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偉
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康復科學系,江蘇 南京 210036
兒童運動功能障礙是兒童最常見的致殘原因之一[1],嚴重地影響了兒童的心身發育,若不能及時得到診治,極有可能造成患兒終身殘疾,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2]。對兒童進行系統的康復評估是了解患者目前存在問題的主要手段,這為康復治療計劃的制訂打下了科學基礎,也為治療目標的擬訂與修正提供了依據,同時也用于評價治療效果,確定是否繼續康復治療,是否需要修訂原計劃方案,是否需要另外制訂治療方案。但是腦癱評估方法各家不一,目前尚缺乏統一的標準。近年來康復界正在尋求一種簡單易行、全面評價腦癱及康復療效的方法,如任永平等以修改大運動功能測試量表對620例3個月~5歲正常兒童的運動功能發育及62例腦癱患兒治療前后運動功能動態改變的評價;黃東峰等以兒童功能獨立評測法和兒童行為量表對腦癱評估的研究等。本文旨在介紹一些國內常用的兒童運動功能障礙的康復評定內容和方法。
一般狀況評定包括病史、營養狀態、心肺腹部的檢查、頭圍、身長和體重的測量。高危病史有助于診斷和功能評定[3]。及時發現運動功能障礙對于兒童日后康復治療有重要意義[4-5]。通過對患兒的一般狀況評定可以判斷患兒比同年齡小兒發育差別的程度和發育滯后的時間,明確是否有畸形、孿縮等情況。
這一評定非常重要,通過檢查可判斷神經發育與動作發育水平,是指導訓練的依據。常用的有緊張性迷路反射、緊張性頸反射、握持反射、交叉伸展反射、翻正反應、平衡反應等。
運動發育的評定是兒童運動功能康復評定的重要內容。正常小兒的運動和姿勢發育有一定時間和順序[6],如2~3個月時臥位能抬頭,4~5個月能主動伸手觸物,兩手各握一玩具,6~7個月能單手或兩手支撐坐起,8~10個月能爬,1歲能獨自站立,1歲~1歲半能獨走,2歲會跑,3歲會騎三輪車,4歲能爬梯子。腦癱兒童在以上年齡階段,一般達不到正常小兒水平或表現為主動活動較少。常用的運動發育評定量表有運動年齡評定(motor age test,MAT),包括上肢運動年齡評定及軀干和下肢運動年齡的評定等。
人體肌肉和肌群一直存在著持續的肌張力活動。正常情況下,肌張力的變化是有限度的,否則人體就喪失了運動的可能性。患兒可表現出肌張力過高或過低的狀態。肌張力的異常又對關節活動度發生影響,肌張力增高時,對關節活動產生較大的抵抗感,肢體擺動幅度小,關節伸屈受限;反之,肌張力降低時,活動關節無抵抗等,肢體擺動幅度大,關節屈伸過度。此外,可通過檢測關節活動度,間接了解肌張力的情況。檢測時小兒取仰臥位,頭和身體居中。
對不同年齡階段的患兒,肌力評定的要求不盡相同。發育前期,患兒主動運動較少,對其進行肌力評定,其治療意義不大。但當患兒會坐、爬,甚至會站、走路后對其進行肌力評定則有重要的實用價值。由于小孩較難取得合作,姿勢、肢位較難保持固定,特別是肌張力較高患者,MMT(徒手肌力檢查)難以準確判定肌力,故肌張力異常時肌力評定意義不大。對于年齡相對較大能取得合作者可采用Lovett分級進行肌力評估。
通過對患兒協調功能及精細動作的評定可了解四肢的共濟活動,協調能力及手指基本功能狀況。較常用有指鼻試驗、對指試驗、輪替動作等。
對有行走能力但異常步態者必須進行步態分析,通過步態分析顯示異常的性質和程度,為進行行走功能評估和矯正提供必要的依據。腦癱患者的異常步態最常見的有由于痙攣引起的剪刀步態,垂足(劃圈)步態及各種肌無力步態,如臂中肌、臂大肌步態等。
對于臨床表現典型的患兒,目前國際上應用較廣的評定量表是大體運動功能評測法(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7],共含88項,2000年又推出66項版本。雖然GMFM被認為是目前運動功能評定的標準方法,但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程度較輕,能完成某項動作,但在速度、協調和流暢性上仍屬異常,大體運動功能分類(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GMFC)的敏感性則較差等[8-9]。
功能獨立性評定(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rsure,FIM)則是近年來提出的一種更為客觀全面地反映殘疾者日常生活包括自我料理、活動能力、社交能力的指標。包括6個方面的功能,共18項,最高分為126分,最低分為18分。適合年齡較大的腦癱兒童使用。
運動功能障礙有時常合并智力低下、語言障礙及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功能異常,最終表現在交流、自理等社會適應方面的缺陷[10]。因此臨床上根據需要有時采用由北京博愛醫院胡瑩媛制訂的殘疾兒童綜合功能評定量表,主要應用于腦癱兒童,是一個既能合理、客觀評估腦癱患兒的某方面的功能障礙又能全面、綜合反映腦癱患兒障礙水平的評價量表。
兒童運動功能障礙雖然很常見,但是其康復評定內容國內并沒有統一規定,不同的研究采用不同的評定方法。單一的評定雖然可以在某一方面做出深入的判斷,操作起來卻容易忽視某項其他相關因素。而綜合能力的評定量表多存在使用繁瑣或者評分不細致的缺陷。因此兒童運動功能障礙的康復評定在諸多方面尚需深入研究,就目前而言,根據研究目的等綜合因素,多量表、多方法結合使用還將是最佳選擇。
[1]Nathaniel ZB,Muriel KB,Odeya ZZB,et al.Risk factors for epilepsy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J Hur Pae Neurol,2010,14(1):67-72.
[2]Shelly V,Kavis W,Waters W,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of life and functioning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Developmental Medicine Child Neurology,2008,50:199-203.
[3]Martha WJ,Elaine M,Jean ES,et al.Cerebral palsy introduction and diagnosis(part I)[J].J Pediatr Health Care,2007,21:146-152.
[4]Becher JG.Pediatric rehabilita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general management,classification of motor disorders[J].Journal of Orthotists and Prosthetists,2002,14(4):143-149.
[5]Piggot J,Paterson J,Hocking C.Particpation in home treatment programs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lasy:a compelling challenge[J].Qual health Res,2002,12(1):1112-1129.
[6]李曉捷.人體發育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8-32.
[7]王綺,肖農,任永平,等.嬰幼兒腦性癱瘓粗大運動功能評價量表信度與效度研究[J].重慶醫學,2011,40(26):2643-2644.
[8]Josenby AL,Jarnlo GB.Longitudinal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GMFM-88 total score and goal total score and the GMFM-66 score in a 5-year follow-up study[J].Physical Therapy,2009,89(4):342-350.
[9]吳緒波,張海蒙,孫克興.互動式頭針治療痙攣型小兒腦癱粗大運動功能療效評價[J].上海針灸雜志,2011,30(3):177-179.
[10]Gad M,Bialik,Uri G.Cerebral palsy classification and diology[J].Acta Orthop Traumatol,2009,43(2):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