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君 劉學義 吳忠剛 于德水 辛穎 丁穎
血清膽堿酯酶(CHE)和血清白蛋白(ALB)聯合檢測越來越被臨床醫生重視,為了解兩者在不同疾病中的關系,我們檢測了來自不同疾病患者血清中CHE、ALB的含量,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病例組:272例均為2009年10月至2010年11月間我院收治的住院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已確診):慢性肝炎42例,肝硬化28例,肝癌16例,有機磷中毒6例;結直腸癌5例,胃癌6例,胃炎18例,肺炎16例,肺癌5例,腦出血29例,腦梗死31例,宮頸癌5例,多發性骨髓瘤2例,乳腺癌11例,急性白血病2例,惡病質8例,營養不良12例,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13例,尿毒癥15例,肺結核4例。對照組:隨機抽取我院體檢中心健康體檢人員280例。
1.2 檢測方法 受檢者禁食12 h以上,次日晨空腹抽靜脈血,離心后1 h內檢測完畢。CHE測定方法為速率法,ALB測定方法為終點法。CHE的測定試劑由北京利德曼公司提供,ALB由上海科華公司提供,采用日立7600-02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CHE的正常參考范圍4000~11000U/L,ALB為35~55 g/L。校準液由上海羅氏診斷公司提供,質控液由省檢驗中心提供,每次測定均在室內質控合格的前提下進行。
病例組272例中212例(78.0%)CHE的值在4000U/L以下(2894±184.5)U/L,其中 ALB值均在35 g/L以下(28.6±2.9)g/L,并且CHE下降程度與ALB基本平行(這些患者是:肝病、急性白血病、部分肺病及惡性腫瘤、惡病質及營養不良、尿毒癥等)。CHE值在4000U/L以上,ALB值在35 g/L以下的22例(8.0%)(部分惡病質及營養不良、惡性腫瘤、尿毒癥等),CHE值在4000U/L以下,ALB值在35 g/L以上38例(14.0%)(有機磷中毒、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部分腦病及惡性腫瘤患者、多發性骨髓瘤1例等)。
血清膽堿酯酶是是一種在肝臟中生成的酶,主要分布于神經組織、神經肌肉接頭,也分布于紅細胞和血清等非神經組織,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催化水解乙酰膽堿[1]。膽堿酯酶檢測是判斷肝功能損害的可靠指標,可以準確地反映肝臟的合成與儲備功能[2]。肝臟受損時,肝細胞合成功能下降,血清膽堿酯酶降低。肝細胞炎癥程度越重,血清膽堿酯酶活力下降越明顯。因此,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的血清膽堿酯酶明顯降低。但近年來國內外的研究發現血清膽堿酷酶還有其他的臨床意義:1.遺傳因素:編碼BuCHE和ACHE的基因可發生變異,從而導致血清膽堿酷酶活性降低。特別是BuCHE在血清中占大多數其基因的變異可大大降低血清CHE活性[3];2.毒物和藥物因素:某些毒物和藥物可降低血清膽堿酷酶活性。比較常見的包括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酷類農藥,分別通過對膽堿醋酶活性中心的磷酸化,氨基甲酞化而抑制酶的活性[3];3.惡性腫瘤:大量文獻顯示,血清膽堿醋酶可能與惡性腫瘤有關,惡性腫瘤患者的血清CHE活性往往降低。GU等發現血清CHE活性的下降和胃癌的發生關系密切。Bradamante等發現再發的III期以及IV期宮頸癌較II、III期宮頸癌和子宮良性腫瘤患者的血清CHE活性顯著下降。Khan等發現乳腺癌患者血清CHE活性明顯低于良性腫瘤患者。國外還有學者對血清CHE活性降低與急性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的關系做了一些研究認為檢測血清活性降低的程度可能會提高對多發性骨髓瘤的診斷和預后判斷。國內也有血清CHE活性與結直腸癌、胃癌、肺癌的相關性研究,認為血清CHE水平降低可作為一個輔助診斷指標,即當患者存在結直腸、胃部、肺部的病變同時血清CHE活力低于3000U/L者,若排除了有機磷農藥或其他毒物藥物的影響及原發性肝臟病變外,應高度懷疑是惡性腫瘤[4]。4.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不少研究提示,發生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時血清CHE活性會降低,且其降低程度可能和SIRS的預后相關[3];5.重癥肌無力:一般認為重癥肌無力是存在自身免疫作用,機體產生了針對神經一肌肉終板突觸后膜上乙酞膽堿受體的抗體,造成乙酞膽堿受體量減少而致病[3]。6.營養狀況:血清膽堿酷酶還能反應機體的營養狀況,并有希望作為評價機體營養狀況的一個指標。
肝臟是合成血清白蛋白唯一場所,正常肝合成白蛋白速度快、效率高,其生物半衰期為17~23 d。當肝功能損害時肝臟合成白蛋白的量明顯減少,并與肝臟病變的嚴重程度相平行[5],血清Alb在肝病發展中能準確反映肝儲備功能。另外白蛋白減低見于營養不良,腎病綜合征,結核病,甲亢,大失血,惡性腫瘤等。
本次實驗結果基本與國內外報導相符,膽堿酯酶檢測是判斷肝功能損害的可靠指標,可以準確地反映肝臟的合成與儲備功能,另外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遺傳因素、毒物和藥物因素、惡性腫瘤、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營養狀況等。肝臟是合成血清白蛋白唯一場所。CHE、ALB的聯合檢測反映肝功能合成與儲備功能,肝細胞炎癥程度越重,血清膽堿酯酶活力下降越明顯,與白蛋白下降呈正相關[4]。同時聯合檢測也能反應機體的狀況,提示在急危重病領域可能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1]沈伽弟.膽堿酯酶的基礎與研究進展.軍事醫學科學院院刊,2000,24(4):295-301.
[2]鄒正升,辛紹杰,李寶森,等.膽堿酯酶、γ-球蛋白及膽固醇與肝組織病理損害的關系.中華肝臟病雜志,1999,7(2):72-74.
[3]錢安,瑜張茂,巴立,等.血清膽堿酯酶臨床意義的研究進展.浙江大學醫學院院刊,2008,23(2):290-294.
[4]高君,劉敏,等.血清膽堿酯酶與白蛋白測定結果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3(7):1206-1207.
[5] 張秀明,李健齋,魏明竟,等.現代臨床生化檢驗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1165-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