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金波,蔣曉蓮
跨文化護理理論(transcultural nursing theory)又稱多元文化護理理論,是美國護理理論家Leininger在 20世紀60年代首先提出的。該理論以人類文化與照顧為核心,著重探討了影響人類照顧的文化因素以及各種文化的照顧差異與共性[1]。在我國起步雖晚,但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際間交流日益增加,其理念的傳播及實踐正在快速發展,對我國的護理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文獻計量學是以文獻體系和文獻計量特征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學、統計學等計量方法,研究文獻情報的分布結構、數量關系、變化規律,進而探討科學技術的某些結構、特征和規律的一門學科[2]。為了解我國跨文化護理方面的研究現狀,現從文獻計量學的角度,對國內跨文化研究的現狀進行初步評析,旨在揭示我國跨文化護理研究的特點及規律,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信息。
1.1 文獻來源與檢索方法 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 I)、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 IP)為資料來源,以“跨文化或多元文化+護理”為題名或關鍵詞,檢索2005年—2009年有關跨文化護理的文獻;瀏覽文獻的題目和摘要,確定是否符合入選標準,如果不能確定,則通過瀏覽全文決定是否納入,對符合標準的文獻進行綜合分析。納入標準:論文必須講述跨文化護理相關知識;發表年限為2005年—2009年;“跨文化”與“多元文化”內容重復的文獻僅算1篇。排除標準:介紹參觀、訪問國外跨文化護理感想的論文;護理文化建設的論文;僅有跨文化或多元文化等字眼而未深入研究分析的文章。
1.2 文獻分析方法 應用Excel建立表格,閱讀分析最終納入研究的文獻,制定分析單元和類目系統,包括發表年份、文獻類型、收錄期刊、期刊類型、作者單位、合作情況、作者地區、科研資助、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等,對結果進行量化描述(頻數、百分比)。
2.1 文獻計量與類型 共檢索到相關文獻183篇,去除無關及重復文獻92篇,最后有效統計文獻91篇,平均每年發文18.20篇。將文獻分為5類:①述評與討論,包括跨文化護理理論探討、方法介紹、綜述;②理論分析與應用舉例,指進行理論分析評價后有具體的個案應用舉例;③應用體會,指結合臨床應用探討其存在的問題、對策和體會;④調查研究,指跨文化護理的各種現況調查;⑤臨床實踐,指跨文化護理理論在臨床工作中的應用和效果評價。各年度發表文獻數量及類型見表1。

表1 跨文化護理研究文獻類型分析篇
2.2 文獻地域分布 按省、直轄市、自治區地域進行統計,第一作者分布于28個地域,排名前 10位的分別為上海(10篇)、四川(10篇)、北京(7篇)、山西(6篇)、河南(5篇)、湖北(5篇)、吉林(5篇)、江蘇(5篇)、廣西(4篇)、山東(4篇),占總文獻的67.03%。
2.3 基金資助情況 跨文化護理文獻中有12篇(13.19%)立項并獲得4項科研資助,資助的省市分別為上海市、北京市、福建省。刊載期刊為《中國護理管理》4篇、《中華現代護理雜志》和《解放軍護理雜志》各 2篇、《中華護理雜志》《職業技術教育》《上海護理》《護理學雜志》各 1篇。表明我國目前對于跨文化護理研究方面的基金支持力度尚不夠大,不利于研究的進一步開展。
2.4 合作撰文情況 跨文化護理的91篇文獻涉及作者231人,每篇論文作者至少1人,最多10人,其中 33篇由作者單獨撰文完成,58篇論文是合作完成,合作度為2.54(231/91),即平均每篇論文由2.54人合作完成,合著率為63.74%(58/91)。合著文章中同單位合作占總文獻的53.85%,同城市合作占5.50%,同省合作占3.30%,跨省合作占1.10%,無港澳臺及國際合作。
2.5 文獻來源機構 第一作者單位為醫學院37篇(40.66%),醫學院附屬醫院25篇(27.47%),省、直轄市、自治區醫院5篇(5.49%),其他醫療機構 24篇(26.37%)。發表論文2篇及以上的機構見表2。

表2 跨文化護理文獻作者來源機構(n=91)
2.6 文獻的統計源期刊分布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是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經過嚴格分析而選出的各個學科的重要科技期刊,因此這些期刊刊載的論文代表了所在學科的學術水平。某一學科科研論文的質量代表著這一學科研究成果的深度,跨文化護理論文是否在統計源期刊上發表及其所占比例,也可說明該領域論文質量的優劣狀況[3]。2005年—2009年跨文化護理的91篇文獻分布在47種期刊,其中50篇分布在13種護理專業期刊。47種期刊中,統計源期刊共18種,載文52篇,占總文獻的57.14%,在非統計源期刊發表39篇,占42.86%。載文3篇及以上的期刊見表3。

表3 2005年—2009年國內刊載3篇及以上跨文化護理文獻的期刊(n=91)
