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道清
在病理教學中如何培養醫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沈道清
目的 探討在病理教學中培養醫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的方法及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09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按班級隨機分成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取常規教學模式,實驗組采取多種改革措施著重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年終考核學生學習效果。結果 實驗組臨床技能及理論均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學習態度有較大提高,P<0.05。結論 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可有效鞏固病理理論,加深知識理解,深化記憶。
病理學;教學;臨床思維
病理學作為醫學生重要的基礎課程,在整個醫學教學中地位重要,并與科研工作有著密切關系[1]。為適應現代素質教育要求,根據多年教學經驗,現就如何培養醫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對教學模式進行了相應改革,取得一定效果。現報告如下。
以我院2009級三年護理大專學生為研究對象,按班級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1、3班為實驗組,年齡19~20歲;2、4班為對照組,年齡19~20歲。各班級間男女比例,年齡及知識基礎差異不顯著。實驗組采取多種改革措施著重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對照組采取常規教學模式。
數據應用相應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并進行相應的統計學分析。數據采用均值±標準差(±s)表示,應用t檢驗,計數數據需采用χ2進行檢驗。
年終評分結果如下表1。

表1 年終評分結果(分)
師資力量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及教學質量,對加強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社會實用型醫學人才作用重要。加強教師能力培養,起效慢,時間長,容易被忽視,落實效果差。而病理學作為一門橋梁學科,要求病理教師不僅要知曉解剖、生理、組織等相關知識,而且要深入了解內科、外科等臨床知識,所以要求病理學教師要不斷學習,跨學科聽、備、上課。病理學教研室要加強年輕教師培養,可使之承擔醫院病理診斷部分工作,增加其臨床經驗。
“病案教學法”是指通過引入的典型病例,提出問題,進而進行教學內容講授[2]。由于每一病理變化對應不同臨床癥狀及體征。在教學互動中,教師可意識性地加入臨床病例,形成與授課知識的融合,自動引發學生思考。如:在學習細胞水樣變性時先引入病毒性肝炎病例,在學習血栓時先引入肺動脈栓塞病例等,引入廣泛且常見的臨床病例不僅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加學習的趣味性,還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思考能力的培養,培養臨床思維。
病理學教學按先總論后各論的教學模式,運用各種研究方法探討疾病發生、發展原因,機制和基本過程,及機體相關代謝及形態功能變化,進而探討疾病本質。然而臨床中,醫生總是首先得到患者癥狀及體征,進而推斷患者的病理變化及探討病因,所以病理學教學要提高學生臨床思維必須注重學習中逆向思維的培養,即教師要聯系病例,提出問題,引發學生聯系所學知識思考。如在學習胃潰瘍時,可以首先引入病例,然后提出問題:“組織發生壞死后,機體會有哪些反應?”“肉芽組織的形成條件及結局?”激發學生聯想變性壞死相關知識,在二次記憶的基礎上,將知識遷移到胃潰瘍病理過程中,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是知識系統化,培養了學生臨床思維能力。
改變傳統病理應試教學模式,在病理教學中,加強學生診斷意識。首先,要讓學生假象自己已經是病理醫生,形成一種角色意識,創造病理診斷環境。還要在實驗教學中強化病理診斷,強調臨床表現和病理變化的聯系,每看一個標本或病理切片都說出應有的病理診斷及可能出現的臨床表現,加深學生病理基本知識理解能力。
由研究可知,加強病理學教師培養,使之達到“精通本專業,通曉全科醫學”,可更好地完成對學生全方位培養[3]。以問題導入為基礎的教學方法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知識開放性與臨床思維能力,顯著優于傳統教學,值得推廣使用[4]。加強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培養可有效鞏固病理理論,加深知識理解,深化記憶。
[1]汪華僑,潘實清,吳忠道,等.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課程體系的建設與實踐.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6,26(2):70-73.
[2]吳虢東,許琰,李莉,等.病案教學法在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的研究應用.醫學理論與實踐,2006,1(5):36-37.
[3]閆愛麗,聶蕾,周伊,等.在病理學教學中加強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醫學信息,2008,11(21):11.
[4]隋亞榮.PBL在婦科教學中應用效果的探討.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09,10(2):58-59.
725000 安康市職業技術學院基礎系病理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