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嵐
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探討
李嵐
針刺;電針;周圍性面癱;神經
面癱是臨床常見病之一,中醫稱“口眼歪斜”,西醫稱“周圍性面神經炎”,其發病與受涼、勞累、病毒感染等因素有關。
面癱,即面神經麻痹,臨床以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為常見,以非特異性面神經炎最為多見,祖國醫學稱為“口眼歪斜”。本病多由脈絡空虛、風寒之邪侵入陽明,少陽之脈,以致經氣阻滯,經脈失養,面部肌肉縱緩不收而發病。其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來時發現一側面部板滯、麻木、癱瘓或伴疼痛,不能作蹙額、皺眉、露齒鼓腮等動作,口角向健側歪斜、露睛、流淚、流口水、額紋消失,患側鼻唇溝變淺或消失等癥狀。周圍性面癱是針灸科的常見病、多發病。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報道很多,且療效較好。但是,怎樣才能更正確、客觀的觀察其療效,則尚待探討。
(1)單純性面癱:除患側額紋消失、眼瞼開合困難、多淚或干澀、咀嚼鼓氣困難,味覺失常、淺感覺遲鈍等的口眼歪斜外余無他癥。(2)復合性面癱:除單純性面癱的癥狀外兼見頭痛、患側耳廓、乳突等壓痛及面部拘攣者。(3)外傷性面癱:因頭面部跌打損失而致者。上述三型的預后,外傷性最為頑固,復合型次之,單純型最易。
在疾病的發展期取穴要少,一般主穴取合谷、風池、頰車;風池、合谷用瀉法,患側頰車用補法,健側頰車用瀉法。面部腧穴針刺不宜過深,留針時間不宜過長,發展期可留針20 min。在疾病的穩定期可酌加地倉、頰車、陽白、魚腰等穴透刺,配穴隨癥狀可選用攢竹、迎香、承漿、廉泉等。面部透穴是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的主要方法,但要在病情穩定后方可使用。常用的透穴有地倉透頰車、陽白透魚腰、四白透承泣、水溝透地倉等,這些透穴針刺的方向一般是由健側透向患側,用押手掌握針尖的深淺和方向,注意透穴要在皮下進行,過深則透入口腔內或造成皮下出血;刺手一邊捻轉一邊向前推進,直至所需深度。提插捻轉的幅度要視病程的長短和患者的身體狀況而酌情處理,針刺留針時還可使用一些特殊手法,如燒山火、蒼龜探穴等。較為難治的產后面癱應及早采取綜合治療措施,以免留下后遺癥。病情發展超過1個月的針刺應較深,取穴也相應要多一點,時間更長的可選擇隔日或3日1次的針刺方法,以圖遠期療效。
電針是治療面癱最有效的方法,但使用不當會起到一定的副作用,影響到治療效果。在發病早期,由于神經的充血水腫而使肌肉處于一種遲緩麻痹的狀態,這種狀態需要一定的自我恢復時間,所以在發病后一周內使用電針是不妥的。因為電流可使水腫的神經功能激發起來,而此時神經處于麻痹狀態,以致于它還不能適應這種電流的刺激,從而造成神經的不可逆反應而不利于恢復。神經的這種電生物特性是非常明顯的,對于周圍性面癱的治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故在早期使用了過強電針刺激的患者恢復很慢,而且還有可能留下比較重的后遺癥,原因就在于此。使用電針時用電量要小,頻率要高,即小而快的電流,隨著病程的延長,用電量逐漸增大,頻率減低。電針的連接一般一端接在一個透穴上,一端接在直刺穴上,如地倉透頰車和下關。
中藥的運用很有必要,如早期風熱可用清熱疏風藥,適量加一些活血藥;風寒用散寒祛風藥,后期則主要以祛風、活血、通絡為主。臨床主要以牽正散、補陽還五湯為主進行加減。牽正散的用量要大一點,以服藥后患者舌尖微有麻感為度,同時又要注意蓄積中毒,以防出現意外。對于頑固性面癱除使用以上藥物外,可酌加補肝腎、益氣血之品,以增加人體正氣,驅邪外出。維生素的應用具有一定的作用,因為面神經有炎癥性水腫,神經元的部分功能喪失,故需要一些營養神經的藥物如維生素類、神經生長因子等。輔助治療很重要,有些癥狀需要對癥處理,如目痛可用抗菌素眼藥水以預防感染,耳后疼痛可用抗病毒和維生素類藥物治療。
出門要戴口罩、眼鏡,以防風邪的再次侵襲。忌食辛辣油膩之品,多吃蔬菜和一些易于消化的食物。精神因素與本病的治愈有一定關系,故治療期間患者要保持心情舒暢,有些患者求愈心切,自尋多種治療,配合較差,往往使病程延長。重視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如在針刺治療過程中,面神經功能開始有所恢復時,應加強面肌動作的練習,這樣有利于面癱的恢復。
某男,56歲,初診。2009年4月25日,晨起覺流口水,不能吐痰、吸煙,見口眼歪斜。檢查:神清,肢體功能正常,心率80次/min,律齊,BP 128/75 mm Hg,眼底檢查:輕度動脈硬化。右側面部肌肉松弛,右眼不能閉合,露齒試驗(+),鼓腮試驗(+),患側乳突疼痛。CT檢查:顱內未見明顯異常。神經內科診斷:右側周圍性面癱。治療:針刺取患側陽白、四白、頰車、攢竹、水溝、地倉、翳風、風池、雙側合谷穴。1次/d,留針30 min。
祖國醫學認為,面癱的致病原因多由脈絡空虛,風寒之邪乘虛侵襲面部經脈,而致經氣阻滯,氣血郁滯,經絡不通而發生。在臨床中,運用電針脈沖電流對經絡腧穴的良性刺激,可達到疏通局部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的作用,更用艾條獨特的灸火熱力,溫通經絡,行氣活血,逐寒消腫,二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從而使受損神經肌肉功能恢復而痊愈。西醫學認為本病病因病理尚未完全闡明,但可以明確的是最終都因面神經的無菌性炎癥、水腫甚至變性導致功能障礙致使患側表情肌癱瘓而發病。
筆者認為:針灸治療的早期療效優于恢復期,但在穴位選擇和手法操作上有所區別。早期我們可選擇面部與肢體的穴位,面部有陽白、攢竹、迎香、地倉、頰車等;四肢有合谷、太沖等,手法宜輕巧??紤]到初期神經根的水腫,我們暫不用耳后乳突部穴位,如翳風、風池等,可待恢復期再行配伍。早期針刺面部腧穴,可改善面神經分支部分的血液循環,為受損的分支神經最大限度提供營養物質,如果待恢復期再行針刺治療,當神經水腫嚴重或水腫時間較長時,分支神經可能因缺血缺氧而壞死,神經干的水腫雖然消除了,但面部功能由于分支神經的壞死,而留下永久后遺癥,因而早期針刺療效好于恢復期。此外,筆者認為:本病多為內有肝膽火旺、外為風寒侵襲,若早期配合太沖、足臨泣等穴位疏瀉肝膽之火,則療效更佳。
[1] 邱茂良.針灸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
[2] 楊淑光,安正陽,范東明.針藥并用治療面神經炎56例體會.針灸臨床雜志,2002,(7):24.
163453 黑龍江省大慶龍南醫院康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