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野,林映花,易禮平
南山人民醫院,廣東深圳 518052
隨著心肺復蘇技術的不斷進步,對其的研究也在向縱深發展,從而使得心跳驟停得到了積極有效的救治,這也增加了自主循環恢復的幾率。然而,其后由于復蘇后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的發生,患者的出院率仍然比較低。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是影響預后的獨立關鍵因素[1]。在心肺復蘇自主循環恢復后,護士要對患者病情進行嚴密監測,為醫師進行早期病情估計和治療方案調整以及對預后效果的判斷提供依據。筆者對30例需進行心肺復蘇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分析,總結了臨床進行心肺復蘇后護理的經驗,具體報道如下:
筆者收集了2008年6月~2010年6月我院呼吸內科收治的進行心肺復蘇的患者30例。年齡38~83歲,平均67.8歲。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16例,支氣管擴張合并大咯血2例,急性肺栓塞3例,重度支氣管哮喘6例。19例入院時已出現心跳驟停,11例住院過程中突然心跳停止。
復蘇方法:全部患者均給予氣管插管,胸外心臟按壓,使用呼吸機進行呼吸輔助,同時使用腎上腺素和納洛酮,劑量分別為1.0 mg/次和 0.4 mg/次,必要時使用電除顫進行復蘇[2]。在復蘇成功后即刻進行頭部冰敷,同時使用甘露醇進行感染預防及防范多器官功能損傷等對癥干預方法。復蘇確定標準:①大動脈搏動清晰有力;②肱動脈收縮壓>8 kPa;③患者面色、嘴唇皮膚等體征顯示癥狀改善良好;④患者角膜比較濕潤,瞳孔恢復正常[3]。
經過搶救,有20例患者實現自主循環恢復。其中,6例患者在3 min內實現自主循環恢復,同時3例患者兼有實現自主呼吸恢復;9例患者在5 min后實現自主循環恢復,同時5例患者兼有實現自主呼吸恢復;有8例患者在10 min后成功實現自主循環恢復,同時6例患者兼有成功實現自主呼吸恢復;而有>7例患者在15 min后實現自主循環恢復。17例患者有器官障礙發生,其中,2個器官功能障礙9例,3個器官功能障礙5例,4個器官功能障礙2例,5個器官功能障礙1例。
持續進行心電監護,密切觀察心電活動,防止心律失常的出現并及時發現和處理。
患者在自主循環恢復以后,要注意對心血管功能紊亂、低血壓、心源性休克等并發癥進行監測。具體方法為:①對患者血壓、心律、心率、脈搏及血氧飽和度等進行定期測量,0.5~1.0 h進行1次測量,并進行記錄。同時,如果血壓<12.8 kPa,要對患者的補液量進行評估[4]。②如果出現低血壓,說明中樞神經系統等很多臟器還處在低灌注狀況,其對臟器功能有不利影響,因此要應用升壓藥。③使用中心靜脈壓患者的右心功能進行監測,以對補液進行指導。一般每小時進行一次監測,同時根據監測情況調整輸液量,以使得中心靜脈壓能夠盡量接近正常水平而處于負平衡,這樣可以盡量預防或減輕腦水腫的發生。④對患者的外周循環狀況進行觀察,內容包括皮膚顏色、毛細血管充盈時間、溫濕度及外周靜脈充盈狀況等。外周循環與內臟血供有直接關系,通過觀察,可以對內臟的血供進行監視,如有異常可以及時處理,防止出現嚴重的內臟器官損害。定期對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查,同時對患者心肌功能進行對比分析,確切了解患者的心肌缺血、電解質紊亂的狀況,以確定心律失常的程度及性質,同時找出低血壓的直接原因,以進行對癥治療。
因為呼吸心跳停止會導致呼吸中樞出現缺血、缺氧的不良后果,因而大多數情況下會發生嚴重的呼吸功能障礙和呼吸衰竭,使得患者出現呼吸不規則、呼吸淺速、深慢及點頭呼吸等情況出現,嚴重影響了患者生存質量。因此要嚴密對患者的呼吸頻率、深淺、節律、強弱進行監測,如果出現呼吸不規則嚴重、淺快、過慢,甚至是停止,則必須適時采用呼吸機進行呼吸輔助。