2.7 研究內容 護理教育文獻26篇(28.57%),包括跨文化護理課程設置及課程教學、跨文化護理與護理英語教學、護理教育中跨文化護理存在的問題及現狀、實習護生的文化休克調查等內容;臨床護理文獻57篇(62.64%),包括跨文化護理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病人的應用、護士的跨文化敏感性、不同疾病病人的跨文化護理等,其中研究對象分別為:外籍病人7篇、護士5篇,宗教信仰者、腫瘤、臨終病人、機械通氣病人及療養人員2篇,ICU病人15篇,肺結核多發傷、圍術期少數民族病人及高級干部各1篇,未明確指出研究對象,以臨床病人而論者15篇。
3.1 跨文化護理研究的規模及內涵不斷擴大,但研究深度及廣度尚不夠 從1995年7月我國召開了首屆“多元文化護理透視”國際研討會,到2009年,前10年共發表跨文化護理相關文獻55篇[4],近5年共發表91篇,載文期刊從23種增加到47種。跨文化護理研究的內涵不斷豐富:在語言、風俗、習慣和價值觀4個維度上對不同的病人進行跨文化護理;以跨文化護理理論為指導了解特需病人的需求[5],應用服務差距模型提供更符合病人文化背景的護理[6];探討護理教育中跨文化護理的融入,研究分別進行了跨文化護理課程的開發[7,8]、護理專業英語與跨文化護理教學的結合[9]、臨床護士跨文化護理培訓模式的探討[10]等。研究對象從國籍、種族的不同擴展到不同宗教信仰、民族、特殊疾病、特殊疾病階段,研究病人由于個人經歷、社會角色、生活地域、經濟狀況、文化程度等不同所產生的文化差異,并尋求相應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護理模式。合作是科學研究的特點,合作度與合著率既能反映出研究課題的相互滲透、交叉程度,又能反映出研究成果的質量高低。跨文化護理研究合作度為2.54,合著率為63.74%,未達到自然科學期刊的合著率指標(70%)[11],提示國內在該領域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不足。
3.2 跨文化護理研究正從理論探討向實踐應用逐步過渡 從表1可以看出,國內跨文化護理研究經歷了單純的理論介紹及探討、理論評價結合個案應用舉例、應用體會、調查研究、運用理論指導實踐并進行相應的效果評價的實證研究這5個步驟,各類研究的比例發生著變化。隨著國內經濟增長、世界交流的頻繁,理論運用的深度不斷加大,尤其是2007年,契合即將舉辦的奧運會,跨文化護理理論進一步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其臨床實踐研究比例進一步增大,有關護士文化敏感性[12]、跨文化護理認知與需求等調查研究[13]、巫文化信仰的護理[14]等相繼出現,說明對于跨文化理論研究已不僅僅限于理論的探討,正在探索結合我國實際的跨文化護理。
3.3 跨文化護理研究的主體是醫學院校及其附屬醫院 91篇跨文化護理文獻中,按第一作者所在機構統計,醫學院校及其附屬醫院占68.13%,省及直轄市屬醫院占5.49%,其他醫療機構占26.37%,跨文化護理研究的主體是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究其原因,一方面醫學院校及其附屬醫院的護理專業人員借助其良好的學術氛圍、豐富的信息資源以及較便利的接觸各種新理念、新事物的機會,獲得了對跨文化護理相對較多的了解[15];另一方面,醫學院附屬醫院多為大型綜合性醫院,位于中、大型城市,接觸來自全國各地及各國病人的機會較多,很多醫院設有特需病房等針對外籍人員的專門護理單元,跨文化護理是他們臨床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也是獲得各項基金資助較多的機構,在此基礎上開展的跨文化護理研究,有較充足的人力、物力,能夠進行較為系統的調查、干預等,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彭幼清等[16]的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與護士多元文化護理認知水平呈正相關(P<0.01),即學歷越高多元文化護理認知水平越高,大專及以上與中專學歷護士多元文化護理知識理論、語言交流及總體得分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護士對跨文化護理的了解程度與其本身受教育程度有關,而醫學院校及其大型綜合性醫院是高學歷護士的主要集中地[15],因而這些機構成為跨文化護理研究的主要陣地。
3.4 跨文化護理的理解應用存在偏差 2005年—2009年跨文化護理研究文獻有57.14%發表在統計源期刊上,表明跨文化護理相關文獻質量大多較好,但仍有不少處于一般狀態。30.77%的文獻為應用體會類,以介紹臨床中跨文化護理理論的感受或總結護理措施為主,對文化照護的保存/維持、文化照護的調整/協商及文化照護的重塑/重建3種模式的應用較少,部分對跨文化護理的內涵理解不足,將其理解為多角度護理、多層次護理,甚至直接等同于心理護理,缺乏對服務對象“日出模式”中各層次的評估,對文化關注較少,以至部分以“多元文化護理”為題的文獻卻以沒有針對性的基礎護理、病情觀察、心理護理等內容為主,有多元文化之名,未行多元文化之實。樸玉粉等[13]對北京3所三級甲等醫院工作1年以上的320名護士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多元文化理論知識得分僅為0.76分±0.60分(5分制),81.1%的護士從未聽說過“文化休克”,93.4%的護士不了解“日出模式”。這一調查結果說明跨文化護理理念和方法在我國的推行和普及尚需一定的時日和努力。
