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坤,井永敏,張 靜,王軍茹
關節功能障礙是關節內或其周圍組織結構受損,表現關節活動受限,給病人日常生活活動造成影響。不論是儀器,還是人工幫助其恢復功能,都不可避免造成局部皮膚溫度升高、關節腫脹疼痛、肌肉痙攣,甚至造成骨化性肌炎,給病人造成不可逆的關節損傷。因此,近兩年來我科護理人員在每次幫助病人運動關節后,都立即給予關節冰袋冷敷10 m in~15 min,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科2009年6月—12月膝關節功能障礙康復病人9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 45例。病例剔除標準:①局部有開放傷口者;②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物者;③提前出院者;④冷凍療法禁忌證的病人,如心臟血管疾病、高血壓、周邊血管障礙、糖尿病、風濕癥的病人或局部感知覺缺失者、有雷諾氏現象者、對冷特別敏感者、對冷忍受度低者。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體質量、病種和病變部位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1.2.1 冷敷材料 清水冰袋及10%鹽水冰袋。
1.2.2 冰袋的制作 采用回收的靜脈高營養3 000 mL輸液袋,分別注入2 000mL 10%鹽水或清水,置于-18℃冰箱內,隨時取用。
1.2.3 操作方法 兩組病人在關節松動術、肌力訓練及關節牽伸等各種功能鍛煉后立即給予冰袋冷敷10m in~15m in。觀察組采用10%鹽水冰袋外敷,對照組采用普通清水冰袋外敷。給予繃帶固定,使其很好發揮作用,對于對冷不能耐受者可間斷冷敷。
1.2.4 評價方法
1.2.4.1 關節疼痛度、腫脹度觀察 冷敷后5 m in、10 m in、15 m in觀察局部疼痛及腫脹情況。①鎮痛效果評定:參照世界衛生組織的疼痛分級標準。0級:完全無痛,膝部稍感不適。Ⅰ級(輕):膝部痛漲不適,無需用藥鎮痛,微汗或不出汗,睡眠不受干擾。Ⅱ級(中):明顯膝關節痛漲,伴出汗,可用藥緩解,睡眠稍受干擾。Ⅲ級(重):強烈膝部疼痛,不用藥不能緩解,伴血壓、脈搏等變化,睡眠嚴重受擾。②腫脹度:在冷敷前將膝關節置于伸直位,經髕骨中點測量膝部周長,在冷敷后5 m in、10 min、15 m in再測膝部周長,與健側比較,得到周長差。公式:腫脹值=患側膝周長-健側膝周長。第n分鐘消腫率=(最大腫脹值-第n分鐘的腫脹值)/最大腫脹值×100%。局部腫脹度評分:1分為冷敷前后無差異;2分為較正常皮膚腫脹,膝部周長大于冷敷前但不超出1 cm內,皮紋存在;3分為皮膚腫脹伴皮紋消失,膝周周長大于冷敷前且超出1 cm,皮溫稍高,但無水皰形成。
1.2.4.2 超聲波檢查 1個月檢查1次,檢查關節周圍骨骼及肌肉組織有無異位骨化肌炎發生。
1.2.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2.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
觀察組在冷敷 5m in~10 m in疼痛緩解,對照組在8 m in~12m in緩解,治療前后測量膝周長無明顯改變;超聲波檢查無一例發生異位骨化肌炎。兩組冷敷不同時間段疼痛度比較見表1;兩組冷敷不同時間段腫脹值及消腫率比較見表2。兩組冷敷不同時間段腫脹度評分見表3。

