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晶,王文濤,李永男,李雙晶
(1.牡丹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2.大慶希望社區衛生服務站,黑龍江 大慶 163458;3. 黑龍江省司法警官職業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60)
預防醫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應用性學科,實驗課程是匯總理論知識和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途徑。傳統的實驗課程教學模式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往往投入全部的精力在“教”上, 卻幾乎未能顧及學生“學”的感受與效果。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1]。這種教學模式已完全不適應現代醫學教育要求。因此醫學院校預防醫學實驗教學改革已勢在必行。為了更好地激發醫學生學習的興趣,鍛煉學生運用預防醫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培養醫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PBL教學基礎上,對預防醫學實驗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提出了行動導向教學。
行動導向教學法是世界職業教學理論中出現的一種新的思潮。在我國的高職教育中已廣泛應用并取得了很好的實效,已逐漸被本科院校教學嘗試使用。它倡導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思想,這一方法由一系列教學技術所組成,對于培養人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謂行動導向,是指“由師生共同確定的行動產品(目標)來引導教學組織過程,學生通過主動和全面的學習,達到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統一”。它重點強調的是對人的關鍵能力的培養。所謂關鍵能力,是指從事任何職業都需要的、適應不斷變換和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所需要的一種綜合職業能力。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具體教學技術包括:頭腦腦風暴法、模擬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等。在具體教學中還配有小組討論,教師把教學內容分配給各個小組, 由小組長帶領全組同學來完成學習任務,再選出代表在課堂上做總結講課。教師在下面聽并及時給以指導。體現了“學生為中心”,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結成伙伴關系。
案例教學法通過對一個具體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境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在這種情景中,為學生將來的職業崗位設置了一個近乎真實的場景,縮短了教學與實踐之間的差距。比如在慢性病自我管理教學中,在課前就分配任務,分成小組,收集引起“氣短”癥狀的相關疾病,總結慢病帶來的主要后果。結合臨床收集、選擇和組織討論的材料,并加以適當撰寫,為同學提供覆蓋教學內容的案例,在具體疾病的學習過程中就有大量的應用,學生通過對案例資料的分析,能深刻體會慢性病對病人生活質量的不良影響,并能分析出引發的健康管理問題,通過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制定健康管理計劃。在教學過程中,每一學生都需要貢獻自己的智慧,沒有旁觀者,只有參與者。學生一方面從同學間的交流、討論中提高對問題的洞察力, 同時也及時從教師及同學那里獲得反饋。
角色扮演中,學生通過不同角色的扮演,體驗自身角色的內涵活動,又體驗對方角色的心理,從而充分展現出現實社會中各種角色的“為”和“位”。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社會能力和交際能力的目的[3]。
在課堂教學中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有些情形不可能在課堂上進行情景再現,所以,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想象自己的角色或所處的情景,設身處地去分析和處理問題。如講到健康教育的內容時,讓部分學生扮演社區健康教育人員,其他學生扮演社區居民,讓“社區健康教育人員”對不同的人群分別進行所學的保健知識的健康教育,進行完之后讓“社區居民”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反饋給“社區健康教育人員”,以改進在健康教育中的方式方法。通過發揮想象力進行情景教學,學生既學習了健康教育的有關知識,又能夠聯系醫學知識,同時還培養了表達和組織能力,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樂于學習。
頭腦風暴是教師引導學生就某一課題自由發表意見,教師不對其正確性進行任何評價的方法。頭腦風暴法是一種能夠在最短的時間里獲得最多的思想和觀點的工作方法,是聚合思維訓練的一種好辦法。例如在慢病管理改善避免氣短的教學中,可通過頭腦風暴法,討論和收集解決氣短的意見和建議。通過集體討論, 集思廣益,促使學生對改善慢病引起的氣短產生自己的獨到見解,通過同學之間的相互激勵引發連鎖反應,從而獲得大量的構想,達到創造性解決問題的目的。
項目與遷移教學法是以實際工作為出發點和導向,以遷移和應用為目的,通過項目方法來培養學生關鍵能力的方法。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交由學生自己處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的實施及最終的評價,都由學生自己負責。學生通過該項目的進行,了解并把握整個過程及每一環節中的基本要求。例如在家庭健康評估的教學過程中,可先讓同學明確每個環節培訓的目標,主要是家庭健康評估工具的使用,然后教師示范操作過程引導同學結合自己家庭狀況使用評估工具進行操作,如家庭周期、家庭類型結構、家庭圈和家庭關懷指數測評表等。在此過程中教師引導同學發現自身家庭的問題,摸索解決的方法,再次實施,評價效果,最后讓同學領會操作要領及具體環節的要求。
在具體實施行動導向教學法的過程中,發現學生改變了以前的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表現出強烈的學習愿望,變為主動參與全部教學過程,協作性學習呈現,學生互相合作解決實際學習中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成為教學活動的指導者,成為了學生的學習伙伴,師生關系融洽。
學生因為長久以來習慣于傳統教學的模式, 在行動導向引入預防醫學實驗課程教學之初,有不適應甚至抵觸情緒發生,表現為不愿意主動思考,不習慣于主動性自學查閱資料,這就需要教師在課程引入的趣味性上下功夫,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在課下指導同學如何自學和思考問題,加大教學監督力度。
教師的教學活動以前是有備而戰的,現在,很難估計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提出什么樣的問題。因為學生的問題可能涉及各個領域,比如臨床醫學各個學科、社會醫學等,這就需要教師重新熟悉以前的學習內容,并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減少教學中的“尷尬”,還有年輕教師實踐經驗欠缺, 缺少頂崗工作的經歷,對于實際的問題,就很難解答和進行切實的引導。
[1]鐘志賢.大學教學模式革新:教學設計視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蔡秀芳.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9,5(15):110-111.
[3]李淼晶.構建衛生事業管理學實訓系統的研究[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9, 29(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