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療分析
李虹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由于膽紅素生成較多,肝功能不成熟,代謝排泄能力差以及肝腸循環所致,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疾病。膽紅素對神經系統具有毒性作用,嚴重者可發生膽紅素腦病(又稱為核黃疸),由于膽紅素進入中樞神經系統不僅取決于血清未結合膽紅素的濃度,更重要的是取決于血-腦屏障的完整性[1]。即使相對安全的血清膽紅素水平也可造成大腦的輕微損害,多表現為遠期聽力損害及神經系統異常。因此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早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凡新生兒生后第1天內出現黃疸,早產兒血清膽紅素>10 mg/dl(>171μmol/L),足月兒血清膽紅素>15 mg/dl(>256μmol/L)都應進行檢查。當血清膽紅素為4~5 mg/dl(68~86μmol/L)黃疸開始明顯。隨膽紅素濃度的增加,肉眼可見的黃疸從頭向足的方向發展。
除了完整的病史和體格檢查以外,評估應包括直接Coombs試驗,紅細胞壓積,血涂片,網織紅細胞計數,血清總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的測定,血型和Rh分型。其他檢查包括血,尿和腦脊液培養,紅細胞酶測定。可根據病史,體格檢查或最初的實驗室檢查結果來確定。母乳型黃疸的診斷是排除性的。因此對內科醫生十分重要的是,對新生兒其他需要特殊治療的高膽紅素血癥的可能原因進行評估。過量的膽紅素積聚,不管其原因如何均能造成核黃疸;特別在早產兒或患病的新生兒中。
2.1 原發病的治療 根據原發病給予常規治療,重視孕期保健,積極治療妊高癥,及時處理前置胎盤及胎盤早剝,做好產前檢查及產程監測,減少難產及產傷,積極救治新生兒窒息及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加強護理,避免新生兒肺炎的發生。
2.2 中西醫結合治療 苯巴比妥5 mg/(kg·d),分3次口服,膽紅素過高合并低蛋白血癥者給予白蛋白靜脈滴注,有溶血者給予地塞米松0.3~0.5 mg/(kg·d)。中藥茵陳蒿湯或用三黃湯。中成藥茵梔黃3~5 ml/次靜脈點滴,1次/d。
2.3 血氣分析結果 應用5%小蘇打1~2 ml/(kg·d)。一般給藥2~4 d,使血pH維持在7.35~7.45。
2.4 光療 生理性黃疸臨床上通常不明顯,并可在1周內消失。母乳型黃疸,如果膽紅素水平持續增加至17~18 mg/dl時,暫時將母乳喂養改為配方奶喂養是適宜的選擇,有時也需要光療(見下文)。中斷母乳僅需1~2 d,一旦新生兒膽紅素水平開始下降,應鼓勵母親繼續通過規則的母乳喂養來重新照護嬰兒,應使她確信高膽紅素血癥并未造成任何傷害,她可以重新安全地進行母乳喂養。
光療被證實在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中是安全和有效的,它可大大降低換血的需求(見下文)。將嬰兒暴露在藍光光譜范圍的可見光下可獲得最大的效果。然而使用藍光可能妨礙對發紺的發現;因此更多采用光譜廣的白光進行光療。亮光可有許多生物效應,所以光療應只用于有特殊指征的患兒。
光療可使皮膚和皮下組織中的膽紅素轉化為膽紅素的光構型異構體,其水溶性較大,并能通過肝臟迅速排泄,而無需葡萄糖醛酸化。光療不適用有膽道閉鎖或小腸閉鎖的患兒,因為光構型異構體不能被排泄。血清和皮膚的褐色變(嬰兒青銅癥)可出現在這種情況下,但是對嬰兒有無損傷尚不清楚。
當血清膽紅素達到3~4 mg/dl(55~65μmol/L)時開始光療,而在此水平也可能是部分換血的標準(見下文)。在光療燈和嬰兒之間用透明有機玻璃罩隔開,以濾去紫外線,新生兒應使用黑眼罩以防止眼睛的損傷(注意不要阻塞鼻孔)。喂養時應關閉光療燈并移去眼罩。由于可見的黃疸可在光療時消失,故光療時不能以皮膚顏色評估黃疸的嚴重程度。抽取測定膽紅素的標本時也應關閉光療燈,因為收集在試管中的膽紅素可能很快被光所氧化。
2.5 換血 傳統上,達危險水平的高膽紅素血癥通過經臍靜脈插管進行換血治療,如果是有操作經驗的醫生進行,其死亡率<1%;如對其他方面均健康的足月兒進行換血,其死亡率將更低。
由于沒有確切的檢測以確定發生核黃疸的危險,以及必須進行換血的血清膽紅素水平,下面是被證實為有益的指導:建議早產兒換血的血清膽紅素濃度(mg/dl)是其體重(g)除以100,即1000 g嬰兒換血的血清膽紅素濃度為10 mg/dl,而2000g嬰兒則為20 mg/dl時。對血清總膽紅素水平<10 mg/dl的罕有換血的必要[2]。傳統上對血清總膽紅素水平達20 mg/dl的足月兒進行換血。現在確信,在無癥狀或缺乏溶血病證據時,在有必要換血前,允許血清膽紅素濃度上升到大約25 mg/dl是安全的。習慣上,如果新生兒有增加發生核黃疸危險的情況時(如饑餓,敗血癥,酸中毒),應降低標準1~2 mg/dl。因為只有未結合型高膽紅素血癥能引起核黃疸;如果結合型膽紅素顯著升高,應使用未結合型膽紅素濃度來判定是否需要換血,而不是用總膽紅素濃度。
對有高危因素患兒要密切觀察及早處理,對已發生高膽紅素血癥患兒要住院積極治療原發病,綜合常規治療,是降低高膽紅素血癥發病率、減少傷殘的關鍵,也是提高我國人口素質的重要保障和措施。
[1] 李靜,趙芳,劉肇杰.灌腸療法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療效觀察.河北醫藥,2004,26(6):490-491.
[2] 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37-444.
150076 哈爾濱市紅十字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