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雷黎輝,張旭東,楊少林,王榮華,陳 利
(1.昆明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昆明 650228;2.云南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協會,云南 昆明 650031;3.呈貢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呈貢 650500;4.昆明市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云南 昆明 650011)
呈貢縣位于昆明市東南部,距市區17公里。該縣于1996年在靜脈注射吸毒人群中檢測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截至2010年10月31日,各地累計報告現住址為呈貢縣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 298例(其中感染者220例,病人78例,死亡30例)。其中經注射吸毒感染150例,占50.34%;經性途徑感染99例,占33.22%;母嬰傳播4例,占1.34%;傳播途徑不詳45例,占15.10%;男性219例,占73.49%;女性79例,占26.51%;男女比例為2.77:1。存活的268例感染者/病人中,失訪10例,“查無此人”67例,能隨訪到的191例,分布在全縣各街道辦事處。
呈貢縣現有3個縣級醫療機構、1所民營醫院、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36個衛生室和34家個體診所,共有醫務人員600余名,建有6個VCT點、7個艾滋病檢測點、1個艾滋病抗病毒治療門診和1個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服務機構。
在2007年以前,呈貢縣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隨訪管理工作一直是由縣疾控中心獨自承擔。隨著疫情的發展、感染者/病人數量不斷增加,以及感染者/病人分布較分散、隱蔽性高、流動性大等特點,造成失訪率高、隨訪質量難以保證等問題,工作面臨較大的困難和挑戰。針對感染者/病人管理難的問題,從2007至2008年,在市級財政經費的支持下,呈貢縣實施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管理項目”,開始嘗試通過建立感染者小組協助疾控中心開展隨訪工作。2009年~2010年,隨著防艾工作的深入開展,以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管理工作的逐步規范,在社區艾滋病綜合防治工作的推動和全球基金項目的支持下,呈貢縣逐步建立以疾控中心為核心,多部門和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管理工作模式。
使用《昆明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管理工作調研醫療衛生(社區)工作人員調查問卷》對呈貢縣防艾辦、疾控中心、抗病毒治療機構、婦幼保健機構、社區等機構工作人員共11人進行調查。
(1)按照醫療衛生(社區)工作人員小組訪談提綱訪談呈貢縣防艾辦、疾控中心、抗病毒治療機構、婦幼保健機構、社區等機構工作人員11名。(2)按照社區社會組織小組訪談提綱訪談同伴骨干2名。(3)按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小組訪談提綱訪談感染者4名。
對縣防艾辦和疾控中心負責人分別進行了個人深入訪談。
呈貢縣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在縣艾辦的協調下,形成了以縣疾控中心為核心,技術指導機構、各部門積極配合,社會組織共同參與,以及通過建立轉介工作機制、針對感染者/病人開展有效隨訪管理和關懷救助的工作模式(詳見圖1)。

圖1 呈貢縣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管理服務模式
3.1.1 加強領導與協調,建立和完善工作機制
為加強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PLWHA)的管理工作,呈貢縣于2007年成立了以衛生局局長為組長,民政、計生、公安、教育、農業等部門分管領導為成員的感染者/病人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由縣防艾辦具體承擔各部門、機構間的協調工作。縣防艾辦轉發了《昆明市艾滋病防治轉介工作實施方案》、《昆明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隨訪管理工作實施細則》等指導性文件,組織對各部門相關人員進行培訓。
在縣防艾辦的統一協調下,各相關部門和機構按照《昆明市艾滋病防治轉介工作實施方案》的要求,在各部門/機構間建立起轉介工作機制,以《昆明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隨訪管理工作實施細則》為依據開展隨訪管理和關懷救助工作。
3.1.2 充分整合和利用現有資源,擴大服務覆蓋面
2007年~2010年,隨著感染者管理工作不斷規范,呈貢縣利用各機構的優勢,充分整合資源,逐步完善工作網絡:將市、縣抗病毒治療機構和縣婦幼保健機構列為隨訪責任單位,抗病毒治療機構負責對接受抗病毒治療的病人進行隨訪,婦幼保健機構負責對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產婦(孕期至產后42天)及其所生嬰兒(18月內)進行隨訪。因呈貢縣轄區內沒有美沙酮維持治療門診,當地吸毒人員多就近到官渡區杏德門診接受治療。杏德門診則受呈貢縣疾控中心的委托,負責對呈貢縣的感染者/病人進行隨訪。
從2009年開始,以社區綜合防治試點工作為契機,呈貢縣將感染者/病人隨訪工作納入到社區綜合防治工作中,充分發揮鄉村醫生的作用,由鄉村醫生對社區內感染者/病人進行追蹤并及時將情況報告縣疾控中心,便于疾控中心開展隨訪工作。該試點工作選擇了斗南、下莊和龍街三個工作基礎較好的社區作為試點社區,在與感染者/病人協商并征得其同意的前提下,由社區防疫專干對轄區內的感染者/病人進行隨訪。
