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靜,秦 竹,李 瀟,黃培東
(云南中醫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0)
醫學生疑病現象在三年級多見,因此又被稱為醫學生“三年級病”現象[1]。醫學生進入大學三年級時,其學習處于由基礎醫學向臨床醫學的過渡階段,在此階段,理論知識不夠豐富,又缺乏臨床經驗,經常根據老師所講的癥狀對號入座。有些學生甚至到處求醫,影響學習,這種疑病狀況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干預,就很有可能發展成為疑病性神經癥,嚴重影響個體的學習、生活甚至社會功能。醫學生疑病現象是醫科學生獨有的一種特殊心理現象,目前已引起心理教育界的關注,本研究在對醫學生的疑病狀況進行調查的基礎上,深入探討醫學生疑病現象的人格心理特征及應付方式,以期為有針對性的開展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衛生服務提供科學依據,提高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選擇云南中醫學院五年制本科三年級班級(2006級)中隨機抽取6個班級的醫學生為研究對象。
采用橫斷面調查法對6個班級共248人進行問卷調查。
1.3.1 明尼蘇達多相人格調查表(MMPI)中的疑病人格量表[2]
MMPI中的疑病人格量表是目前判斷疑病現象的應用最廣的量表,該量表包括32個條目,采用T分作為計分結果,T分達60分以上時對疑病癥的診斷有參考意義,70分以上有臨床意義。
1.3.2 應付方式問卷(CSQ)[3]
該問卷由62個項目組成,包括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6個因子,解決問題和求助為成熟性應對方式;退避和自責為不成熟型應對方式;合理化為混合型應對方式。此量表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問卷在統一指導語下,由患者自行完成。
1.3.3 卡氏十六種人格因素量表(16-PF)[4]
該量表包括16個因素,分別為樂群性、聰慧性、穩定性、恃強性、興奮性、有恒性、敢為性、敏感性、懷疑性、幻想性、世故性、憂慮性、實驗性、獨立性、自律性、緊張性。標準分為1~10分。
明尼蘇達多相人格調查表(MMPI)中的疑病人格量表總分大于60且小于70分,并且根據CCMD-3的疑病癥診斷標準[5]排除疑病性神經癥的診斷。
調查人員開始調查前均經過統一培訓, 填寫前先向學生說明調查的目的和意義,測試嚴格按照測量手冊規定的程序進行,使用統一的指導語。為消除學生的疑慮,說明問卷對他人保密以消除學生疑慮,由其在規定的時間內獨立完成,問卷現場收回。
剔除錯填、漏填的不合格量表后,將合格資料進行編碼數量化,并將全部數據輸入電腦,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χ2檢驗、t檢驗分析。
發放問卷248份,剔除問卷填寫不全及問卷填寫不合格者,共收回有效問卷237份(有效率為95.6%),其中男生107人,女生130人,判定有疑病傾向者42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30人。
采用χ2檢驗對不同性別學生中疑病傾向者所占比例進行比較,發現女學生中疑病傾向者較男學生為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醫學生疑病傾向者檢出率的比較(±S )

表1 不同性別醫學生疑病傾向者檢出率的比較(±S )
組別 疑病傾向醫學生(n=42)非疑病傾向醫學生(n=195) 合計 檢出率(%) P男生 12 95 107 11.2女生 30 100 130 23.1合計 42 195 237 17.7 0.017
與非疑病傾向醫學生相比,疑病傾向醫學生應付方式的解決問題因子分顯著低于非疑病傾向醫學生(P<0.01),而自責和幻想因子分則顯著高于非疑病傾向醫學生(P<0.05),提示疑病傾向醫學生更多運用不成熟型的應付方式處理問題,具體見表2。
表2 疑病傾向醫學生與對照組醫學生的應付方式比較(±S)

