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莉
壓瘡常見于長期臥床患者,因久治不愈,給醫療護理帶來巨大的壓力。雖然近年來醫療護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壓瘡至今仍是護理學領域的難題[1]。故對壓瘡護理的研究是現代護理科研的一項重要內容,選擇有效的治療方法尤為重要。我院在將濕性傷口愈合理論用于壓瘡治療取得很好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住院79例患者共113處Ⅱ-Ⅲ期壓瘡,分期標準遵從基礎護理學本科教材第四版[2]。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兩組:研究組,壓瘡64處,應用濕性傷口愈合理論治療;對照組,壓瘡49處,應用傳統方法治療。2組在性別、年齡、破損面積、部位和壓瘡分期無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兩組均在積極治療原發病,常規預防壓瘡護理的基礎上進行治療,治療療程均為1個月。
1.2.2 對照組治療方法:有水泡者先抽出泡內液體,再用無菌紗布包扎以保護泡皮;已破潰的創面,先以常規方法清潔創面,再用烤燈間斷照射,使之干燥結痂;有壞死組織及膿性分泌物時,先予清創,待創口肉芽組織新鮮,無壞死組織及膿性分泌物后,創面貼雞蛋皮內膜,外加烤燈間斷照射,至干燥結痂。
1.2.3 研究組治療方法:有水泡者,先以無菌技術抽出泡內液體,再貼上康惠爾透明貼膜,待貼膜吸收滲液變白后給予更換;已破潰的創面,先以常規方法清潔創面,滲液多者貼康惠爾潰瘍貼,5 d換藥一次,待滲液吸收變少后改用透明貼膜直到創面愈合。有壞死組織及膿性分泌物時,給予外科清創處理后創面涂濕潤燒傷膏,外以油紗覆蓋,然后用大敷料貼包扎,開始換藥1次/d,以后根據情況逐漸減少換藥次數,直至創面愈合。
1.3 評價標準 療效指標為:平均愈合時間、換藥次數、水腫消退時間與創面感染率。治療療效判定為:①治愈:創面完全愈合,上皮覆蓋;②好轉:創面縮小,滲液減少,肉芽組織生長;③無效:壓瘡無變化或惡化。總有效率為治愈例數與好轉例數之和與總例數之比。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行組間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療效指標比較為:愈合時間為(21.8±5.9)d vs(13.6±5.1)d、水腫消退時間為(6.6±1.3)d vs(2.3±0.7)d、創面感染率為12.2%vs 6.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療效有效率為67.35%vs 93.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以往認為傷口愈合需要氧氣和干燥環境,但在臨床護理中發現,干性愈合易使傷口脫水結痂,不利于傷口愈合[3]。實驗動物研究發現水泡若不刺破,能促進傷口愈合,這為濕性傷口愈合理論提供了生理基礎。濕性愈合理論是使創面處于密閉性環境,有如下特點:①保留在創面中的滲液能有效的維持細胞的活性;②濕潤環境還能增加上皮細胞的遷移速度;③能刺激毛細血管的發育,促進上皮細胞的角質化及內皮細胞的生成;④能有效抑制細菌生長,提高局部免疫力[3]。使用密閉式保濕敷料能給創面創造濕潤環境,使創面再上皮化能力提高,加速傷口愈合。本研究中使用的傷口敷料是一種無菌粘性敷料,與創面滲出物接觸后形成一層濕潤的凝膠,創造出濕潤而密閉環境。中藥濕潤燒傷膏是油性軟膏制劑,可使創面保持濕潤,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具有清熱解毒、去腐生肌和活血化瘀的作用[2]。它是將創面置于一種濕潤的生理環境內,通過無損傷的液化排除壞死組織,保障殘存皮膚組織細胞原位修復創面的一種療法[4]。本研究中研究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研究組的壓瘡治療療效指標明顯較對照組理想。對照組治療壓瘡初期好轉明顯,滲液減少,結痂快,但結痂至痂皮脫落需要很長時間。開放的創面同時有需氧菌、厭氧菌的混合感染,不利于創面的愈合,且痂皮的過早結成,壓制著肉芽組織生長。因而運用濕性愈合理論治療壓瘡可縮短治愈時間,明顯提高壓瘡治愈率,值得臨床推廣。
[1]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86.
[2]郭玉波,陳浩杰.濕潤燒傷膏治療褥瘡的護理體會.中國燒傷創瘍雜志,2006,18(1):62-64.
[3]劉燕平,趙超男,周淑青等.應用濕性愈合療法治療壓瘡.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3,9(10):621-622..
[4]劉慧風,鞠蓓蓓,王紅萍.濕性愈合理論在臨床壓瘡治療中應用的研究進展.解放軍護理雜志,2008,25(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