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泉, 徐松柏, 許 冰, 謝 天, 張 宇
慢性硬膜下血腫系外傷后3w以上出現癥狀的血腫,多見于小兒及老年人,占顱內血腫的10%,硬膜下血腫的25%。血腫位于蛛網膜與硬腦膜之間,有包膜形成。血腫一旦形成,會逐漸增加,大部分均需手術治療。但仍有部分患者血腫形成后早中期臨床癥狀不典型,晚期最終血腫大部分或全部機化,此類患者一經發現,一般均無明確外傷史或外傷史較長一般數月至數年,往往因刺激性癥狀或缺血性癥狀發病,按照慢性硬膜下血腫進行診治,待術前準備或術中時發現血腫為機化型。本院自2000年~2010年所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腫479例,其中機化型7例,手術治療6例,現總結歸納如下。
1.1 一般資料 患者年齡段62~83歲,平均72.5歲,男5例,女2例,受傷時間3~11個月,輕微頭痛頭暈4例;反應遲鈍、智力下降5例;出現失語肢體輕癱等局灶癥狀的3例,影像學檢查頭部CT顯示接近腦脊液密度的均勻低密度為主3例,低密度為主周邊帶狀高密度4例,內見分隔4例,均有腦組織明顯受壓移位。頭部MRI顯示:T1呈較均勻短T1信號;T2呈類似腦脊液的短T2信號為主,其內混雜等及長T2信號。
1.2 治療方式 均采用全麻先鉆孔探查,探查點處于血腫后緣,發現血腫機化后改為骨瓣開顱,顯微鏡下操作,術中清除血腫及機化包膜組織。術后病理證實為纖維肉芽組織及無結構樣組織。內有新生毛細血管。術中發現血腫大部分機化4例,完全機化3例,按術前癥狀及影像學對比彼此間臨床表現的差異進行對比,爭取找出影像學與未機化血腫之間差異,為今后診治提供依據。
全部患者無死亡,除1例鉆孔發現血腫機化放棄開顱手術,其余患者均骨瓣開顱血腫及包膜清除術,術后2例出現癲癇,2例出現腦缺血表現,經抗癲癇、改善微循環治療后患者恢復,原有癥狀均明顯改善,預后良好。
慢性硬膜下血腫成因較復雜,系外傷后3w以上始出現癥狀,位于硬腦膜與蛛網膜之間,具有包膜的血腫。據電鏡觀察,血腫內側膜為膠原纖維,沒有血管,外側膜則含有大量毛細血管網,有漏血現象[1]。機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腫內容物為固態血腫或機化組織,包膜呈黃褐色或灰白色,內有干酪樣物伴少量黃褐色液體或醬色膠狀物。肉芽樣的外膜與硬膜粘連緊密,剝離易出血;內膜呈蠟紙樣,在血腫邊緣部分較厚,中央部分較薄,與蛛網膜粘連很少,易于分離[2]。機化慢性硬膜下血腫一般認為是慢性硬膜下血腫長期轉化而來,因其臨床癥狀不典型,或無明確外傷史,常被患者忽略,患者往往病史較長,血腫包膜可有鈣化或骨化形成,患者往往出現腦缺血癥狀或表現為反應遲鈍、智力下降等。機化的硬膜下血腫頭部CT多表現為顱骨內板下半月狀或梭形高或混雜密度影,邊緣呈線狀高密度包膜改變,內為不均勻等或高密度影,亦可有條索狀分隔,部分伴有鈣化[3]。趙峰等[4]發現機化血腫與腦組織界限清晰,甚至有包膜征象。我們觀察機化慢性硬膜下血腫影像學特點:機化完全的血腫表現為較均勻低密度影,機化血腫與腦組織間可有密度更低的腦脊液信號,包膜邊緣可有等或稍高密度改變,其內可有鈣化或分隔影像。機化尚不完全血腫CT多表現為顱骨內板下半月狀或梭形略低、等或高低混雜密度影;邊緣呈帶狀高密度包膜改變,內為不均勻等或高密度影,其中心部位可有略低密度影,亦可有條索狀分隔,部分伴有鈣化。頭部MRI顯示:T1呈較均勻短T1信號,T2呈類似腦脊液的短T2信號為主,其內混雜等及長T2信號。本組患者中3例頭部CT表現為較均勻低密度影,4例表現為不完全機化血腫的高低混雜密度影。
一旦明確為慢性硬膜下血腫,且出現相應臨床癥狀,均建議手術治療。不能明確的首先鉆孔探查,明確為機化血腫的手術采用骨瓣開顱血腫清除包膜切除術,一般血腫邊緣相較血腫中心與蛛網膜粘連較緊密,且質地較脆易出血,骨瓣大小盡可能達到顯露血腫邊緣以利于清除機化血腫包膜[5]。因患者多數為老年,并且腦組織受壓時間長,腦萎縮較明顯,所以盡可能清除機化的血腫,以利于腦組織復位。術中血腫包膜剝離困難,可適量殘余少量血腫包膜,以避免過度損傷及騷擾皮質或回流靜脈,造成術后癥狀加重或出現新的神經功能缺失。對機化慢性硬膜下血腫清除后應徹底止血,建議留置硬膜下引流48h,嚴密縫合硬腦膜。
[1] 王忠誠.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442 -443.
[2] 趙雅度.神經病學/神經系統損傷[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74 -75.
[3] 張之營,徐書剛,李鴻源,等.機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診治探討[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9,25(10):926 -927.
[4] 趙 峰,謝先海,徐洪波,等.慢性硬膜下血腫機化一例[J].中華創傷雜志,2010,26(7):592 -593.
[5] 付 輝,韓 殉,牛祥軍,等.開顱術治療慢性硬膜下機化性血腫[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6,22(7):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