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笑飛 萬瑩 孫慶玲 王洪霞
外傷性脾破裂常見的急腹癥,脾臟實質十分脆弱,血運豐富,由于周圍有許多韌帶連接,位置較為固定,在暴力撞擊或墜落沖擊時容易造成撕裂及破裂。脾破裂嚴重者,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對其盡早地做出正確診斷,特別重要。B超檢查對包膜下出血及中央型破裂診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現對臨床60例脾破破裂患者行超聲檢查對臨床的診斷價值分析如下。
1.1一般資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脾破裂患者60例,其中男54例,女6例,年齡22~56歲,平均35歲。受傷就診時間30 min~2 d。傷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明顯腹膜炎體征者45例,惡心、嘔吐者26例,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者24例,車禍傷37例,刀刺傷18例,撞擊傷14例,墜落傷6例,其他傷2例。脾損傷部位,脾上極裂傷27例,脾下極裂傷16例,其余為粉碎性17例。
1.2方法 受檢者以仰臥位為主,輔以右側臥位或坐位,B超探頭(3.5~3.75MHz)于左上腹、左肋間及左背部做縱、橫、斜切掃查,仰臥位將探頭放左腋后線附近,可作脾冠狀掃查,以顯示脾、腎圖形與脊柱關系,但受肋骨聲影的部分干擾。將探頭角度偏向腹側直至顯示脾門,此為前傾冠狀斷面,同樣可用于脾厚徑和長徑測量。仰臥位檢查時操作不夠方便,但可補充右側臥位掃查的不足,尤適合于危重病患者。
脾損傷部位,脾上極裂傷27例,脾下極裂傷16例,其余為粉碎性17例。完全性脾臟破裂即真性脾破裂52例,脾臟包膜下破裂3例,中央型5例。
脾臟是最容易受損傷的腹部器官,脾臟實質十分脆弱,血運豐富,由于周圍有許多韌帶連接,位置較為固定,在暴力撞擊或墜落沖擊時容易造成撕裂及破裂,占腹部閉合性損傷的20%~40%,開放性損傷的10%左右。破裂部位較多見于脾上極及膈面。若破裂發生在脾臟面(鄰近脾門者),有撕裂脾蒂可能,絕大多數患者因迅速失血、休克未及搶救而死亡。
B超具有無創、價廉、快捷、方便等優點,便于掌握,便攜式B超可在床邊反復檢查,具有很高的臨床實用價值,可作為脾破裂診斷和監測的首選。但其不適于空腔臟器穿孔。按B超圖像脾臟破裂可歸納分型為:真性破裂多見。脾臟被膜及實質均受損。因破裂程度不同,聲像圖差別較大,脾臟體積和形態正常或失常,多數見被膜連續性中斷、局部模糊不清或局限性無回聲區(常見于膈面和脾門)。脾實質內回聲紊亂,呈條狀或不規則的強弱不等回聲區[2]。脾周及脾被膜下血腫和腹腔內積血,表現為游離暗區或雜亂回聲團。根據B超對腹內游離暗區的分布情況的分析,可對出血量進行粗略估計。脾破裂出血量少時,膀胱(子宮)直腸陷凹內僅見少量游離性無回聲暗區,出血量大時(如粉碎性脾破裂),除上述部位外,脾周、脾腎隱窩、肝腎隱窩和腸袢間可見異常,輔以超聲定位穿刺可抽出不凝固血液。但積血量的多少不能完全反映臟器損傷或脾蒂撕裂的程度,臨床可見因凝血塊、網膜壓迫而未見大量積血者。
超聲醫生檢查時通過仔細觀察脾臟形態大小、包膜是否完整連續、內部回聲是否均勻及腹腔有無積液,并結合病史,動態觀察,將會大大提高超聲對脾破裂,B超對治療方案的選擇有一定參考價值,避免盲目性剖腹探查,為臨床及時提供治療依據。超聲顯示單純性挫裂傷,脾實質內血腫(<5 cm),遠離脾門,無被膜下及腹腔內積血[3];單發脾被膜下裂傷血腫,實質內無明顯血腫,腹內無游離積血;實質及被膜下回聲無明顯改變、腹腔內未見積血或僅少量積血者,密切觀察下采取保守治療。影像特征表現為腹腔大量積液者;提示脾真性破裂,伴脾大或脾被膜多處裂傷以及脾內暗區或裂傷與脾門相鄰或相通者;首診雖示中或少量腹腔積血,但復查提示積血量繼續增多者。此外,超聲還可動態觀察脾破裂的變化情況,這對保守治療期間的監護很有幫助。在對患者進行密切觀察時,應注意脾實質內及被膜下血腫大小的改變、腹腔內積血的吸收情況。若上述指標好轉,加上脾血腫內出現絮狀、帶狀強回聲或周邊實質回聲增強者,說明保守治療有效;反之,宜及時中轉手術。另外,超聲引導的穿刺引流對難治性脾周血腫療效較好。
[1]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第5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712.
[2]曹海根,王金銳.實用腹部超聲診斷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00.
[3]紀承寅,冷俊紅,王惠芳.多普勒超聲診斷與檢測數據.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