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東歌
(河南省鄭州人民醫院,450003)
股外側皮神經炎又稱感覺異常性股疼,是一種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股外側皮神經損害而產生的大腿外側皮膚感覺異常與疼痛綜合征。筆者2006~2010年用梅花針、拔罐配合中藥熏洗等方法治療股外側皮神經炎36例,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組36例患者均來自康復科,其中男22例,女12例;年齡最小者20歲,最大者62歲;病程最短者7天,最長者3年;單側發病者32例,雙側發病者4例。
診斷標準[1]:①臨床癥狀:單側或雙側大腿外側有蟻走感、燒灼感、麻木感或疼痛,用力、站立或行走時間過長、遇寒均可加重;②查體:大腿外側皮膚感覺、痛覺和溫度覺減退甚至消失,可伴皮膚萎縮,無肌肉萎縮,腱反射正常,無運動障礙。
梅花針、拔罐:取患者股外側觸覺異常部位和壓痛明顯的部位,皮膚常規消毒,梅花針從患部邊緣皮膚開始,環形向中心圍打密刺,中度手法,每次8~15min,叩至皮膚有微小出血點后即用閃火法將罐拔上,留罐10min,每次拔出5ml左右瘀血,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中藥熏洗:桑枝9g,木瓜9g,獨活9g,丹參9g,紅花15g,香附15g。上述藥物煎湯熏洗或熱敷患處,每日1次,每次20~30min,10日為1個療程,每劑藥物可用3~4日。每日熏洗完畢后,再取生姜1枚,洗凈從中間剖開,放置于患處頻繁擦拭,每次5~10min,每日1次。
療效標準:治愈:治療1個療程后,患側大腿前外側疼痛、麻木、燒灼感覺均消失,局部痛覺和觸覺均恢復正常,隨訪6個月無復發。好轉:治療1個療程后,患側大腿前外側疼痛、麻木、燒灼感覺等明顯減輕,局部痛覺和觸覺基本恢復正常,久行、勞累、風寒后皮膚仍有異樣感覺,但較治療前疼痛、麻木等癥狀明顯減輕。無效:治療1個療程后,疼痛、麻木無改善,局部痛覺和觸覺無改善。
治療結果:本組36例,治愈27例,好轉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4%。
患者,男,28歲,2006年11月9日初診。自訴10日前因洗冷水澡后,自覺右大腿外側麻木,日漸加重,有時呈陣發性刺痛和灼痛,晝輕夜重,遇熱痛減。檢查:在右大腿外側有16cm×13cm感覺遲鈍,肌肉無萎縮,右大腿肌張力正常,肌力5級,病理反射未引出,診斷為右股外側皮神經炎。按上述方法綜合治療10次后,麻木感消失,右大腿外側遲鈍區痛覺和觸覺均恢復正常,隨訪半年無復發。
股外側皮神經為單純性的感覺神經,由L2~3神經組成,沿腰大肌外側緣斜向外下方達髂前上棘附近,經腹股溝韌帶下方3~5cm處進入皮下組織,分布于股外側直至膝關節皮膚。西醫學認為,股外側皮神經炎為單純性的感覺神經病變,是由于外傷、感染及局部壓迫而引起的神經營養代謝障礙及炎性病變,表現為麻木、刺痛、感覺減退等癥狀。
本病屬中醫學的“皮痹”、“浮痹”范疇,其病位表淺,病機為肺氣虛弱,腠理疏松,衛外不固,風寒濕邪乘虛而入,阻遏皮膚,足陽明、足少陽經脈阻滯,不通則痛,肌膚失養,則麻木不仁。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基本理論,運用梅花針叩刺皮部經絡,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改善局部微循環,叩擊部位拔罐,拔出少量血液可起到通經活絡、驅邪外出的作用。該病外用之中藥具有祛風通絡、活血化瘀的作用,通過加熱熏洗,可以增加局部組織的滲透性,使藥物的有效成分能夠滲透到病變局部,從而達到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營養局部神經的功效。本方法針、藥、罐并用,通過梅花針、火罐的刺激加之中藥的局部熏洗,使針刺和藥物的作用疊加于局部,從而達到了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的作用。臨床觀察表明,梅花針、火罐配合中藥熏洗治療股外側皮神經炎收效迅速,方法簡便安全,無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張紅.神經干刺激療法配合揚刺治療股外側皮神經炎.中國臨床康復,2003,1(11):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