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艷
“治未病”理論在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
李文艷
目的探討“治未病”理論在糖尿病預防中的應用。方法 應用“治未病”理論對糖尿病患者預防和護理進行干預。結果“治未病”理論在防治糖尿病的發生、發展,預防保健服務體系中的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結論“治未病”思想指導糖尿病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提高了患者對糖尿病的認知水平,調動了患者的主動性,有利于控制病情。
治未病;糖尿病;護理
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性慢性疾病,其高發率和并發癥所致的高致殘率和病死率,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了難以承受的負擔。糖尿病屬于中醫學的“消渴病”,中醫強調“治未病”,即未病先防,既病防變。通過合理的養生手段,比如飲食、運動、情志養生等,可以最大限度地調節和控制人體的血糖水平,使人體的氣血津液通暢、充足,保持機體的陰陽平衡,從而預防糖尿病及并發癥的發生。
中醫的“治未病”思想即采用預防和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對于健康人群來說,可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正氣,預防疾病的發生。對于患者而言“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可達到防止疾病發展與傳變的作用。早在兩千多年以前《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由此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思想。一方面是強調養生,預防疾病的發生;另一方面是發病之后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及時控制疾病的發展或加重。即未病先防,已病防變。
隨著現代社會的蓬勃發展及日益競爭的環境,個體或群體所承受的社會壓力越來越凸顯對健康狀況的影響。
2.1 運用傳統醫學“治未病”的理論體系及優勢,拓寬整體護理實踐內涵,強化護理人員在實踐中運用精神調攝法、飲食調理法、運動保健法和起居調理等方法積極開展健康宣教與養生保健指導,以滿足不同層次患者護理及康復需求。
2.2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適量運動,控制肥胖等,是可以通過非藥物方法來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2.3 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血脂紊亂史、巨大胎兒史、妊娠糖尿病史或糖尿病史的人都屬于高危人群。在糖尿病原始期結合其體質,運用中醫藥綜合干預其熱、燥、痰等偏性,其效果會更加明顯,這也是中醫學獨有的特點和優勢。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發展的疾病,受多種因素影響,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關。糖尿病的治療與患者的配合和嚴格遵守醫囑密不可分。由于糖尿病患者早期無癥狀或癥狀不典型,并發癥出現緩慢,且部分患者文化素質低或年輕患者對糖尿病的危害了解不夠,患者在短時間內看不到疾病帶來的嚴重后果,導致患者遵醫率低,不能規律服藥,在飲食、運動、規律生活、定時檢查等方面隨意性強,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及并發癥的發生。
3.1 糖尿病的早期治療是糖尿病治療的關鍵,其中最主要的是要讓糖尿病患者認識到糖尿病的危害性和可控制性、可治療性,要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糖尿病健康教育起著重要作用。
3.2 個體化的健康教育對提高糖尿病患者的遵醫行為和很好的控制血糖有重要作用。
3.3 資料表明開展健康教育后使患者了解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掌握了相關知識,增強了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如控制飲食,定時服藥,控制體重,堅持運動,保持良好心態等;改變患者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使患者積極遵照醫囑進行治療、生活。
3.4 同時注重家庭對患者的支持,指導家庭成員協助患者有規律的健康生活,鼓勵家屬在患者遵醫行為中充分發揮監督作用,才能長期控制疾病,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糖尿病對健康帶來的不良后果不局限于血糖失控所引發的急性并發癥,還因長期高血糖導致涉及微血管、大血管及神經系統等的慢性并發癥。隨著糖尿病患者生存期延長,慢性并發癥已成為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致殘和死亡原因。
4.1 既病防變包含早期診治和防止傳變。病邪初襲人體,病情輕淺,若不及時診治,病邪會由表入里,病情由輕變重。
4.2 各種疾病都有不同的傳變途徑及發展規律,內傷雜病多以五行生克制化規律傳變及經絡傳變等。清代醫家葉天士提出“務必先安未受邪之地”,是對既病防變思想的應用和發揮。
4.3 對于起病隱匿的糖尿病早期并發癥,關鍵在于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治療管理的重點是防進展、防演變、防事件。糖尿病早期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沒有自覺癥狀,發揮中醫藥綜合防治的特色和優勢,運用中醫診法,靈活掌握臟腑病機及生克制化之理,防止疾病傳變,注意病理產物的相互轉化,可以取得良好效果。應用中醫“治未病”理論進行相關的健康教育,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對預防糖尿病的發生,控制病情進展,將起到積極作用。
在糖尿病的臨床診療中發現多數糖尿病患者不了解糖尿病的危害,從而不重視控制血糖,這對于糖尿病的控制及延緩其并發癥的發生、發展是非常不利的。甚至出現并發癥才就醫而延誤病情[1]。中醫“治未病”理論揭示的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后防變,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是與現代預防醫學不謀而合,相互印證的,研究中醫“治未病”思想,對于防治糖尿病的發生、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對亞健康人群及時、合理、有效之養生保健手段的干預,可以提高亞健康人群的生活質量。利用患者住院這一建立健康行為的最好時機,對糖尿病患者涉及日常生活起居、精神調攝、飲食調理法、運動保健法、遵醫囑用藥等健康教育內容進行干預,達到維護“精神內守,真氣從之”的健康狀態和“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疾病預防目的。
[1] 陳麗斌,朱敏.2型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行為干預效果的調差研究.中國現代醫生,2009,47(34):28-29.
459000 河南省濟源市中醫院護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