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桂梅
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綜合治療
匡桂梅
目的觀察綜合治療腦卒中后偏癱患者的療效。方法 將腦卒中后偏癱患者162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均采取常規治療和訓練,治療組加用針炙、理療、經皮神經電刺激療法、手法康復等綜合療法治療。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差異顯著。結論綜合治療是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
腦卒中;偏癱;綜合康復
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腦卒中后患者的生存率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由于腦卒中的高致殘率,使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質量受到了嚴重影響。同時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負擔[3]。單純某一治療手段對此疾病治療有限,治療效果不盡人意。筆者在治療此類患者的過程中,采用了綜合康復療法治療腦卒中后的偏癱、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腦卒中后偏癱最常見的并發癥是肩手綜合征及患側下肢的運動功能障礙,如不及時處理和控制,可引起患側上、下肢肌肉萎縮甚至畸形[3]。筆者在2006年8月至2009年4月共收治腦卒中患者併發肩手綜合征及下肢功能障礙168例,對其中的96例患者進行了系統的康復訓練,取得較好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162例患者均為經過CT確診腦出血或腦梗死的偏癱患者,都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也排出了腦卒中前其他疾病所致的疼痛或運動功能障礙。其中男98例、女64例,年齡50-85歲,腦梗死127例,腦出血35例,腦卒中后發生的偏癱時間分別為:1~7 d,52例;8~30 d,79例;31~60 d,31 例。
1.2 采用隨機分組的辦法 將患者分為對照組66例,男38例,女28例,綜合康復組96例,男60例,女36例。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治療前參照第四界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血管病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CSS)”[3]評分[4],其平均積分:治療組為(25.5±9.52),對照組為(24±9.82),相比 P>0.05,可比性好。
1.2.1 康復方法
1.2.1.1 對照組治療 該組采用常規訓練治療,主要包括肢位擺放和關節維持訓練,坐、站位平衡訓練,步行訓練等。兩組患者由治療師每日訓練40~60 min,其余時間由護士幫助患者訓練。
1.2.1.2 綜合康復組治療 此組患者在采用常規康復訓練基礎上加用針炙、理療、經皮神經電刺激療法、手法康復等綜合療法治療。
1.2.1.3 針炙 上肢取患側肩髑、曲池、內外關、合谷、及阿是穴直刺,每天一次,下肢取患側髀關,犢鼻、陽陵泉、足三里及阿是穴直刺,以得氣為度,留針30 min,1次/d,共治療10~15次。
1.2.1.4 經皮神經電刺激療法 方法是采用電脈沖刺激治療儀,電極板可直接放在疼痛部位或附近,將低壓的低頻和高頻脈沖電流透過皮膚刺激神經,以提高痛閾、緩解疼痛。治療時間是三十分鐘,1次/d,療程為10~15次。
1.2.1.5 運動療法 上肢:沿手背、腕背、前臂及肩部做向心性按揉,并點按相關穴各,彈撥極泉穴,撥胸大肌、三角肌多次,在按摩的同時協助患者做肩關節的內收與外展及手指精細功能的訓練。下肢:沿患側髖關節、大腿、膝部、小腿、踝部、足背做向心性按揉,并點按相關穴,在按摩的同時做髖、膝關節的屈曲與伸直及踝關節的功能訓練。
2.1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我國CSS[3]對急性腦卒中患者出院時進行評分。基本治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 ~100%,病殘程度為0級;顯著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 ~90%,病殘程度為1~3級;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 ~45%;無效或惡化: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7%以下。
2.2 結果 臨床療效評定兩組基本治愈率、總有效率比較有統計學意義,綜合組治療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腦卒中偏癱患者肌肉和關節疼痛,關節活動受限,血液流動障礙,嚴重者可出現關節僵直,皮膚及肌肉萎縮或痙攣。患者因疼痛而不敢活動,同時又因其固定關節的韌帶松弛,影響了患者癱瘓側的功能恢復。腦卒中后偏癱的治療目的是減輕水腫、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回歸家庭、重返社會。專家們認為疼痛是引起殘疾和殘障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治療的首要目標就是盡快減輕水腫、疼痛及關節、肌肉僵硬程度,如一旦出現水腫、疼痛、運動受限等就立即開始早期治療,則療效較好,否則發生畸形后癥狀很難改善[2]。我們在臨床實踐中發現,綜合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有很好的療效,其治療手段包括主動和被動運動、針灸、經皮神經電刺激療法和手法康復等綜合療法。
[1] 南登昆,繆鴻石主編.康復醫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208-212.
[2] 陳仲武.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康復醫學分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50-52.
[3] 寧學軍.中國民康醫學,2006:12-20.
[4]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血管病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
445300 湖北省建始縣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