表1 兩組冷敷不同時間段疼痛度比較例

表2 兩組冷敷不同時間段腫脹值及消腫率比較

表3 兩組冷敷不同時間段腫脹評分比較
關節粘連是關節損傷、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在關節功能障礙恢復期應用治療儀器或手法關節松動治療,又會給病人造成疼痛、關節周圍組織腫脹,影響病人下次治療,長時間病人關節局部皮溫較高,疼痛刺激,會造成局部骨化肌炎,增加病人痛苦,也影響病人關節功能恢復。
冷敷療法的機制系冷效應作用原理,促進血管收縮,降低組織滲透,降低組織張力,降低耗氧量,從而減輕或抑制水腫、滲出、出血等創傷所致主要病變。在急性創傷中還有延長組織休克期及延長疼痛時間出現的作用。在慢性損傷中有促進組織修復、緩解組織粘連、減輕瘢痕組織的壓迫作用,促進腫脹部位血液循環和組織代謝[1,2]。
在物理治療上,冷療用來控制炎癥、止痛、消腫、降低張力與誘發動作。冷療造成的生理效應大致分為3方面:①血流動力學效應;②神經肌肉效應;③新陳代謝效應。冷療最初應用于創傷初期,特別是閉合軟組織損傷,這幾年在運動醫學創傷恢復期也有人嘗試,冷療法是將比人體體溫低的物理因子(冷水、冰、蒸發冷凍劑等)作用于患部而進行治療的一種物理療法。隨著其基礎和臨床研究的進展,冷療法現已廣泛應用于運動醫學中,除了用于急性軟組織損傷的早期治療外,它還可用于急性軟組織損傷的恢復期治療和慢性損傷的康復治療,所以我院這幾年來也應用于經關節松動術運動治療后的病人。病人在治療期間,反復被動屈伸關節;關節腫脹、疼痛持續不消伴局部溫度升高;關節活動范圍逐漸變小;關節囊或韌帶組織撕裂受傷由于反復強力的扳拉,使組織受損,產生酶的激化,出現間葉組織生成軟骨和骨而致,極容易造成關節周圍異位骨化。尤其經關節松動手法治療后的病人關節腫脹加重、局部皮膚溫度升高、病人疼痛難忍,立即給予局部冷敷,可降低局部組織新陳代謝,減少炎性滲出。據報道,皮膚溫度降至10℃時,疼痛感消失。通過冷療,可降低受損組織感覺沖動的傳入。其結果,疼痛降低,預防周圍組織骨化。
冰袋在皮膚上進行直接、長時間的冷敷有可能引起皮膚凍傷或神經損傷,一般建議在冷敷時,冰袋與皮膚之間應隔以一層毛巾,冷敷時間不能超過20m in,在神經比較表淺的部位,冷敷時間不應超過10 min。在冷療時還應注意冷過敏現象,如蕁麻疹。冷敷期間均需密切觀察患肢末梢感覺、運動、皮膚溫度、血液循環的情況,觀察局部有無凍傷、麻木感、檢查局部皮膚是否發紅或有灰白斑點。若有上述情況發生,應立即取下冰袋,停止冷敷。
10%鹽水冰袋是根據溶劑在有一定量溶質時,溶液沸點上升、冰點下降這一原理制成。運用能量轉移冷卻機制和冷熱傳導的原理,達到降溫、止血、消腫、止痛等治療目的。經實驗,10%鹽水冰袋在-18℃冰箱內置12 h后呈冰霜狀,放在室溫18℃~24℃持續3 h溫度仍為-4℃[3]。本課題通過對關節疼痛、腫脹程度、異位骨化肌炎發生率等情況的綜合比較,為臨床使用獲得充分的理論依據。冷敷療法主要用于急性軟組織損傷的早期治療,在慢性損傷的康復治療中應用較少,本課題通過對慢性關節功能障礙病人進行冷敷效果的臨床觀察,為臨床的推廣創造條件。
總之,冷療是治療運動性損傷的一種有效方法,在創傷初期使用冷療可以起到控制傷情發展的作用。在創傷恢復期使用冷療可以達到松解肌痙攣、止痛,促使傷肢早期恢復的目的,從而縮短療程。在關節功能障礙恢復期應用治療儀器或手法關節松動治療后,應用冰袋冷敷既減輕病人痛苦,減少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有促進了病人關節功能恢復。在應用冰袋冷敷時,10%鹽水冰袋在治療效果上優于清水冰袋。
[1] 宋艷莉,宋艷玲,林有.冰敷療法在運動創傷中的應用[J].冰雪運動,2005,1(1):41-42.
[2] 袁亞娟,李穎敏,許倩.局部冰敷及石蠟療法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功能康復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0,8(5A):1132-1133.
[3] 張偉,對冷療在運動創傷恢復期應用的初步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8,27(4):407-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