積極動員社會組織參與艾滋病防治工作。2007年~2010年在市級項目和全球基金艾滋病項目的支持下,呈貢縣建立了“關愛之家”小組。目前小組共有4名同伴教育骨干,通過定期開展交流和心理咨詢活動,配合醫務人員對感染者和病人開展隨訪工作。民政、教育、社區等部門與衛生部門配合,對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庭提供關懷救助服務。
經過多年的努力,呈貢縣逐步建立起以縣疾控中心為核心,社區、多部門以及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感染者/病人管理工作網絡,不斷擴大隨訪管理和關懷救助工作的覆蓋面。
3.1.3 充分發揮疾控中心的核心和技術指導作用,保證隨訪工作質量
縣疾控中心作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隨訪管理的核心和技術指導機構,承擔了轄區內大部分感染者/病人的隨訪工作;與各隨訪責任單位簽訂隨訪責任書,分配隨訪工作任務;匯總和上報隨訪管理信息;對隨訪責任人進行培訓,定期或不定期地對隨訪責任單位進行督查并及時反饋;根據各隨訪責任單位的需求提供相應的技術指導,以保證隨訪工作質量。
2007年~2010年,呈貢縣通過建立工作機制和完善工作網絡,特別是多部門、社區和社會組織的參與,打破了既往感染者/病人管理工作僅靠疾控部門獨自工作的格局,有力地推動了感染者/病人的管理工作。2010年在訪的191名感染者/病人中,縣人民醫院抗病毒治療門診隨訪 20人,市第三人民醫院隨訪32人,縣婦幼保健中心隨訪14人,官渡區杏德美沙酮門診隨訪16人,斗南、下莊和龍街3個社區隨訪 17人,以上機構隨訪人數所占比例達到了在訪人數的51.83%。
2007年~2010年,呈貢縣當年新報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隨訪率、CD4細胞檢測率和配偶檢測率等各項工作指標取得了較好的進展(詳見表1),累計報告感染者/病人的隨訪率、CD4細胞檢測率和配偶檢測率也分別由2009年的83.33%、51.32%和57.33%,上升到2010年的93.7%、63%和77.6%。

表1 呈貢縣2007年~2010年當年新報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管理工作指標完成情況(%)
感染者/病人管理從發現、告知到后續的隨訪、治療和關懷救助等一系列工作,涉及到多部門/機構的協調配合。呈貢縣防艾辦充分履行組織協調的工作職責,多次組織衛生、民政、教育、公安、計生、社區等多部門召開協調會,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強調衛生部門要配合民政、紅十字會等部門對貧困的感染者/病人提供低保、救助物資等關懷救助服務。針對呈貢縣感染者/病人中吸毒人員所占比例較大、申請低保較為困難、關懷救助工作覆蓋面較小的問題,2010年下半年,縣防艾辦積極協調民政部門,為部分感染者申請了一次性救助,救助金由縣疾控中心在隨訪時發放,此項措施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感染者主動接受隨訪,從而提高隨訪工作效率。
首次隨訪是隨訪機構與感染者建立聯系的基礎工作,只有及時進行首次隨訪、保證咨詢質量,才能獲得感染者/病人的信任,最大限度地爭取他們的配合,為后續的CD4細胞檢測、抗病毒治療轉介、配偶檢測等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轄區內資源有限,基層工作網絡還不健全,社區隨訪工作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較多問題和困難,縣疾控中心在此時及時地提供技術指導,幫助各相關機構開展首次隨訪工作,保證了隨訪工作質量。
隨著疫情的發展,感染者/病人數量逐漸增多,衛生部門特別是疾控機構的工作壓力逐漸加大,而社區和社會組織的參與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衛生部門的壓力;此外,同伴骨干與感染者/病人之間更容易溝通,能夠及時了解他們的需求,為政府部門和感染者/病人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梁,便于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
基層工作網絡還不健全,社區防保人員較為短缺;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有的工作人員對感染者管理工作認識不到位,存在畏難情緒;有的感染者害怕暴露后遭到歧視,不愿接受社區工作人員的隨訪。感染者管理重心下移工作仍面臨較大的挑戰。
呈貢縣抗病毒治療門診醫生對接受抗病毒治療的病人進行了隨訪,但未將隨訪表及時送到疾控部門進行網絡報告。在轉介工作環節中還存在漏洞,例如,對疾控中心轉介來的病人,抗病毒治療機構會應向疾控中心信息反饋并負責該病人的隨訪,但是一旦病人脫失/停止治療,抗病毒治療機構有時不能及時將信息通報疾控中心,致使該病人在一段時間內無人隨訪的狀況發生。
進一步加強各級、各部門領導對防艾工作的重視,落實經費和人員;加強對社區工作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的認識和工作能力,穩步推進感染者/病人管理重心下移工作。
積極爭取經費支持,加強社會組織能力建設,確保社會組織的可持續性發展;加大各政府部門、社會團體的支持力度,認真落實“四免一關懷”政策,將關懷救助與隨訪管理工作相結合,為做好感染者/病人的隨訪管理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各級疾控部門應加強對相關機構和社會組織的技術指導,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進一步完善轉介工作機制和信息上報制度,加強各部門和機構間的協調配合和信息溝通,在提供轉介服務的過程中要實時跟進,確保轉介工作到位,才能提高有效轉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