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鐵玉
65例瓷貼面修復體對上切牙的美容修復效果觀察
董鐵玉
目的觀察瓷貼面修復體美容上切牙的臨床療效。方法 上切牙切角小面積牙體缺損患牙,根據患牙缺損的大小進行牙體預備,常規制作IPS-Empress II瓷貼面,常規粘結。美容修復完成后隨訪2年。結果隨訪2年內,65例患者共計86顆上切牙修復體各項檢查指標均未發現異常情況,修復效果良好。結論瓷貼面修復體對上切牙的美容修復效果良好。
上切牙;瓷貼面修復體;美容修復:臨床療效
瓷貼面修復時磨除牙體組織少、對牙髓刺激小、顏色穩定美觀、耐磨損、不易著色、不易附著菌斑等優點,已廣泛用于口腔修復領域,特別是在前牙美容修復中更是應用廣泛。本人采用瓷貼面技術進行美容修復65例患者共86顆上切牙,進行了為期2年的臨床隨訪,修復效果滿意,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所選病例均為我院口腔門診2006年8月至2009年5月間,由于各種原因導致上切牙牙體缺損患者65例,其中男31例,女34例;年齡17~51歲。共計患牙86顆,中切牙69顆,側切牙17顆。所選病例要求牙體缺損面積小,無牙髓暴露且牙髓活力基本正常,患牙位置基本正常,覆牙合覆蓋基本正常,患牙無明顯松動,牙體顏色正常,無釉質發育不全,牙周情況好。
1.2 方法 用三隔車針預備指示溝,均勻磨除牙體組織,舌側錯位牙可減少磨除量。依據設計預備切端,根據對接式或包繞式不同,切端均磨除0.8-1.0 mm。包繞式再向舌側預備一肩臺,而開窗式則切端不預備。鄰面預備成凹槽型終線,操作時盡量不破壞鄰接點,放在不影響美觀的位置上。若頸部顏色正常則齦緣位置放在齦上約0.5 mm上。若頸部顏色異常,則齦緣位置放在溝內約0.5 mm處,選擇凹槽型肩臺,寬度0.5 mm為宜。接著旋轉排齦線于齦溝內,砂條分開鄰接點。用賀利氏硅橡膠印模材制取印模,再用超硬石膏灌模型,在自然光線下進行選色以使其顏色與鄰牙一致。為患者試戴時動作要輕柔,當試戴合適后旋轉排齦線,隔濕齦邊緣。氧化鋯全瓷貼面先用5%膠狀氫氟酸酸蝕,牙體用37%磷酸酸蝕,吹干牙表面,涂牙釉質,牙本質處理劑,吹干牙表面,于氧化鋯全瓷貼面組織面涂上偶聯劑,選擇合適顏色的光固化樹脂旋轉瓷內面。之后輕輕就位,檢查終止線是否到位,去除多余的光固化樹脂,鄰接點處用樹脂條隔開,再光固化40秒。調牙合檢查無早接觸點后拋光,鄰面用樹脂磨光條磨光,橡皮杯蘸拋光膏最后拋光[1]。
1.3 療效評定 評定結果設定為3級。優:修復體邊緣密合度良好、形態和顏色與鄰牙一致,表面光滑,修復體未見折裂,隨診患者滿意度及舒適程度好;良:修復體與鄰牙在顏色、色調、透明度方面有誤差,但肉眼難以區別,邊緣瓷有損壞,只能用探針探到,修復體未見折裂,隨診患者滿意度及舒適程度良好;差:修復體顏色、色調、透明度明顯有誤差,影響美觀,表面粗糙,有裂縫,邊緣瓷肉眼即可見有缺損,有修復體周圍齲及修復體折裂,隨診患者滿意度及舒適程度均差。
治療結束后隨訪2年進行調查評估。結果顯示,65例患者86顆上切牙修復完成時至隨診2年內所有患者修復體邊緣密合度良好,修復體形態自然,顏色與相鄰牙體組織一致,修復體和基牙邊緣過渡自然,沒有發生敏感或其他牙髓癥狀,患者對修復美觀效果滿意,修復療效好。
目前四環素牙,氟斑牙,牙冠部分缺損等,臨床多采用貼面、烤瓷冠等治療方法。但因烤瓷冠磨除牙體組織過多影響牙齒堅硬度,故而臨床上現多采用貼面牙齒美容性修復。貼面主要有樹脂類貼面。氧化鋯全瓷貼面耐磨性與牙釉質相近,邊緣適合性好,色澤美觀。近年來已成為前牙變色,牙冠部分缺損,過小牙,前牙腭側位等美容性修復理想的最新治療方法。使得瓷貼面技術成為理想的前牙美容手段。隨著樹脂粘接修復技術及酸蝕蝕刻技術的發展,瓷貼面的耐久性也在不斷提高。瓷貼面的適應證主要為前牙形態異常、漂白效果不佳的著色牙;唇側或切端磨損,但舌側相對完整的牙齒;通過改變外形可獲得美觀的錯位牙。貼面修復是採用黏合技術,在不耗損或盡量減少耗損牙齒表面的情況下,用複合樹脂把貼面黏合在牙面上。
本項研究結果顯示,65例患者86顆上切牙修復完成時至隨診2年內所有患者修復體邊緣密合度良好,修復體形態自然,顏色與相鄰牙體組織一致,修復體和基牙邊緣過渡自然,沒有發生敏感或其他牙髓癥狀,患者對修復美觀效果滿意,修復療效好。故而瓷貼面修復體對上切牙的美容修復效果良好。值得臨床推廣。
[1] 李健慧,等.應用無創瓷貼面技術改善種植區域美學效果的臨床研究.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42(1).
133600 吉林省安圖縣董鐵玉口腔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