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土是一種松散的介質,它是由許多大小不同的顆粒組合而成的集合體,顆粒本身的變形很微小,在外力(壓、剪)作用下,基本變形是彈性變形。不可恢復的塑性變形很小,除非在高壓力作用下,顆粒遭到破壞,才會產生不可恢復的塑性變形。一般情況下,所謂塑性變形都指的是土粒間相對滑移的不可恢復位移(滑移),這種位移可能是剪切滑移。而剪切滑移可能引起土體積壓縮,稱之剪縮,也有可能引起土體膨脹,稱之為剪脹,位移還可能是壓縮滑移,土粒相互移動接近,使土的孔隙減小,稱之為壓縮塑性變形。
一般來說,土的剪切位移或剪切變形大都是不可能恢復的塑性剪切變形ε,而彈性剪切變形ε比較小,除非在特殊情況下予以考慮外,一般都可忽略,即:


在巖土塑性理論中,將土體區分為理想彈塑性體(Perfect plasticmedium),即土體在受力過程中無壓硬現象,其破壞完全由于剪切破壞,對這種土體的屈服均用理想彈塑性屈服準則,如MC準則,廣義Misec準則等來判定。這類準則統稱之為開口屈服準則。
另一種為壓硬性彈塑性體,其屈服準則考慮了土體在均壓作用下的塑性屈服,如現有的各種帽蓋屈服準則,稱之為閉合屈服準則。
對于微小應力增量{dσ}時,它的變形由彈性應變增量{dεe}和塑性應變增量{dεp}兩部分組成,即:

其中,彈性變形服從廣義Hooke定律,因而:

即彈性應變增量與應力增量成線性關系,而與應力狀態和應力路徑及應力歷史無關。至于塑性應變增量dε,它不僅與應力增量{dσ}有關,還受應力狀態σij,應力路徑和應力歷史的影響,它與塑性勢函數Q的關系為:

由此可以得到:

消去包含的比例因子dλ,即可得到普遍的彈塑性本構關系,簡記為:

其中,[Dep]為彈塑性矩陣,即:

式(5)指出,塑性效應通過減小彈性矩陣[D]中的參數值而降低材料的抗力。式(4),式(5)是彈塑性材料的最普遍應力—應變關系或本構關系,它適用于有不相適應的流動規則特性的材料。如令式(5)中的Q=φ,則可適用于具有相適應的流動規則特性的材料。這時:

式(5),式(6)是彈塑性增量理論的一般矩陣表達,式(6)中包含了彈性矩陣[D],塑性勢函數Q,加載函數φ和硬化模量A。結合實際情況,通過室內試驗可以將這四個參量予以確定,如為相適應流動情況,則Q=φ,如為理想塑性型開口模型,A=0,則問題變得更加簡單。
目前,對于各種不同的介質材料,常用的屈服準則有Mohr-Coulomb準則、Drucker-Prage準則、Tresca準則、Miles準則等,其中前兩種適用于巖土類材料,后兩種適用于金屬材料,因此,這里只對前兩種準則作以下簡要敘述。
1 )Mohr-Coulomb準則。
當σ1>σ2>σ3時,Mohr-Coulomb準則可以表示為:

Mohr-Coulomb屈服面在主應力空間中為一不規則的六角錐面。該準則較為符合巖土、混凝土的屈服和破壞特征,而且簡單實用,因此在巖土力學和塑性理論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由于Mohr-Coulomb屈服準則不能反映中間主應力,而且屈服面有棱角,不便于塑性增量的計算,給數值計算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2 )Drucker-Prage準則。
針對以上Mohr-Coulomb準則的不足,考慮到靜水壓力可以引起巖土屈服,加入靜水壓力因素修正Mohr-Coulomb準則,便可得到Drucker-Prager屈服準則,即:

Drucker-Prager準則所表示的屈服面在主應力空間內是一個圓錐面,當該準則所表示的圓錐面為Mohr-Coulomb準則的六邊形外頂點的外接圓時,α,k'取值為:

當其為六邊形內頂點的外接圓時,α,k'的取值為:

Drucker-Prager準則考慮了主應力對屈服和破壞的影響,而且屈服面光滑,可以避免Mohr-Coulomb準則屈服面在棱角處引起的數值計算上的困難,但沒有考慮屈服和破壞的非線性特性,也未考慮巖土類材料在偏平面上拉壓強度不同的特性,對實際破壞條件的逼近較差。
[1] 劉祖典.黃土力學與工程[M].西安:陜西省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2] 孫 鈞.地下工程設計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3] 鄭穎人,沈珠江,龔曉南.巖土塑性力學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11.
[4] 張學言.巖土塑性力學[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