3.5 跨文化護理研究文獻種類單一,量性與質性研究結合不足91篇文獻中綜述與應用體會占據較大比例,而調查研究、對照研究、理論應用評價等較少,與王維利等[17]對中外護理理論研究文獻比較分析結果一致:中國護理理論研究文獻種類比較單一,而PubMed數據庫中護理理論研究文獻種類豐富。如評論、評價、對照研究、編者撰文、傳記等類型在我國跨文化護理研究中極其罕見。91篇跨文化護理研究文獻中僅有1篇為質性研究,主要探討護士在提供特需護理時的真實感受。這表明質性研究在跨文化護理理論研究中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跨文化護理理論的目的是發現、分析和解釋基于不同或相同文化基礎的照護因素,對個體或群體的健康、疾病或死亡的影響,并應用研究結果為不同或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提供與文化一致的安全照護。而實證主義指導下的量性研究,及其基于概率論的抽樣與統計方法,對于復雜和多元化的人類社會與心理現象,常無法深入探討。跨文化護理研究中結合量性研究及質性研究能有效地彌補單一研究方法帶來的缺陷,使研究成果更為真實可靠。
3.6 跨文化護理教育研究逐步興起、有待深入 本次共檢索到26篇(28.57%)有關跨文化護理教育的文獻,其中2篇探討了跨文化護理課程開設,4篇論述了在護理專業英語教學中融入跨文化護理知識,2篇調查分析了實習護生文化休克的原因和對策,其余探討了跨文化護理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及開展的方法。跨文化護理教育是培養并提高護理人員文化能力的重要措施,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國家護理聯盟、美國護理學會、美國護理院校聯合會等均建議在課程中加入多元文化內容[18]。根據目前資料顯示,我國的護理本科尚未開設相關課程,高職護理多元文化教育只是在護理涉外專業零星開展,尚未在實踐中形成規范化的系統[8]。表明跨文化護理教育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相關研究正從理論層面的探討過渡到如何在教學實踐中開展跨文化護理教育。但對于如何將跨文化護理整合到護理教育體系中,應從哪些方面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護理專業跨文化教育框架,以及開展跨文化護理教學及效果評價的方法、途徑等方面缺乏細致的探討及實證性研究。
通過對跨文化護理研究5年文獻分布情況的分析,反映出了本主題的研究進展狀況,了解并掌握了該理論研究構成及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認識了國內跨文化護理研究的現狀,有助于明確今后的研究重點及發展方向。
[1] 蔣曉蓮.跨文化護理理論及其在護理實踐中的應用[J].繼續醫學教育,2006,20(29):8-12.
[2] 崔瑞琴.對于文獻計量學發展中若干問題的認識與思考[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7(6):51-53.
[3] 仲衛功,杜志波,趙靜,等.1998~2007年江蘇省老年醫學研究狀況文獻計量學分析[J].實用老年醫學,2009,23(2):143-146.
[4] 周艷,鐘玉杰,劉淑香.中國多元文化護理 10年回望[J].現代護理,2005,11(16):1293-1294.
[5] 彭幼清,姚蔓玲,張莉萍.浦東新區外籍患者多元文化護理需求調查及分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3B):16-18.
[6] 彭幼清,張莉萍,姚蔓玲.服務質量差距模型在多元文化護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7):603-606.
[7] 張立穎,李亞潔,譚劍.《多元文化護理與溝通藝術》選修課開設的探討[J].護理研究,2007,21(11A):2897-2899.
[8] 顏曉星.高職護理專業多元文化校本課程開發[J].職業技術教育,2007,32:19-21.
[9] 陳鳳鳳.護理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5):154-155.
[10] 曹敏.奧運會醫療護理服務中應用多元文化護理體會[J].實用醫藥雜志,2008,25(12):1529-1530.
[11]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12.
[12] 林兆霞,楊輝.護士多元文化護理中文化敏感性狀況調查[J].護理研究,2008,22(7A):1718-1719.
[13] 樸玉粉,吳金燕,王志穩,等.護士多元文化護理認知度及培訓需求調查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07,7(11):25-28.
[14] 周梅芳,汪琪.對信仰巫文化患者的跨文化護理[J].中國傷殘醫學,2007,15(6):112.
[15] 侯曉靜,徐麗華.“循證”冠名的中國護理文獻發表現狀分析[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7,7(7):542-546.
[16] 彭幼清,羅玲,李蓮娜,等.特需護士多元文化護理認知與其個性特征的相關性研究[J].現代護理,2007,13(25):2359-2360.
[17] 王維利,陳曉環.PubMed和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護理理論研究文獻比較與啟示[J].護理學報,2007,14(2):1-4.
[18] Campinha-Bacote J.Culturaldiversity in nursing education:Issues and concerns[J].Nurse Edu cation,1998,3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