區護士長立刻核實后 24h內上報護理部,同時將一份填好的壓瘡上報表送交壓瘡小組負責人,另一份留存于科內。壓瘡小組成員接到報表后立刻到科內檢查壓瘡的真實性,并了解科室采取的治療措施,予以指導。以后每周對上報壓瘡的恢復情況予以檢查并記錄于報表上,直至痊愈或出院后交護理部留存。科內每三天對壓瘡創面進行一次檢查記錄,如創面恢復差者由責任護士向護士長提出,病區護士長填寫會診單請壓瘡小組成員會診[2],討論導致該患者創面恢復影響因素并制定合適的治療護理措施。
1.2.3 明確職責 建立壓瘡小組成員包科制度,每人負責 4~5個科室,每周定期檢查督導所分管科室。科室對院外帶入壓瘡實行責任包干制,由接診護士對該壓瘡進行全程護理,從壓瘡上報到壓瘡治療全過程。痊愈后根據恢復時間及家屬的滿意程度予以獎勵,提高護士對壓瘡治療的重視程度,使護士更多關注壓瘡治療新進展,新方法并應用于臨床。
1.2.4 建立院內培訓點評制度 每季度護士長質控討論會由壓瘡組長對本季度各科室對院外帶入壓瘡治療護理情況做總結,重視力度大治療效果好費用低者予以表揚并在護理質量考核中予以加分,效果差費用高者予以批評,并要求包科成員及護士長分析恢復效果差的原因,提出改進措施。加強護士長及護理人員的重視力度,提高全員壓瘡治療的水平。
院內每半年舉辦一次壓瘡治療預防治療講座,形式多樣,可以是新進展學習,如新型敷料在壓瘡治療中的應用[3],也可以是具體病例分析,或者是本院壓瘡治療預防措施總結,提高全院護理人員對院外壓瘡的重視力度。改變壓瘡預防治療護理理念,縮短壓瘡治愈時間,減輕患者痛苦。
1.2.5 建立不良事件上報無懲罰制度 壓瘡治療過程中如有加重者要求上報不良事件,科內進行原因分析,壓瘡小組成員參加,提出改進措施并實施,治愈后仍予以加 50%的質量考核分。提高護理人員主動報告不良事件的積極性及壓瘡治療的主動性。

表1 院外帶入壓瘡治愈好轉情況比較(例,%)
表1通過對 2年的數據比較 P值<0.05,提示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將三級監控管理用于院外壓瘡治療有效。
實行三級監控體系使壓瘡治療規范化,流程化。責任護士及壓瘡小組成員包干制使壓瘡治療護理責任明確,促使護士主動學習,嘗試各種壓瘡治療新方法,思考整個壓瘡治療過程,積累經驗教訓,杜絕了護理人員填鴨式學習。合理應用激勵技巧,使護理人員能主動報告高危信息,杜絕了瞞報,謊報。建立了無懲罰不良事件報告制度[4],使護理人員能將工作中的問題拿出來與大家共享,杜絕了同類事件的再次發生。從而使壓瘡治愈率明顯提高,護士的自身價值感得到提升。
[1] 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82-87.
[2] 裴玉萍.壓瘡風險管理實施及效果.中國護理管理,2010,9(10):83-84.
[3] 王震云.醫用傷口敷料的研制與臨床應用.中華護理雜志,2006,41(1):87.
[4] 李漓,劉雪琴.我國護理不良事件報告制度的建立與實施.中國護理管理,2007,7(11):54-55.
032200山西省汾陽醫院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