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陽
我國正步入老齡化社會,老年患者患病后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我們除了做好基礎護理和專科護理外、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在醫學界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重,這是依據老年患者的各項特征所決定的。根據多年來我在臨床工作中對老年患者的護理,特別是心理護理后,療效顯著,總結出來與大家共同學習。
老年患者各臟器、組織生理功能、形態、解剖上發生退行性變,表現為生理適應能力減弱,病程長、恢復慢、易反復、療效差抵抗力下降等衰老現象。
2.1 緊張、焦慮、恐懼、悲觀 人老退休,閑居在家。兒女們又忙于工作,不能陪伴在身邊,易產生情緒上的波動。在位時與退休后角色的反差,心里難免會產生失落感。性格就比較暴躁,順從性較差,喜歡周圍的人能尊重并恭順他們。生病后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和老而無用,由于病情反復、治療效果不明顯,某些疾病的急性期可給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如心肌梗死,從精神上產生恐懼感。
2.2 孤獨感 由于老年患者喪偶,獨居或各種原因所致交往不便心理上產生隔絕感。而有的老年患者特別害怕孤獨寂寞,在住院期間,由于生活單調,與家人及外界缺乏情感交流和心里溝通,患者常常易產生被拋棄感,因而導致性格、行為的改變。
2.3 敏感、猜疑 有些老人稍有不適,就要去醫院找專家,經診斷并沒有嚴重的器質性病變,推測猜想自己的病情很嚴重,又懷疑醫生、護士甚至家人都在對他有意隱瞞病情,周圍一個細小的動作,一句無意的話語,都可能引起他的猜疑,加重其心理負擔。
2.4 依賴 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間適應了在別人照料下的生活,形成了對醫務工作者過分依賴。擔心回家后該怎么辦。
2.5 沮喪和抗藥 老年患者往往同時患有多種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腦梗死等,長期服藥,飽嘗疾病之苦和藥物不良反應的刺激,產生沮喪和抗藥心理。
有針對性的開展個體化心理護理。最終達到身心愉悅、配合治療、使身體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健康。
3.1 尊重、理解、關愛老人 從溫暖的家庭到陌生的醫院,對周圍一切環境不適應,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對疾病認識不足而產生焦慮、恐懼情緒,作為和患者密切接觸的護士,首先要尊重、關心他們。講話禮貌,態度和藹,耐心聽取他們的主訴,對老人的健忘和羅嗦給予諒解,對老人的要求盡量滿足。
3.2 鼓勵和贊揚老人 對自尊心強和虛榮心強的老年患者,應以鼓勵和贊揚的口氣,在充分尊重的基礎上,讓患者樂于接收你的治療和護理,適時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調解老年患者的心理平衡。尤其是喪偶老人,他們有“感情饑餓”現象,特別需要護士關心,所以護士要有耐心,平日多去巡視,在生活起居上多給予協助。多與他們交談,聆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使他們從心理上得到滿足。同時,鼓勵家人、親友常探視。對病情較輕的老人,動員他們到院內散步,呼吸新鮮空氣,酌情做些喜歡的活動或適合老年患者特點的體育鍛煉,如氣功、太極拳等,鼓勵他們與周圍的病友多交友聊天,看看電視,聽聽廣播,閱讀各種書刊雜志、文藝小說等。培養多種興趣,豐富生活內容,以達到分散注意力,調節緊張情緒,消除孤獨寂寞心理,增強戰勝疾病,恢復健康的信心,使其永保良好愉悅的心理狀態。
3.3 增加信任度,改善醫護患關系 護理人員要注意修養和語言藝術,減少對老年患者的語言傷害。要創造一個良好優美的語言環境。多詢問老人,多關照老人,多理解老人,密切護患關系。遇問三思、仔細斟酌,該解釋的一定解釋清楚,需要保密的既不能直言相告,又要給予其一個可以接受的答復。盡量讓他們心情放松,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治療和護理。
3.4 做好出院保健指導,并延伸到社區 對老年患者帶回的藥物名稱、劑量、使用方法等詳細交待清楚,以免發生錯誤。要認真、虛心征求患者對醫護人員的意見。必要時做電話訪談,家庭訪視,密切做好患者出院后回訪工作。老年患者在心理上得到最大的滿足。
總之,我們做心理護理工作后,使老人改變了不良心理行為和生活方式,保持了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生活質量,也提高廣大老年患者的生存質量和自身健康水平[3]。
[1] 劉曉紅.護理心理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
[2] 孫建平.老年護理學.北京:人衛社,2005.
[3] 李建生.老年護理學概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