3.2.1 呼吸機的監護與護理 使用呼吸機監護應當注意:①為減少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患者早期應當主要進行控制呼吸,同時在自主呼吸循環建立后,必須進行呼吸模式調整,有計劃的撤機。②密切注視患者的呼吸與呼吸機節律的一致性,如果節律不同而出現人機對抗時,必須進行及時的糾正,以防止不良反應的發生。而在大多數情況下,通過采用簡易呼吸器進行過渡,或鎮靜劑或肌松劑就能替代性的解決這一問題。③對呼吸機的使用效能要進行嚴密的觀察,密切注視各個參數的設置,如果發生報警,應及時分析事故原因,同時做對癥處理。④對患者的呼吸道狀況進行監測,必要時進行氣道濕化和吸痰,預防呼吸機連接管道出現故障,定期對患者兩肺的呼吸音進行聽診,觀察患者氣管導管的插入長度。
3.2.2 神經系統護理 如果心跳驟停,首先受到損害是大腦功能,而且其持續時間比較長,因此在心肺復蘇的預后評價上,最關鍵是神經功能評價。早期在心肺復蘇的同時也要進行神經系統保護,防止腦細胞損害的進一步擴大。神經系統的監護與護理:①對患者的體溫、心率、脈搏、血壓進行嚴密監測[5-6],發現并及時處理亞低溫過程所帶來的副作用。②對患者是否出現腦水腫或顱內壓升高進行密切觀察,注意觀察患者神志及瞳孔反應。
3.2.3 腎功能的監測與護理 如果患者出現嚴重的缺血、缺氧,就會導致腎臟腎小球的大量壞死,使得患者腎功能受到損害。因此要做到:①對患者進行留置插尿管,實時觀察并記錄患者的尿量、尿比重、尿色,結合患者的血壓、中心靜脈壓、脈搏對腎功能進行綜合判斷;②每2 d抽1次血進行血肌酐和尿素氮測定,觀察其升高情況,禁止使用對腎有害的藥物。
3.2.4 消化系統監測與護理 在復蘇后1~3 d,患者的腸道滲透性會增加,容易導致膿毒血癥的發生。因此要做到:①觀察患者的皮膚和鞏膜的顏色,定期檢測其肝功能;②注意患者的腸鳴音狀況,注意其有沒有出現腹脹;③對患者進行插胃管和使用胃黏膜保護劑,定期抽吸胃液判斷患者是否存在應激性潰瘍出血,及早進行胃腸道營養支持;④注意觀察患者大便的次數、顏色、性質及大便的量,定時進行大便常規檢查,及時掌握消化道出血和腸道感染的情況。
目前,由于治療上無特效手段,因此臨床護理及監測對心肺復蘇患者生存質量改善有積極意義。在臨床護理中,護士要對患者復蘇后的生理和病理過程有清晰的認識,積極做好預測性的監測和護理,為臨床醫生提供實時準確的病情信息,幫助醫師進行準確的病情判斷,及時進行治療方案調整,及早進行干預治療,防止嚴重臟腑器官損害的發生,對改善患者的整體功能有重要意義。
[1]徐萍,丁宇棟.35例心肺復蘇患者護理配合及2005年心肺復蘇指南的啟示[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07,17(4):680-681.
[2]招婷.心肺復蘇護理的改進體會[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7,28(2):216-217.
[3]齊亞敏.心肺復蘇的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7):32-34.
[4]周燕華.提高心肺復蘇成功率的護理相關因素[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32(2):264-265.
[5]武蘭英.改進的心肺復蘇護理[J].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02,14(3):59-60.
[6]姜紅巖,黃昊.心肺復蘇術118例的護理[J].中國當代醫生,2010,17(12):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