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恩鵬 吳 思
1.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300193 2.天 津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
1983年Sjaastad首次提出頸源性頭痛的概念后,迅速得到多學科專家的重視。1990年,國際頭痛委員會(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IHS)頒布了關于頸源性頭痛的分類標準后,頸源性頭痛已經在臨床被廣為接受[1],筆者于2009年6月~2010年7月于歐洲應用推拿配合針灸治療頑固頸源性頭痛,取得良好效果,現總結如下。
本組31例,男11例,女20例;年齡17~65歲,平均41.5歲;病程2~27年,平均6.7年;其中巔頂疼痛7例,右側頭痛6例,左側頭痛11例,前額疼痛7例。所有病例均有頸肩部僵硬不適感,24例疼痛發作時需服用止痛藥物,7例病例伴有上肢神經癥狀。
疼痛程度評價: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其中重度疼痛:7~10分,中度疼痛:4~6分,輕度疼痛:1~3分,無痛:0分。31例患者中重度疼痛7例,中度疼痛16例,輕度疼痛8例,平均VAS評分5.13分。
癥狀與體征:頭痛起于頸枕部,可沿頸枕放散到頂顳部,少數發生在前額或眶上,以頸枕部疼痛最劇,頸部運動、咳嗽、勞損會加重頭痛;頸部活動受限;癥狀發作或加重時間從數小時到數周,頭痛多呈陣發性或慢性波動性頭痛;疼痛為跳、刺、脹、燒灼痛,或為刀割、放射性、牽扯樣痛,患者常伴耳鳴、眩暈、聽力障礙、惡心、嘔吐、怕聲癥狀,少數有眼部脹痛或眼球內陷感,瞳孔不等大,流淚、結膜充血,頭夾肌、斜方肌、胸鎖乳突肌以及枕下諸肌可成為頭痛的激發點。
影像學檢查:本組31例病人均常規攝頸椎正側位X線片。影像學診斷提示有椎體后緣唇樣變、鉤椎關節退變30例,生理曲度不同程度減弱或變直31例。
1.推拿:①捏拿肩井:患者取坐位,醫者立于患者背側,拇指與四指對合用力,捏拿患者肩井穴及斜方肌至肌肉松軟;②揉按理筋:患者取坐位,醫者立于患者背側,在患者頸椎及兩側以捏拿法自上而下緩緩疏通項筋,直至項筋松軟;③順筋疏絡:患者取坐位,醫者立于患者背側方,一手扶患者前額,另一手以指按揉法點按風池、風府、大椎、大杼、肩井、天宗等穴,至患者覺有酸脹感后再以一手扶肩,另一手自項部以拇指按揉法沿肩胛內緣按揉至肩胛下角;④點按玉枕:患者取坐位,醫者立于患者背側方,一手扶患者前額,另一手以拇指點按揉玉枕穴(枕骨粗隆高點)至眼部有突脹感;⑤提拿捻展:患者取坐位,醫者立于患者背側,先以拿肩井法捏拿肩井數下后,拇指屈曲,與食中指對合用力;⑥按揉松解:以捏拿、按揉、小魚際?法松解頸肩部肌肉。
2.針灸治療:選取百會、頭維、風池、足三里、三陰交、頸夾脊,諸穴平刺,玉枕穴對刺,以平補平瀉手法,留針20min。
治療時間:根據病情每周治療2次,疼痛緩解后調至每周治療1次,至疼痛消失后每2周鞏固治療1次,4~6周后無疼痛反彈或復發者可停止治療。
頸椎保護:要求患者做好頸部保溫;頸部固定姿勢超過20min要適當頸部活動,以舒緩頸肌;睡眠時頸部適當墊枕使頸肌松弛。
療效標準[2]:痊愈:頭痛及伴隨頸、枕部癥狀完全消失,恢復正常勞動和工作;顯效:頭痛癥狀基本消失,頸、枕部癥狀較以前有明顯減輕,能夠基本勝任日常工作和生活;有效:頭痛癥狀得到一定改善,日常工作仍受到一定影響;無效:頭痛癥狀較治療前無改善或惡化。
治療結果:痊愈12例,顯效17例,有效1例,無效1例,平均VAS評分1.47分,經自身治療前后對照,P<0.05,具有統計學差異。所有病例均經2~6個月隨訪,平均隨訪3.4個月,隨訪終結評定:痊愈19例,顯效11例,有效1例,平均VAS評分0.81分,治療前與隨訪結束后自身前后對照,P<0.05,具有統計學差異。
頭痛病因很多,其中有一類頭痛伴有頸部壓痛。與頸神經受刺激有關的頭痛發生率很高,以往曾被稱為神經性頭痛、神經血管性頭痛、枕大神經痛、耳神經痛等[3]。在歐洲主要是口服非甾體抗炎藥物或痛點注射治療,但有相當數量的患者的病情持續或反復發作。西醫學研究認為,頸源性頭痛的發病機制概括為環枕區神經匯聚,疼痛敏感組織機械刺激或炎性物質釋放,神經水腫等因素[4]。中醫學認為,頭為諸陽之會,又為髓海所在,人的氣血皆上注于頭,故內傷諸疾導致氣血逆亂,瘀阻經絡,腦失所養,均可發生頭痛,但多數患者有長期頸部勞損病史,久勞傷損氣血,故針灸處方中取百會疏導督脈,活絡止痛;風池、頭維可疏通局部經氣,有清熱熄風、鎮痛作用;玉枕、頸夾脊穴解痙通絡;足三里、三陰交健脾補胃,益氣養血,以治其本。推拿手法可以產生適量熱能,加速頸部血液循環,促進局部炎性物質的吸收,減輕痙攣,調整小關節的紊亂,恢復脊柱正常的構型,松解粘連,改善腦部供血狀態,減輕疼痛。本組病例中1例無效病例,病史已20余年,治療終結時疼痛仍有較劇烈發生,但2個月后頭痛癥狀有明顯改善。隨訪數據表明中醫療法對于歐洲人種的頸源性頭痛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尤其對于頑固頸源性頭痛更具有療效上的優勢。
[1]申小年.倪家驤.頸源性頭痛的研究進展.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0,25(1):92-93.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3]左亞忠.鐘力煒.劉洪波,等.頸源性頭痛病因及治療進展.頸腰痛雜志,2010,31(4):297-298.
[4]周際.馮大雄.康建平,等.頸源性頭痛的診治體會.華西醫學,2010,25(9):1629-1630.