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兵 楊金洪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北京100700)
巨刺法始見于《靈樞·官針》篇:“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是指機體一側有病,選取對側經穴治療的一種針刺方法。即如左側經脈有病,可取右側經穴施治;右側經脈有病,可取左側經穴的交叉刺法。屬《靈樞》九刺之一。巨刺又稱為“經刺”,《素問·繆刺論》說:“邪客于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變……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臨床主要用于治療由于經脈阻滯、氣血不通而引起的肢體疼痛與活動障礙。正如《針灸大成》指出:“巨刺者,刺經脈也,痛在左而右脈病者,則巨刺之,左痛刺右,右痛刺左,刺經脈也。”
巨刺針法的適應證:目前的研究表明,巨刺法適用于各類痛癥[1],如三叉神經痛、偏頭痛、肩周炎、踝關節扭傷、膝骨關節炎、面癱、中風后遺癥、面肌痙攣、帶狀皰疹、一側肢體感覺異常等。
1.針刺方法:沈氏等[2]認為,急性期邪氣亢盛,阻于經絡,邪氣經太陽經傳經于陽明少陽經筋。病位淺,治以疏風散邪為主。穴位以風池為主,用捻轉提插瀉法,作用祛風散邪。局部循經取穴少而精,淺刺,手法宜輕淺,避免傷氣耗血。健側取頷厭、巨髎兩穴巨刺,患側針刺陽白、攢竹、頭臨泣、太陽、下關、四白、地倉等穴。進入靜止期后,在巨刺基礎上,在患側加用清瀉陽明的穴位進行治療并取得滿意療效。李氏等[3]針刺健側陽白、魚腰、下關、迎香、地倉、頰車等穴,不接電針,每日1次,每次留針20min,同時配合患側翳風刺血拔罐療法。與單純健側針刺組比較,在愈顯率及縮短病程方面有優勢。王氏等[4]通過大樣本資料觀察,對118例面神經麻痹進行分組,巨刺組78例,發現巨刺可避免急性期患側受不當刺激而加重炎性水腫反應,又能改善微循環,其緩解管內壓力效果優于針刺患側組。朱氏等[5]在急性期選擇健側穴位進行常規針灸治療,取穴太陽、下關、頰車、承漿、迎香、頭維、地倉、陽白、攢竹,按常規手法針刺,均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min;配以健側合谷瀉實手法,另加艾條溫灸患側,每次30min。治療組取患側相同穴位,經5個療程治療后,巨刺組在愈顯率及療程上有顯著優勢。馮氏[6]采用早期(病后初次針灸在第1周內)針灸健側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51例,并與對照組早期針灸患側32例進行觀察。結果:治療組治愈率98%,對照組78.1%。經統計學處理,二者差異有顯著意義。治療組面部后遺癥率為2%,對照組為21.9%,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得出早期針灸健側可明顯提高治愈率,使面肌后遺癥的發生率降低的結論。
2.其他方法:李氏[7]選擇用艾條在健側陽白、顴髎、地倉、翳風穴上進行艾灸,以穴位微紅為度,每次灸20min。同時針刺:地倉透頰車、陽白透魚腰、牽正透下關、迎香透顴髎,雙側合谷穴。治療1~3個療程后,有效率達100%。丁氏[8]采用健側中藥穴位貼敷和患側針刺的方法予以治療。經過3個療程的治療,63例患者中痊愈43例,顯效15例,好轉5例,總有效率100%。
邵氏[9]在后遺癥期針刺健側陽白、四白、下關、迎香、雙側合谷穴。經2個療程治療后,有效率為90.0%。張氏[10]將60例頑固性面癱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巨刺組)、對照組(常規針刺組)各30例。對照組取足三里、合谷、陽白、顴髎等穴;治療組在對照組取穴基礎上加刺對側相應穴位,觀察其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3.3%(P<0.05),且治療組中沒有出現倒錯現象。甘氏[11]選擇巨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療頑固性面癱也取得滿意療效。
1.中醫學理論依據:中醫學將人體看作統一整體,在正常情況下,經脈傳注,周流不息,貫通上下,溝通內外,以行氣血,營陰陽,使人體得以保持協調和相對的平衡。但陰陽失調、經脈失和時,常表現為左脈偏盛則右脈偏虛或右脈偏盛則左脈偏虛而遭外邪侵襲患病,因此有“邪客于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邪客于經,左盛而右病,右盛而左病”之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曰:“善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則具體闡述了針對這一病機所選擇的治療方法。
