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霞
(河南省中醫院,鄭州450002)
椎動脈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頸椎病中常見的一種類型,又稱為“頸性眩暈癥”、“椎動脈缺血綜合征”等,是由于頸部的原發病引起椎-基底動脈系統血流不足,導致該動脈供應區——腦及脊髓發生功能不全而產生的一系列綜合癥候群[1]。我科采用中頻配合牽引治療本病28例,結合辨證施護,取效滿意,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診斷標準:參照1992年青島全國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擬定的診斷標準及分型標準[2]:①有慢性勞損史,以長期伏案或低頭工作者多見;②以眩暈為主要癥狀,頭部位置改變時癥狀加重;③頸肌緊張,酸痛不適,按之壓痛;④頸部活動受限,旋頸試驗陽性;⑤X線檢查頸椎曲度變直,節段性不穩或鉤椎關節骨質增生等改變;⑥多伴有交感神經系統癥狀或神經根刺激癥狀。
本組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齡30~62歲,平均42.5歲;病程5~10天。臨床癥狀均有不同程度頭暈、耳鳴、頭痛、惡心。發病時頸椎壓痛,活動受限。X線、CT或MRI檢查即可確診。
牽引治療:患者采用坐位,頸前屈20°~30°,頭部戴上牽引頭套,并將頭套固定在頸牽儀掛鉤上,調節牽引力和時間,啟動按鈕,重量3~5kg,每次20~30min,每天1次,15天為1個療程。治療結束后病人平臥休息1h。
中頻治療:患者仰臥或俯臥于床上,將兩個電極片置于大椎穴兩邊或痛點部位,電流強度視患者的耐受力,時間20min,每天1次,10天為1個療程。
情志護理:頸椎病病人由于癥狀出現較突然,在疾病的初期,生活不能自理,加上對疾病的發展和轉歸不了解,以致產生焦慮、急躁、悲觀等心理,導致氣滯血瘀,使病情反復發作,影響疾病的康復。故應認真解答病人提出的各種問題,安慰病人,介紹治療過程和注意事項,誘導病人消除負性心理,建立愉快、樂觀的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牽引治療護理:牽引由護士遵醫囑專人操作和守護,讓病人保持正確舒適的牽引姿勢。時間不能過長,拉力不能過重,每天1次,20~30min。牽引過程中注意觀察病人面色、神志、呼吸、脈搏,如病人出現頭暈和頭暈加重、心慌、惡心等立即停止牽引,讓病人平臥休息,并通知醫生進行必要的處理。
中頻治療護理:治療前向病人耐心解釋治療的目的和原理。中頻治療具有肌肉松解止痛優點,其止痛作用是由于電刺激引起遮蓋效應,電流對周圍神經軸的直接抑制作用以及直徑較粗的神經纖維通過“閘門”機制止痛。治療過程中應經常巡視,觀察治療部位,詢問病人是否有不適感,根據個人耐受力調節電流強度。
飲食護理:飲食宜清淡,多飲水,多吃蔬菜、水果及豆類食品,防止便秘。忌食生冷油膩食物,少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蒜等。戒煙、戒酒。
康復指導: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頸部及四肢肌力。運動時避免急劇的過伸、過屈和搖頭動作。養成良好的睡姿,不用高枕。頸性眩暈多與體位突然改變有關,指導患者改變體位要慢,抬頭、轉頭慢,坐起、站起要慢。一旦發生眩暈,告知患者就地平臥閉眼,不要走動,以免摔傷、跌傷。天冷時注意頸部保暖,以防受涼誘發頸椎病。中醫認為,頸椎病多與風寒濕邪有關,故頸部保暖及防濕是十分重要的。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發病較多的一型疾病,其病因為頸椎橫突孔增生狹窄,上關節突明顯增大肥厚,直接刺激壓迫椎動脈。頸椎進行性改變致其穩定性降低,在頸部活動時椎間關節過度移動而牽扯椎動脈,刺激分布于椎動脈壁的交感神經纖維而繼發性引起椎動脈痙攣致大腦不足而眩暈。有資料表明,頸椎病變所致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是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之一[3]。因此,有效及時地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具有解除患者病痛和預防中風的雙重意義。通過中頻溫經通絡,促進血液循環,利于神經肌肉功能恢復,利于疏導椎體周圍軟組織與脊神經的關系。牽引能限制頸椎活動,減輕神經根的充血、水腫,放松頸部肌肉,解除痙攣,增大椎間隙及椎間孔,解除關節突滑膜嵌頓,使移位椎間關節復位,使扭曲的椎動脈得以伸張,改善腦的血液循環,緩解癥狀。同時,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使病人了解所患疾病知識和保健知識,消除其疑慮和恐懼心理,從而積極配合治療。
[1]周秉文.頸肩痛.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239.
[2]孫宇,陳琪福 .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 .中華外科雜志,1993,31(8):474.
[3]耿稚江,佳帆 .治療卒中的進展 .國外醫學情報,1999,2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