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瑞芳
顱內壓(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增高是顱內疾病及顱內繼發病變的反應,也是神經外科疾病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ICP監測是采用傳感器和監護儀動態測定顱內壓的一種方法,此方法簡便、測壓準確,是監護ICP最準確的方法[1]。顱內壓監測還可以兼做腦室外持續引流而達到減壓效果。還可以進行腦室內藥物治療等。2010年2月至2011年8月我院ICU實行持續有創顱內壓監測20例。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例均為顱腦術后患者,男14例,女6例。年齡26~79歲,主要是(GCS)7分以下的重型顱腦術后患者,其中顱腦外傷6例,腦出血14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標準處理。如頭部抬高20~30°,吸氧保持血氧飽和度>96%,室溫20~24℃。20例患者均在術中在側腦室放置專用腦室外引流裝置,連接壓力傳感器,接監護儀進行動態持續監測顱內壓。監護的零點的參照點一般位于外耳道水平的位置,將傳感器放置固定在此水平。測壓將三通開關調向顱內壓裝置監測儀的壓力傳感器,若需腦室引流,將三通開關調向引流裝置即可。
1.3 ICP評定標準[2]①正常:ICP5 ~15 mm Hg,②輕度增高:ICP15~20 mm Hg,③中度增高:ICP20 ~40 mm Hg,④重度增高:ICP>40 mm Hg。
2.1 確保ICP監測的準確性 影響ICP數值的因素較多如:患者躁動、翻身、吸痰、尿潴留即各種操作等。當患者出現躁動不安,應及時查找原因,對癥處理。操作時動作輕柔盡量減少刺激,及時發現并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擾,確保ICP檢測的準確性。本組有12例患者出現躁動不安,ICP輕度增高,經及時排除尿潴留、及痰等外界因素,適當使用鎮靜劑是察再知偏臥雜,8:西后,患者ICP處于正常范圍。如出現ICP持續負值或不穩定,應檢查監護儀各接頭是否御接牢固,有無漏氣、漏液等。
2.2 ICP監測及病情觀察
2.2.1 本組12例患者當ICP20~20 mm Hg時,生命體征平穩,瞳孔正常,對光反射存在,CT提示有明顯腦水腫,隨著吸痰、咳嗽、翻身叩背等外界刺激,ICP逐漸升高,隨著外界因素的解除,ICP逐漸下降,但患者意識、瞳孔無改變,給予脫水治療后平穩度過腦水腫期。
2.2.2 術后ICP的動態觀察有助于發現顱內遲發性出血的早期診斷,為再次手術提供時機。本組3例術后早期ICP在正常范圍,繼而ICP急劇升高。當ICP﹥35 mm Hg時,患者意識障礙逐漸加深,瞳孔由小變大,對光反射弱,血壓升高、脈搏變慢、呼吸減慢,考慮顱內遲發性出血,復查頭顱CT及時發現出血,做好術前準備。2例患者及時手術,挽回患者生命,1例患者家屬放棄治療。當ICP﹥40 mm Hg,排除外界因素,各種脫水治療效果不明顯,各種降底ICP的治療均無效。本組2例患者術后ICP持續升高,調整脫水劑用量無明顯效果,昏迷程度逐漸加深,雙瞳孔散大固定,對光反射消失,最終因持續ICP增高致腦干功能衰竭而死亡。
2.3 ICP監測的護理
2.3.1 妥善固定腦室引流管 保持腦室引流管適宜的高度和引流通暢,引流管最高距患者腦室平面10~15 cm,切勿將引流管壓在患者頭下,以避免發生曲折[3]。必要時適當制動患者頭部,進行翻身等護理操作時,保護引流管不被牽拉,防止脫出。躁動患者適當約束肢體,防止自行撥管。觀察引流量及引流液顏色,根據顱內壓情況保持適宜的引流速度,以保持穩定的顱內壓。
2.3.2 加強基礎護理 保持病室安靜,盡量減少各種刺激,保持患者處于舒適的體位,保持床單干燥平整。術后為了預防患者褥瘡發生,定時給予翻身拍背2 h/次。加強呼吸道管理,及時清除口腔、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同時注意大小便通暢。
2.4 嚴格無菌操作 為防止引流管裝置的感染,每天更換壓力傳感器接頭處的乙醇紗布,保持傷口敷料清潔干燥,更換腦室引流瓶要嚴格無菌操作原則,更換前應夾閉引流管,以防止逆流感染,同時使用抗生素、抗感染等治療。
持續有創顱內壓監測,為臨床醫生正確使用脫水劑提供了最直觀的依據,醫生根據精確數據科學調整用藥,減少了藥物對患者的損害,對提高醫護質量起到重要作用。在觀察ICP變化應在患者無躁動、情緒穩定、無咳嗽、校對好零點等情況下進行,同時避免吸痰、翻身或其他刺激性操作,保持呼吸道通暢,保證大小便通暢,預防并發癥,及時發現病情變化,提高救治水平。
[1]王忠誠.神經外科學.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68.
[2]林德釵、陳建望、包紹智等顱內壓監測指導32例顱內血腫術后治療分析.浙江實用醫學,2004,9(3):163.
[3]路以佳.外科護理學.人民衛生出版,200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