表2 疑病傾向醫學生與對照組醫學生的應付方式比較(±S)
注:兩組采用t檢驗比較,* P<0.05,** P<0.01。
因子 疑病傾向醫學生(n=42) 非疑病傾向醫學生(n=195)解決問題 0.65±0.21 0.81±0.18**自責 0.41±0.17 0.28±0.20*求助 0.57±0.17 0.64±0.23幻想 0.63±0.24 0.49±0.21*退避 0.50±0.23 0.44±0.17合理化 0.65±0.20 0.61±0.16
疑病傾向醫學生16-PF的樂群性和興奮性因子分顯著低于非疑病傾向醫學生(P<0.05或 P<0.01),而敏感性、懷疑性、幻想性、憂慮性、緊張性和自律性因子分均顯著高于非疑病傾向醫學生(P<0.05或 P<0.01),具體見表3。
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但不外乎外界環境因素與個體自身因素兩方面。個體自身因素是影響外界環境因素是否致病的中間環節,在環境因素與健康關系中起緩沖或促發作用[6]。醫學生疑病現象產生的原因除了醫學生在所處的醫學院校的特殊環境中大量接收與疾病有關的信息,較一般人更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及知識及思維的局限性外,個體的人格心理因素是產生疑病現象的基本動因。應對方式是一種緩解情緒緊張、維持心理平衡、調節行為表現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成熟應對方式的運用,有助于減少對心理健康的危害,增強適應能力,促進外傾和情緒穩定的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不成熟應對方式的運用,阻礙人格的健全發展。大學階段是人格形成相對穩定的時期,但尚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探討疑病傾向醫學生的應對方式和人格特征的特征,對完善大學生人格和指導醫學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均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疑病傾向醫學生應付方式的解決問題因子分顯著低于非疑病傾向醫學生,而自責和幻想因子分則顯著高于非疑病傾向醫學生。提示疑病傾向醫學生更多運用不成熟型的應付方式處理問題。國內尚未有針對疑病或疑病傾向個體的類似研究,但已有研究[7]證實,隨著應對方式的使用不同, 心理健康水平也在變化, 其趨勢是成熟型應對方式的使用增加, 心理健康水平增高。
疑病傾向醫學生16-PF的樂群性和興奮性因子分顯著低于非疑病傾向醫學生,而敏感性、懷疑性、幻想性、憂慮性、緊張性和自律性因子分均顯著高于非疑病傾向醫學生,提示低樂群、低興奮、高敏感、高懷疑、高幻想、高憂慮、高緊張、高自律可能是疑病傾向醫學生的人格特征。
本研究對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的一個初步研究,進一步探討醫學生疑病現象與應付方式及人格心理因素的相關關系,探索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及模式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表3 疑病傾向醫學生與對照組醫學生的16PF因子分比較(±S)

表3 疑病傾向醫學生與對照組醫學生的16PF因子分比較(±S)
注:兩組采用t檢驗比較,* P<0.05,** P<0.01 。
因子 疑病傾向醫學生(n=42) 非疑病傾向醫學生(n=195)樂群性 8.54±3.21 9.42±3.17**聰慧性 8.06±1.92 8.15±2.03穩定性 14.79±3.32 15.10±3.19持強性 10.62±3.43 10.54±3.20興奮性 10.32±3.35 10.92±3.08*有恒性 13.37±3.11 13.78±3.25敢為性 9.16±3.54 9.64±3.21敏感性 12.20±2.78 11.51±2.69**懷疑性 12.07±2.45 11.26±2.18**幻想性 13.28±3.13 12.72±3.01*世故性 8.85±2.55 8.57±2.49憂慮性 12.94±3.36 12.26±3.40*試驗性 11.53±2.90 11.80±2.95獨立性 12.36±3.32 12.77±3.16自律性 13.44±3.02 12.83±3.12*緊張性 12.14±3.92 11.54±3.77*
[1]張仁漢.從醫學生“三年級病”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J].西北醫學教育,2004,12(5):382.
[2]MMPI全國協作組.明尼蘇達多項個性調查表使用手冊指導書[M].北京: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1989:31-53.
[3]肖計劃,許秀峰.應對方式問卷效度與信度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6,104:164-168.
[4]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33-131.
[5]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編.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6]Lou Lu. Universitv transition:Major and minor stressors,persona1ity characteristic and menta1 hea1thy [J].Psycho1ogica1 Medicine,1999,24:81-87.
[7]王渭玲,汪 勇.276 名醫科大學生應對方式、人格與心理健康調查[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2):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