周圍性面癱的病機為正氣不足,衛外不固,脈絡空虛,風邪乘虛而入侵面部陽明、少陽經脈,以致經氣阻滯,經脈失養,筋肌縱緩不收。張氏等[12]認為,此病所表現出的癥狀主要是患側面部肌肉松弛癱瘓失去正常功能,與健側面部肌力相比較就出現了明顯的偏差,健側面部肌力雖然是正常的,但與患側面部肌力相比較也就相對偏盛了,從而把面部器官牽拉向健側,形成了明顯的面部肌力虛實偏差。因此,治療此病的關鍵就是要解決這對矛盾。采用針刺方法瀉健側來削減相對之偏盛,用艾條溫和灸施以補法來增進患側肌力,重新建立相對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之目的。陳氏[13]認為,在面癱后遺癥期若按常規針刺患側腧穴只是治標不治本,且因其常常針感較差,不易得氣,而達不到相應療效。而配用巨刺法針刺健側腧穴,則更易激發經氣,疏通健側的經絡,促進氣血運行,使健側血流量增加,建立豐富的側支循環,最終達到疏通經絡、調和陰陽、調整機體平衡的作用,有利于提高療效,縮短病程,減少后遺癥。
2.現代醫學理論依據:解氏[14]認為,脊髓、腦干網狀結構、丘腦非特異性投射系統及大腦皮層是巨刺效應產生的重要結構基礎。認為“巨刺”針法是以自身完成的調節控制功能,促使上下左右平衡,通過經絡相互聯系,傳遞信息,使神經傳入、傳出感受器及中樞環節、效應器各部分形成封閉的環式回路,促使大腦皮層內相應通路受到調節控制,從而達到有利于控制病痛,直至完全恢復健康。魏氏等[15]認為,根據現代醫學神經生理學原理,當肌力較強肌肉隨意收縮時,整個運動模式中所有運動神經元興奮聚集,引起肌力較弱的肌肉相應收縮。因此,可以通過針刺健側穴位,使患側肌肉常處于一定的興奮水平,從而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通過現有的臨床資料研究結果表明,巨刺方法用于周圍性面癱的治療尤其是急性期的治療是行之有效的。但是,通過對巨刺方法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相關文獻的搜集和整理,發現在與其相關的研究中,存在以下問題:
1.與其他方法治療周圍性面癱相比,巨刺方法文獻數量很少。以題名“面癱”、“巨刺”為檢索詞進行檢索,在萬方數據庫中查到的從1994~2010年的相關文獻只有9篇;以題名“面癱”、“健側”為檢索詞進行檢索,同時期相關文獻為8篇。以題名“面癱”、主題詞“巨刺”為檢索詞進行檢索,除外上述方法檢索文章外,同期相關文獻有4篇提到巨刺針法在周圍性面癱中的應用。
2.在相關研究中,關于巨刺方法的具體操作描述不夠詳細,有些甚至與繆刺相混淆。
3.相關研究大多是巨刺方法配合其他方法的療效觀察,關于巨刺方法本身的研究更為稀少。
4.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臨床病例觀察上,缺乏大樣本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缺乏盲法的應用。
[1]方平西.繆刺法與巨刺法的臨床應用.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6(5):63-64.
[2]沈燕,張樹霞.武連仲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擷菁.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7,21(8):16-17.
[3]李黃彤,劉建華.針刺加刺血拔罐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觀察.中西醫結合學報,2005,3(1):12-13.
[4]王掌乾,蘇愛萍 .巨刺法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臨床探討 .青海醫藥雜志,1994,B12:50.
[5]朱榮英,穆黎春,張燕.不同方法分期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觀察.中國針灸,2005,25(6):393-394.
[6]馮亞莉.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早期針灸健側與患側的療效觀察.針灸臨床雜志,2002,18(6):2-3.
[7]李延輝.灸健側針患側治療面癱136例.中國針灸,2002,22(2);104.
[8]丁明橋.針刺配合健側穴位貼敷治療周圍性面癱63例.針灸臨床雜志,2008,24(9):7.
[9]邵霞萍.巨刺法治療周圍性面癱后遺癥50例.中醫藥臨床雜志,2009,21(2):149.
[10]張曉陽.巨刺法治療頑固性周圍性面癱療效觀察.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8,27(6):33-34.
[11]甘永敏.針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療頑固性面癱23例.吉林中醫藥,2006,26(1):47.
[12]張治國,陳鋒,張東焰.以中醫相對平衡觀用針灸糾偏治面癱200例療效觀察.中國臨床康復,2002,6(13):1990.
[13]陳永平.巨刺法治療面神經麻痹36例.江蘇中醫藥,2003,24(9):48.
[14]解秸萍.巨刺法神經解剖學機制探討 .上海針灸雜志,1997,16(2):28.
[15]魏國榮,曲鐳.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技術原理和應用.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4,9(4):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